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多年研究历史的治学积累,“蓄志此业,逾二十年。”;梁启超涉猎东西方史学著作,结合中国史书的过去与现状,系统整理,专门讲演,条分缕析,言简意赅,有理论,有方法,有例证,有判断,此书不愧是中国近代史学的著作。其中很多治学经验,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一章: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定义:活动之体相、人类社会之赓续活动、活动之总成绩及其因果关系
中国史之主:第一,说明中国民族成立发展之迹而推求其所以能保存盛大之故,且察其有无衰败之征。第二,说明历史上曾活动于中国境内者几何族,我族与他族调和冲突之迹何如?其所产结果何如?第三,说明中国民族所产文化以何为基本,其与世界他部分文化相互之影响何如?第四,说明中国民族在人类全体上之位置及其特性,与其将来对于人类所应负之责任。遵斯轨也,庶可语于史也。
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史最初体裁为诗歌,接着“书”、“志”,司马光以前无所谓史学也,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与纪传体并峙者为编年体。
第三章:史之改造
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死人本位的历史,实史界改造一要义也。复次,史学范围当重新规定,以收缩为扩充也。复次,吾侪今日所渴求者,在得一近于客观性质的历史。复次,吾前言人类活动相而注重其情态,夫摹体尚易,描态实难。复次,古代著述大率短句单辞,不相联属。今日所需之史,当分为专门史与普遍史之两途。
第四章:说史料
得史料之途径,不外两种:一曰在文字记录之外者;二曰在文字记录者。(一)在文字记录以外者。分为三类: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遗下之古物。(二)文字记录之史料:旧史;关系史迹之文件;史部以外之群籍;类书及古逸书辑本;
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金石及其他镂文;外国人著述等。
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第一 搜集史料之法
在史上成一问题有应之研究之价值者,即从事于彻底精密的研究,搜集同类或相似之事项综析比较,非求得其真相不止;尤有一种消极性质的史料,亦尤为重要;亦有吾侪所渴欲得之史料而事实上殆不复能得者,上述几种为抽象史料,然具体的史料,亦可以此法求之。
第二 鉴别史料之法
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九皆伪;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十有九皆伪;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左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面,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以推见崖略,若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第六章:史迹之论次
第一,当画出一“史迹集团”以为研究范围。第二,集团分子之整理与集团实体之把捉。第三,常注意集团外之关系。第四,认取各该史迹集团之“人格者”。第五,精研一史迹之心的基件,曷为每一史迹必须认取其“人格者”耶?第六,精研一史迹之物的基件。第七,量度心物两方面可能性之极限。第八,观察所缘,有可能性谓之因,使此可能性触发者谓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