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
-
作者: Administrator
-
分类:文化
-
-
点击数:1000
《唐诗三百首》与邹平
中国邮政庆祝新中国60华诞,为凸显盛唐文化气象,特推出《唐诗三百首》特种邮票一套,共六枚。该套邮票,将313首唐诗荟萃于方寸,可视,可触,可听,可闻,开创中国邮票史上首套多媒体邮票,引起集邮界的浓厚兴趣。石磊与伊林、郭济生诸君,撰文说《唐诗三百首》是孙洙在邹平任知县期间编订的。《今日邹平》总编询问有关情况,我说未有专门研究,所知甚少。于是我借此机会,查检邹平旧志、《清史稿》及网上有关资料,证明石磊诸君提出的论断,是有根据的。
孙洙(1711——1778),字临西,号蘅塘退士,金匮县(今无锡市)人。少时聪敏好学,家境贫寒,冬日读书手中握木,以为木能生火可御寒。乾隆九年(1744年)以庠生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乾隆十年中明通榜(会试正榜之外增加所谓文理明通者之名额,另榜公布,以补授出缺的学官),任上元县(即江宁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吴鸿榜进士,任直隶卢龙、大城知县。公务之暇,专心读书。朝廷赏其博学多才,特授“文林郎”衔,曾两次主持山东乡试,擢拔名士。后被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县知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春,与继室徐兰英互相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二十九年编定完成。
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工程,确然是在邹平任期内完成的。根据道光《邹平县志·卷十二·职官》表记载:
“孙洙,二十八年任,江南进士。”
联系前后知县任期情况看,孙洙乾隆二十八年莅任,任期三年,三十一年离任;湖北进士范朝纲接任,又任期三年离任;三十三年,江西裘鹏接任。“二十八年任”,是指到任时间,并非离任时间,也非仅任期一年。如“裘鹏,三十三年任,江西新城人”,裘鹏在邹平任期九年,乾隆四十一年夏才离任去齐河。很显然,“三十三年任”,是指到任时间。
县志另一记载,可以进一步佐证孙洙在邹平任知县的时间跨度。《邹平县志·卷十四·宦迹考》记载:
“孙洙,江南进士,乾隆二十八年知县事。性慈惠,博学能文,尤工书法。后因公左迁,调补江宁府教授。侯曰:读书最乐,此获我素心矣。欢然而去。”
文中虽未明写孙洙何时离任,但从内容文气可以断定,孙洙在邹平并非乾隆二十八年这一年。需要探究的是,在邹平任上,好端端的为何“左迁”降职使用呢?孙洙自己竟然说“读书最乐,此获我素心矣”,从邹平“欢然而去”。孙洙素心在于读书,在于诗文,做官不是他的志趣所在。任大城知县时,他好学不倦,可官署狭小,便将厨房旧屋辟为书屋,存放其大量书籍,一有空闲,便在此攻读。他曾有诗句云“误戴儒冠学干禄,廿年狂走迷西东”,反映出他厌恶仕宦的归隐心迹。在邹平任知县三年后,尽管是“左迁”,却“欢然而去”,透出来的是同一心迹。但他并非疏于公务,恰恰相反。他所到之处,皆能访察民间疾苦,与百姓相处如家人。在大城曾捐俸浚河,民享其利。为官数任,寒素自持,两袖清风。每逢离任,百姓皆攀辕泣送。从孙洙的生平可以看出,大抵正是他拙于仕途,迷于读书,在直隶才被诬陷罢官。在邹平专心编选《唐诗三百首》这样浩繁的工程,无心仕途的钻营,才被降职使用,最后打发他回南方教书去了。乾隆三十一年调补江宁府教授,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去世,享年68岁。
有得必有失。正因为孙洙拙于仕途,只任了几任县官,失去了升迁,才成就了《唐诗三百首》,书写了唐诗编选史上辉煌的一页,泽被华夏,功莫大焉。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唐诗题材广泛,众体皆备,格调高雅,神韵丰盈,是中国诗歌史的奇迹。流传至今的唐诗五万余首,诗人两千余家。公元七世纪起至今,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两年就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唯独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深,风行海内,雅俗共赏,老幼皆宜,几至家置一编。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说,他有感于《千家诗》的缺失而“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禆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又云:“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书名源于民谚,其实孙洙别有深意,近世朱自清先生早已点明。五经之一《诗经》,曰“诗三百”,305首,连有目无文的6篇算上,共311首。《唐诗三百首》,选诗310首。其春秋深意,于兹昭然。孙洙渊学有自,他是当时同乡大儒吴鼎的高足弟子。吴鼎是乾隆十六年经学大科考试录取四人中的第一人,授国子司业。孙洙工诗文,擅书法,书宗欧阳询,诗学杜少陵。著有《蘅塘漫稿》、《异闻录》等。
题外的话,亦是题内应有之义。中国人,要有中国文化的素养,其中就包含读点唐诗。不读点唐诗,不背诵几十首唐诗,对中国读书人来说,那是匪夷所思。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的脚步,优秀的中华文化必将走向世界。但是我想,唐诗的神韵奥秘是永远无法翻译的,要真正走近她,欣赏她,只有学习汉语,掌握汉字。印度诗哲泰戈尔曾经石破天惊地讲:
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们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因为只有上帝知道这种秘密。我实妒忌他们有此天赋,并愿我们的同胞能共享此秘密。
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这就是审美地把握世界。
新中国60华诞,借撰此文,权做深深的祝福。
(本文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