梁邹王氏与伏生祠、伏氏世袭博士
王振华
一、伏生、尚书、五经博士
伏生,名胜,西汉济南国梁邹(今山东邹平)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战国末至汉文帝时。秦汉经学大师,今文《尚书》的传播者。《尚书》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尚书》失传。伏生于文帝时口传尚书,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伏胜为孔子弟子宓子贱的后人(古代“宓”与“伏”通)。相传伏胜从十岁起就攻读《尚书》,“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八尺为寻)之绳,皆成结矣”。(段成式《酉阳杂俎》)。伏胜曾做过秦朝的博士。秦赢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颁布禁书令,伏胜冒死将一部《尚书》偷藏于夹壁墙内。此后,在秦末汉初的兵荒马乱岁月里,他一直离乡背井,流落他乡。
秦亡汉兴,时世安定后,伏胜回到家中,从墙中取出了《尚书》,由于水湿虫蛀,百篇《尚书》只剩下了29篇。他把仅存的《尚书》抄录整理,并广招弟子,进行传授。齐鲁一带的儒生纷纷拜他为师,“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史记·儒林列传》)。汉惠帝时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
汉文帝时,刘恒想找能治《尚书》的学者,结果朝内外竟无人能传此书。后来听说伏胜能讲《尚书》,便准备召他进朝传授。但这时伏胜已90多岁,行走十分困难。文帝下诏让主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的太常掌故晁错亲自到济南伏胜家中学习《尚书》。伏胜传授《尚书》,一直是口授。这时因年事已高,言语喃喃,晁错很难听明白,伏胜便让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羲娥讲的是方言——齐语,而晁错是河南颍川人,故仍是部分听不懂。经过数月的努力,晁错终于将《尚书》学完并记录下来。这就是传之后世的今文《尚书》,即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尚书》。
伏生的影响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汉武帝时,朝廷设了一种职务,叫“五经博士”。五经博士负责把诗、书、易、礼、春秋当作经典来教授给别人。当时在朝廷里,每经只设一个博士。到西汉末年,有所增加,但数量也不是很多,因此说五经博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职。唐代,儒家传统又进一步得到恢复。唐太宗贞观21年(公元647年),把伏生配享孔庙。当时唐太宗下诏:“以伏生配享孔子庙庭”。
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封伏生为“乘氏伯”,伏生的历史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宋元时期,在邹平,也就是伏生的故里,给伏生建造了祠和墓。建祠之后,就要求州、县官员,到地方上任的时候,都要到伏生祠去拜祭。由此伏生的历史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高。过去邹平对伏生有一个称呼叫“伏圣人”,就是因为伏生跟着(孔)圣人一起供大家参拜祭祀,所以也就把他称作“圣人”了。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为了更好地供奉伏生,更好地保护伏生祠,朝廷设了奉祀生。当时选了伏生的六十一世孙伏永芳作为“奉祀生”,并由官府置奉祀田80亩。奉祀生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庙中奔走执事及先贤先儒祠墓的祭祀。奉祀生是挑选圣贤后裔俊秀的子孙充补的。其程序是从圣贤后人里边择其杰出者,由礼部命题,让省、县来主持考试,最后礼部经过审查注册,直接任命,规格是很高的。
乾隆十一年(1746年),伏生的六十二世孙伏中兴任奉祀生。嘉庆元年(1796年),山东巡抚兼山东学政,通过访查访伏氏后裔,想把伏中兴立为五经博士,但这时伏中兴已经老迈,没有立成。后来他就举荐了六十五世孙伏继祖,于嘉庆十年(1806年)被恩准为五经博士。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五经博士,因为这个时候,五经博士这个职务,在整个朝廷都没有了,只有伏生的后裔担任了最后的几届五经博士。
民国三年,奉祀生改名为奉祀官。最后一位奉祀官是伏生的第六十九世孙伏嘉祥(字伯言)。因为日本侵略中国,伏伯言参加了著名的黑铁山起义部队“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当时号称“圣人参军”,影响很大。伏生祠的官方奉祀也就从此结束了。
二、邹平县志所记载的《伏氏世袭博士纪略》、《伏生世系谱叙略》
嘉庆七年,山东巡抚和宁,据布政司吴俊详与学臣刘凤诰合词具题,请以伏生六十五世孙伏敬祖充五经博士。礼部上议,应如所请,俟伏敬祖年及十五以上,给咨送部考验,如文理明顺,再行题请承袭。
嘉庆十年十一月,礼部题:今据山东署布政司,详言伏敬祖年已十七岁,例应给咨送部考试,经臣部考得文理明顺,与定例相符,应为博士。
邹平县知县董大醇《伏世世袭博士纪略》言:嘉庆丙辰,阳湖孙伯渊先生名星衍,以兖沂曹道署臬篆檄查诸城、邹平伏生后人。诸城既无所考,而邹平仅有一丁守祠,年眊且聋,又无子。王生启运,稔其家世,知伏氏有出人后者,咨访物色其家,两代霜姑守一童,才七龄耳,即教以熟读《尚书》。急谒前令李君,复其宗,又考其世数,详请立为博士。会伯渊以忧去其官,惟函致当道者踵成之。壬午,抚军和静庵先生、学使刘金门先生,始合疏以请旨,允以伏敬祖为五经博士。乙丑春,伯渊先生复督漕山东,急达司事者,咨送礼部就试。借非伯渊一人始终赞成之,安见不或作而或缀邪?是举也,先生之功亦并垂不朽云。嘉庆十年六月,前翰林院庶吉士,知邹平县董大醇
督学院钱樾《伏生世系谱叙略》言:孙伯渊因贡生王启运之请,得立伏生五经博士,事详邹平县令董大醇《记》。王生启运,稔伏氏家世,求其后于将绝之际,教之学以显于世,而又为之考定其世系。在敬祖必能世其业,乃为伏氏之贤裔,而王生则有功于伏生者,为不少矣。因为之叙。嘉庆十年九月,督学使者钱樾。
三、《梁邹王氏世谱》记载
汝雨,廷铨三子,廪生,倜傥洒脱,学文甚深,重修伏庙,遐迩倾心。晚年迁居北韩家庄,重修伏夫子祠,规模扩大,为一邑胜地。载在县志。
珏,汝雨四子,监生,公平爽朗,同族所钦,先贤崇祀,田亩追寻,积德昌后,蔚为国琛,公举族长,事无大小,咸裁决焉。伏生祠祭田百亩,迷失过半,为首具呈上憲,丈清追回,祭祠修葺,至今赖之。
启运,珏三子,嘉庆辛酉岁贡,丁卯恩赐举人,戊辰钦赐翰林院检讨。倡率绅士,呈恳上憲,奏请准立,伏生裔孙敬祖,世袭五经博士,往返京华,为力居多,修德乐道,寿享遐龄。
四、梁邹王氏对伏氏的贡献
通过邹平县志和梁邹王氏世谱的记载,如果没有梁邹王氏(王汝雨、王珏和王启运)三代人不懈的努力,可以说伏生后裔和“五经博士”到清朝中叶就可能失传。据说伏敬祖祖、父去世时尚年幼,只好跟随两代霜姑生活,并且已经随姑丈家该姓孙。
祖父王汝雨重修伏夫子祠、父亲王珏追回伏生祠祭田、子王启运奏请准立伏敬祖为五经博士并亲自上课授业近十年,终于使“经学阀阅,伏胜家族”得以繁衍,“五经博士”得以承袭。
正如督学院钱樾在《伏生世系谱叙略》所言:敬祖能世其业,为伏氏之贤裔,而王生则有功于伏生者,为不少矣。
注:参阅《邹平名门望族》、《邹平县志》并引用部分内容。
2015.3.25
(本文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