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文坛领袖、一代诗宗王士禛,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中年始自号渔洋山人,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县)人。他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生在其祖父、河南按察使王象晋的官邸中,因此小字称作“豫孙”。3岁时,祖父改任浙江右布政使,他随同到杭州。翌年,祖父致仕归田,老少三代返回新城故里。王士禛7岁时入乡塾读书,15岁应童子试失利,17岁再应童子试,“郡、邑、提学三试皆第一”。18岁应乡试、中举人。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22岁的王士禛考中会试第56名。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考中殿试二甲第36名。两年后,赴任扬州府推官,由此步入仕途,累官至清廷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告老还乡,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病逝于新城故里。他是一位在政坛、文坛两个领域均取得辉煌业绩的历史人物,是新城王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人物,更是新城建县近800年来在文化领域的一面最鲜艳的旗帜。

新城县设置于1228年。1914年1月以境内有耏水(今称乌河)改称耏水县;4月,因境内齐桓公系马台而改称桓台县。元朝末年,王氏始祖王贵从琅玡(今诸城初家庄)迁至鲁北新城县境内定居。其后,由明至清,王氏一族家学深厚,瓜瓞绵绵,才俊辈出,代不乏人,成为鲁中北地区的名门望族。从新城王氏三世祖王麟专习《诗经》步入仕途起,王氏子弟在明清两朝科甲蝉联、簪缨不绝达3个世纪。他们赤心报国,直道事人,一直保持着诗书传家、忠勤报国的优良门风。其中,涌现出进士36位、举人52位、贡生162位,而监生、增生、庠生更是数不胜数①。其中多人在明清朝廷担任要职,最盛时同时有十余人任职,仅京官就有8位;在朝廷6部中,3部有王氏子弟担任尚书、侍郎等要职,被称为“王半朝”。仅王士禛的长辈中以科甲入仕者,即有明嘉靖贵州按察使参议王重光(王士禛之高祖),明万历户部右侍郎王之垣(王士禛之曾祖),明万历蓟辽总督、兵部尚书,殁赠少师兼太子太师并及以上三代的王象乾(王士禛之伯祖),明崇祯浙江右布政使王象晋(王士禛之嫡祖),以及王象坤、王象复、王象春、王与胤等多人。他们多有诗集传世,其中名气最大者是王士禛的叔祖王象春。至王士禛一代,亦是学人辈出,王士禛本人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在诗学上独标“神韵”,成为一代诗宗。旧时,新城县城中矗立着72座形制各异的牌坊,遍布于城内主要街道,其中属于王氏家族的就有“忠勤报国”、“四世宫保”、“天宠貤封”“三世褒显”、“四世都宪”、“甲科济美”、“江北青葙”、“岱宗绣裔”、“熙朝名佐”、“父子尚书”、“殿邦元老”、“大中丞”、“忠勤弈世”、“廉能任事”、“纲纪中台”、“一门忠烈”“忠烈”等20座②。历代王氏子弟秉承家学,以其不懈的努力,创造了家族史上近2个世纪的辉煌,成为鲁中北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城王氏三世祖、“颖川公”王麟,14岁被保送京城国子监上学,是为新城王氏第一位学人,曾任颖川王府教授。王氏家族文脉自王麟始肇。王士禛的高祖、“忠勤公”王重光,曾经制定“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的王氏家训,并镌于石碣昭示子孙恪守,对后人的成才起到极大的鞭策作用。王氏家族中历代学人热爱家乡,勤于笔耕,撰有多种地方文献流传至今,在地方志理论与实践上亦颇有建树。

 

新城(桓台)县旧方志编修述略

 

王士禛的家乡新城县,建置于1228年,即蒙古拖雷监国元年、南宋绍定元年,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视地方志编纂的地区。在这一方土地平坦肥沃、水利资源丰富的地域,历代政府采取“重华出治,岳牧分猷,薄赋缓征,积谷备赈”的措施,出现了“户口日增”“耕食凿饮之俦,皆得尽力农亩”的局面。农业的发展,为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以至于“父子蝉联,昆仲鹊起,一榜五成进士,十年三冠贤书”。历代县官的高度重视,包括王氏家族文化人在内的当地学人的热心参与,使地方志编纂成为新城(桓台)县历数百年而不衰的文化亮点。自明成化年间始创修《新城县志稿略》起,经明、清两朝至民国,计有14次修志。所编14种方志,含明代5种,清代6种,民国3种③。在淄博市今辖8个县级行政区中,该县开展修志最早,编修志书数量最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县级行政区中,其旧方志的编纂数量亦名列前矛。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写的《方志学基本教程》,将其清代县志编修数目(6种)引为当时山东省“方志编修空前普及”的例证④。依据史料,对新城(桓台)县所修旧方志按时间顺序作如下简述:

(一)明成化《新城县志稿略》: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由新城县同知于利、知县成儒创修。是为淄博地区时间最早的地方志编修,也开创了新城(桓台)县志编纂之先河。早年已佚,其他不可考。

(二)明嘉靖《新城志略续编》:嘉靖十一年壬辰(公元1532年),新城知县宫政绩、经历王耿光纂修。至民国初年重修《新城县志》时已佚,其他不可考。

(三)明嘉靖《新城县志》:嘉靖三十七年戊午(公元1558年),知县、永年人胡应鸣主修,县丞张师曾、苏仕,主簿许荣,教谕陈士朝,训导季延球、许恺与邑人王之垣(王士禛曾祖父)、于牧、张师曾、苏仕、许荣、陈仕、李延球、许恺、宫子敬、郉质、于三聘、李鹤年、于三善、成绩、王之干(王士禛叔曾祖)、毕昌等参与编纂。该志书已佚,仅有胡应鸣所撰序言因录于后志,而流传至今。其他不可考。

(四)明天启《新城县志》:天启四年甲子(公元1624年),由知县张必大(华州人)主修,王象晋(王士禛祖父)总纂,象晋同族兄弟象春润色,象艮、象复、象申等参编。该志体例完备,设图式、方舆、建置、食货、典礼、官师、选举、人物、恩恤、纶音、综纤、艺文等12个门目,分14卷。旧抄不全本流传至今,北京图书馆存卷一至卷九,卷十二至卷十四。20世纪末重新整理后,由扬州古迹出版社印刷线装本。

(五)明崇祯《新城县续志》:崇祯八年乙亥(公元1635年),由知县孙胤奇依托王象晋原纂组织续修。志目沿用天启县志旧例,续编天启以后的十年间事。其方舆志中,录有黉宫翠柏、会泊红莲、桓台系马、清河落雁、铁山晚照、石桥晓月、云阁钟声、玉带河流等“新城八景”。该志有旧抄不全本流传至今,北京图书馆存卷五至卷十四。

(六)清康熙十二年《新城县续志》:知县、直隶东定人、辛卯举人马孔彰主修。马氏康熙十年辛亥(公元1671年)任新城知县后,即开始主持编修县志。该志在明志基础上,续修了清初30年事。康熙十二年癸丑(公元1673年)完稿付梓,全书1册,约2万字。该志设田赋、户口、河防、职官、公署、学校、科目、祠祀、寺观、名宦、人物、忠烈、孝义、节烈、灾祥、艺文等门目。北京图书馆有藏本。

(七)清康熙三十二年《新城县志》: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元1693年)付梓,计6册、14卷、30万字,知县、辽阳人崔懋主修,严濂曾纂。数十件刻本分别存于北京、上海、天津、吉林、浙江、江西、广东、台湾、山东、济南、青岛、南京、南通、温州等省市(城市)图书馆,以及清华、北大、人大、山大、山师大、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师院、南开、天津师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

崔氏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任新城知县,在任十年,组织编修县志不辍,且有所创新。该志在“凡例二十则”中,阐明编纂思想、原则与方法,一改其前任张必大、孔胤奇、马空彰等所修前志中将“列传”归入艺文志的做法,而改置于人物志中;又将前志纶音志改为恩恤志,俱载相关人物的姓名、爵秩,使之更加文实相符,归属得当。该志卷一为方舆志,设分野、沿革、疆域、山川、形胜、古迹、墓冢、风俗;卷二为建置志,设县治、城池、街属、学校、仓库、坛庙、祠宇、寺观、乡镇、街市、桥梁、坊表、铺舍;卷三为食货志,设里甲、丁徭、田赋、兵防、邮传、盐法、物产;卷四为典礼志,设祀典;卷五为官师志,设封爵、职官;卷六为选举志,设征辟、进士、举人、恩选、岁贡、武秩、掾吏;卷七至卷八为人物志,设忠义、孝友、文苑、隐逸、仙释、方伎、寿耆、烈女、先贤、宦绩;卷九为恩恤志,设封赠、祭葬、录荫;卷十为灾祥志;卷十一至十四为艺文志,设奏疏、书、记、序、跋、赋、赞、谏、疏、文、词、诗。该志有凡例20则,以阐明编纂思想、原则与方法。卷首置有王士禛所撰序言。该志改变了张必大、孙胤奇、马孔彰所修前志中将列传入艺文志的做法,而改入人物志中。又将纶音志归入恩恤志,且俱载姓名爵秩,以使文实相符,归属更加得当。其资料选材注重社会风俗,记述官员清廉政绩与忠信孝道,对出身贫寒的文士亦给予公正记述与评价。是志为历代新城修志中体例最完备、归属最讲究、篇幅最长的县志之一,在该县县志编修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八)清康熙《新城县续志》:知县、贡生孙元衡主修。王士禛长子王启涑负责编纂任务。

该志卷首设图3幅,录有前志序言,分卷上、卷下2册,未分门类。录有新城相关建置公牍数十篇,杂诗数首。该志约1.2万字,康熙年间刻印,山东省图书馆有藏。

(九)清道光《新城县志》: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由知县李廷启主修。抄本四卷,约10余万字。南开大学图书馆有藏。

该志无序、跋,志目分河渠志、官师志、烈女志、艺文志。其中河渠志记述了小清河、孝妇河、涝淄河、东新河、北新河、预备河、德会水、白石沟、韩水沟、郑璜沟、龙须沟等河流、水道,锦秋湖、青沙湖、新湖、鱼龙湾等湖泊,青沙堤、于家堤、金刚堰、吕家埠、军张坝等堤坝,还录有一批水利论文,如王士禛的《淄时隶幽州辩》,原知县马负图的《决小清河辩论》,青州知府杜思的《小清河论》,高苑县令葛臣的《小清河防记》,明新城县令胡应鸣的《小清河议》,青州府推官陈珪的《小清河议》,大学士刘珝(寿光人)的《修大小清河记略》,礼部侍郎许成名(堂邑人)的《重修大小清河记》,吏部郎中黄祯(安丘人)的《高苑葛侯祠记》,乾隆二十二年申大成的《会勘月河记》,张元津的《新城水利四议》,孙元衡的《七邑分方河图》、《详覆建闸开沟文》、《新开孝妇河图》,邑人徐夜的《锦秋亭辩》,邑人郑独复的《系水辩》等。该志涉及的河、渠、闸、堰、坝等史料和新城水利的相关论文十分详备,富有特色。其艺文志包括旧志序、跋以及述、赋、引、疏、祝文、祥文、颂、赞、传。官师志对新城历任知县多有传略。

(十)清光绪《新城县乡土志》:2册,约4.4万字,修纂者不详。清末稿本存于山东省博物馆。

该志志目为:新城建置年代、政绩、兵事录、耆旧录、地理、山水、桥道路、堤堰闸、古迹、人类、户口、宗教、实业等。其兵事录载有咸丰十一年(公元1886年)春二月、秋八月封建地主武装与捻军之间的战事;政绩录载有胡应鸣、张必大、崔懋等地方官员的政绩,以及王象晋、王象艮、王象春等乡贤的事迹;实业志涉及上万人,其中含中举贡生300余人、务农者9000人、务工者1600人、经商者1000余人。不惜重墨大量著录基层劳动者,是该志的特色之一。

(十一)清宣统《新城县后志》:稿本6卷,约30万字,山东省图书馆藏清末抄本。修纂者不详。

该志卷一为方舆志,卷二为建置志,卷三为食货志,卷四为典礼志,卷五为官师志,卷六为艺文志。其记述人物,共设孝友、文苑、隐逸、寿耆、寿妇、仙释、官绩、善行、武功、忠义、节烈、节孝、孝妇、烈女等目。该志为未完稿本,似因辛亥革命发生而终止。

(十二)民国《重修新城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出版铅印本,记述下限为清宣统三年,是对清末以前本县旧方志的重新修订。由前后二任新城县长袁励杰(宛平人)、张儒玉(阳谷人)主修,新城学者王采廷总纂。由济南平民日报社铅印,计10册、35万字。北京、中科院、故宫、历史博物馆、北大、清华、北师大、上海、复旦、华东师大、天津、南开、内蒙古大学、辽宁、吉林、吉大、东北师大、陕师大、西北大、新疆大、甘肃、浙江、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山东、山大等数十所地方或高校图书馆收藏。

志目分为方舆志(卷一至卷四,含总图、星野、沿革、疆域、山川、形胜、户闾、风俗、物产、古迹、冢墓、灾祥)、建置志(卷五至卷七,含城池、衙署、学校、书院、义学、仓库、养济院、庙宇、水利、堤防、河渠、湖田、文告、乡镇、街市、桥梁、铺舍、邮传等)、赋税志(卷八,含丁徭、田赋、起运、存留、杂税、兵饷、盐法)、典礼志(卷九,含公式、礼典、乡饮、乡射、宾兴)、职官志(卷十至十一,含封爵、职官、元职官、明职官、清职官)、选举志(卷十二,含徵辟、举人、进士、午举、武进士、五贡、列贡、文职、武秩)、人物志(卷十三至十八,按历史演进顺序,记述了上至周秦先贤万子、颜斶,下至王士禛、徐夜等清代闻人的传略)、列女志(卷十九至二十,记述1178人)、恩恤志(卷二十一,辖封赠、祭葬、禄恤、禄荫)、金石志(卷二十二至二十三,含历代金石、明石刻、清石刻)、艺文志(卷二十四至二十五)、杂志(含坊表、寺观、坊外、丛谈)。

(十三)民国《桓台志略》:袁励杰主修,王采廷编纂。3卷,约10万字,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其编纂时间似在重修《新城县志》期间进行,出版时间亦在同年。该铅印本存于国内近40所图书馆。

该志略分为3卷13篇,卷一为疆域略,含经界篇、山川篇、宗教篇;卷二为法制略,含建置篇、赋税篇、交通篇、教育篇、实业篇;卷三为文献略,含职官篇、登进篇、人物篇、烈女篇、艺文篇。该志记述的时段,限于民国前期的20余年,写《重修新城县志》以后的史实,补前志之所未及,创前志之所未能,其编纂体例新颖,篇目严谨,辖属清晰,提纲携领,体现出很强的谋篇布局能力和创造精神。

(十四)民国《新修桓台县志》:3卷、约10万字,继《桓台县志略》而修,由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任桓台县长的王元一主持纂修,当年由济南平民日报社铅印。国内30余所图书馆有存。

该志卷首录有《正名批文》、《新城改桓台记》、《桓台县全境图》。志目明显沿用民国《桓台县志略》,卷一为疆域,辖经界篇、山川篇;卷二为法制,辖教育篇、建置篇、赋税篇、党务篇、自治篇、宗教篇、实业篇、交通篇;卷三为文献,辖职官篇、登进篇、人物篇、烈女篇、艺文篇。其卷二之党务篇,视民国时期的新形势、新事物而设,反映了编纂者修志思想的进步。

 

王士禛先辈的修志实践

 

自明代嘉靖年间起,直至民国期间,新城(桓台)县所编纂的大部分志书,都浸透了王氏族人的心血。王氏家族在方志文化上的贡献,促进了新城县(桓台县)的方志事业,使该县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编纂地方志数量最多、成果最丰富的县份之一。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知县胡应鸣主持纂修《新城县志》,王士禛的曾祖父王之垣、以及同族王之干等人,成为十数人的修志班子的成员。他们在访求、核实基础上,博考郡、省、一统诸旧志,纠谬补遗,删繁理乱,而纂成县志稿。这大约是新城王氏有记可考的第一次参修地方志书,开启了王氏族人参与编纂《新城县志》的先例。

王士禛的祖父王象晋,是明万历进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他集文学家与农学家于一身,著有《清梧斋欣尝编》、《减桐载笔》、《秦张诗余合壁》、《群芳谱》28卷、《赐闲堂集》20卷等。王象晋曾任河南按察使。其子、媳与父亲同住河南期间,生下第四个儿子王士禛。后来,王象晋在任上触怒阉党、得罪当朝权贵,被迫辞职归里。天启初年,王象晋即被时任新城知县的张必大聘为《新城县志》总纂,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完稿付梓。该志体例完备,由图式志、方舆志、建置志、食货志、典礼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恩恤志、纶音志、综纤志、艺文志12部分组成,计14卷。该志由万历进士、官至吏部考工郎中的王氏同族兄弟王象春润色,王象艮、王象复、王象申诸族人参编。王氏家族文化人的参与,将丰富的文化底蕴融入了志书,天启《新城县志》亦成为一部良志佳作。20世纪末,桓台县有关部门重新整理点校后以线装书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王象晋在该志序言中阐述了“国有史,邑有志”的正确主张,对地方志的篇目问题做了深刻探讨,以为“封疆域民,阙有分土,故首方舆。疆界既正,营造斯起,故建置次之。宫室攸宁,生养宜先,故食货次之。安居粒食,教化宜急,故典礼次之。敦典善治,厥维良吏,故官师次之。建极作人,风化聿新,故选举、人物次之。贤哲矜奋,天宠荐加,故恩恤、纶银次之。探赜(ze)索隐,考异占祥,故综纤又次之。至于鸿文大册、贝帙珠函,所籍以阐扬故实,昭示来许,故以艺文终焉。”可见王象晋十分重视地方志篇目的设置,不满足知其然,亦深究其所以然。他对方志篇目设置研究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明崇祯八年(1635年),由王士禛的叔祖父王象春任原修、知县孙胤奇任续修,重纂《新城县志》14卷。该志续有天启后十余年事。艺文志中,收录王氏家族诗文颇多,王象晋、王象明、王象艮、王象春、王象乾、王之垣等人诗作入选,大大提升了县志的文化内涵。《新城县志》亦成为王氏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王士禛及其晚辈对地方志的贡献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王士禛考中二甲第三十六名进士,授扬州推官。后迁礼部主事,历充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累官至清廷刑部尚书。他一生著述达50余种,作诗400余首,所创诗歌“神韵说”尤显东方文化之魅力,被康熙皇帝许为正宗,领袖文坛数十年。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为官,无暇参加方志编纂的具体事务,却十分关注修志事业。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每到一地,总忘不了向当地官员索看地方志,了解地理文化、体察民风民俗。他承继了王氏家族的优良学风,钻研方志理论不辍,表现出很深的造诣。他为康熙三十二年版《新城县志》撰写的序言,集中体现出他对方志的认识,成为历代《新城县志》中最有见地的序文之一。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付梓、由知县崔懋纂修的《新城县志》,计6册、30万字,卷首置有王士禛的序言。序言对县志起源、功用与体例进行了精辟阐述,凸现了一个学识渊博的行政高官对地方志理论的深度钻研。对于当代方志工作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序言开宗明义说:“志者,志一方一郡一邑之故而已。然其体实昉于经史。”指出以行政区划为方志的记述范围,与今人给予方志的定义——“记述一定行政区域内、一定时间断限内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禛接着谈到了方志的起源:“昔大禹既奠高山大川,爰作《禹贡》,首纪山水,次及田赋,次及贡篚;周礼,土训掌地图,诵训掌方志,所谓图志者,虽不可考,而其见于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周知天下之利害者,大要皆本于《禹贡》,所谓经也。司马氏始,变《春秋》纪年之例,创为列传礼乐、河渠、平准诸书;班氏又作八志,则郊祀、食货、地理、沟洫、艺文加详焉,所谓史也。……汉唐以来,志仅存者若《三辅黄图决录》《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数家,遐哉尚矣。予所闻见,前明郡邑之志不啻充栋,而文简事核,训词尔雅,而无如康对山之《武功》。其他若王美陂志鄠,吕泾野志高陵,韩五泉志朝邑,乔三石志耀,胡可泉志秦,赵俊谷志平凉,孙立亭志富平,刘九经志郿,汪来志北地,张光孝志华。”这一段,从《禹贡》《周礼》和图志插笔,写到史学鼻祖司马迁与《汉书》作者班固的贡献,又列举汉唐以来的方志名家、名著,最后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对明代康对山所撰《武功志》的赞赏,几乎就是一篇探究方志起源与发展的论文。今人探询中国地方志的起源,以为周朝的国别史、地理书(《禹贡·山海经》等)和古代地图,共同构成华夏方志的源头。这些后来被编入社会主义新方志教科书的论断,王士禛早在300多年前已经论及大部。

王士禛写到新城县的状况,对时任知县崔懋主持修志的举措以及志书本身作出高度评价:“黍谷崔使君,令兹十载,仁心为质,善政流闻。会报最,擢冀州牧,行有日矣,而修志之役适告成事。予读其书,喜其简赅雅洁,又有《武功》诸志之遗。志一邑之故,而于经史之义有当也,尤于田赋、水患、风俗、学校三致意焉”。知县崔懋在新城执政十年,爱戴百姓,政绩显著,被朝廷提升为冀州的长官。恰在此间,“修志之役”宣告成功,当然可惜可贺。王渔洋将修志之举看作一场战事,说明他深谙修志之艰辛劳苦。而“简赅雅洁,又有《武功》诸志之遗”的《新城县志》,在田赋、水患、风俗、学校内容的记述上深合渔洋之意,更使他禁不住心生敬意。不经意间,已把自己的修志主张和盘托出。

除《新城县志》外,王渔洋还撰写了《跋南安志》《跋朝邑志》《书长白山录补遗后》《长白山录述首》《浯溪考自序》《黄山领要录序》等论文,对地方志书体列作了深入探讨。他主张“志者,志一方一郡一邑之故而已,然其体实昉于经史”,以为《禹贡》载山川、田赋、贡篚,《周礼》土训掌地图、诵训掌方志,《史记》八书、《汉书》十志,皆方志所本,故志不可太简略。从他评价韩邦靖《朝邑志》“太简”、而万历《朝邑志》则“文增于旧,而精核古雅”的言论,从他主张写山志要对自然景物记述得有形有神,可知这位将朝廷大员与文坛领袖集于一身的学者已深得修志之法。3个世纪后的今天,修志工作者仍然在实践和深化着这些理论。

王士禛生有启涑、启浑、启汸、启汧(qiān)4个儿子。其长子王启涑曾任山东茌平县教谕、候补知县,撰有《西城别墅集》、《茌山诗存》、《因继集》、《苏诗补注》等专著。王启涑由此成为王士禛晚辈中有成就的文化人。康熙年间,新城知县孙元衡主修《新城县续志》,聘任王启涑负责编纂。该志卷首置图3幅,分卷上、卷下2册。在续志序言中,王启涑指出“夫文章不关乎经济,必无用之文章”,一针见血地提出了方志应讲求实用的观点,受到世人赞许。为实践其修志主张,王其涑在《新城县续志》编纂过程中,大量收入了关于治理小清河、孝妇河水患的文献资料,成为后人开展水利建设的珍贵历史资料。

至道光十四年(公元1634年),新城知县李廷启主持纂修县志,王士禛的水利论文《菑时隶幽州辩》,王象晋、王士禛的“志续”,王象明的《重修文庙募缘疏》等文章收录其中。光绪年间成书的《新城县乡土志》二卷,其《政绩录》中收录了王象晋、王象艮、王象春等人的事迹。新城王氏家族的历代学子,为家乡地方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家乡地方志因为王氏文化人的参与而奕奕生辉,二者珠联璧合,流金溢彩,将新城(桓台)县方志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层次。

在建设文化大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深入研究王渔洋家族文化,探求新城(桓台)王氏家族在地方志领域的杰出贡献,开发利用桓台地区旧方志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对于推动桓台乃至淄博地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附: 王士禛世系及族人业绩简表

 

世  系

称  谓

业    绩

备   注

新城王氏祖

琅琊公王贵

为避元末白马之乱,由古琅玡地诸城单身至新城谋生,与初姓逃难女子成婚。质朴无华,力本务农,积施累行,奠定新城王氏家族发展基础。

育有5子:权、干、溱、(失讳1人)、伍

第二世

菩萨公王伍

以乐善好施著称乡里,勤俭持家,余者赈乡亲,王氏家族遂成成殷实富足人家。王伍的菩萨心肠备受乡民称赞,称为“菩萨公”。

王贵第五子,育有4子:麟、麒、纶、经

第三世

颖川公王麟

14岁保送京城国子监上学,是新城王氏第一位学人,曾任颖川王府教授。王氏家族文脉自王麟始肇。

王伍长子,育有8子:耿光、重光、恩光、文光、化光、国光、近光、观光

第四世

忠勤公王重光

明嘉靖辛丑进士,贵州布政使右参议,卒赠太仆寺少卿。同辈中仕宦者:王耿光(王麟长子,马湖府经历)、王近光(王麟第七子,太医院吏目,七品衔)

王麟次子,士禛高祖。育有8子:之翰、之垣、之辅、之赐(早卒)、之武(早卒)、之猷、之栋

第五世

大司徒公王之垣

嘉靖壬戌进士,户部左侍郎,卒后赠户部尚书。同辈仕宦者:王之翰(重光长子,礼部侍郎,赠河南按察司副使),王之辅(重光第三子,嘉靖辛丑科举人,户部员外郎),王之城(重光第六子,温州府、淮安府同知);王之猷(重光第七子,万历丁丑科进士,浙江按察使、淮阳兵备道),王之栋(重光第八子,高阳县知县)。王之都(耿光第四子,万历乙未科进士,平凉府知府),王时中(近光次子,原名之时,吏部儒士,七品衔)

王重光次子,士禛曾祖。育有3子:象乾、象贲、象晋

第六世

方伯公王象晋

字康侯,又字荩臣,号康宇,明万历甲辰进士,历官浙江右布政使,二品。同辈中八位进士:王象乾(之垣长子,明隆庆辛未科进士,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多年威震九边,朝廷敕造“四世宫保”坊褒奖,后世称太师公,在王氏家族中影响最大),王象春(之猷第五子,万历庚戌会试亚员,南京吏部考工司郎中,诗与钱谦益、钟惺齐名,对士禛影响巨大),王象坤(之翰长子,嘉靖甲子解元、乙丑科进士,山西左布政使),王象节(之辅季子,万历壬辰科进士,翰林院检讨),王象斗(之辅第三子,万历乙未科进士,户部四川清吏司主事),王象恒(之猷长子,万历乙未科进士,巡抚应天右佥都御使),王象云(之都第三子,天启乙未科进士,云南道监察御史);三位举人:王象泰(万历癸丑科第二名,未仕),王象丰(万历丙子武举,临清参将,诰授安远将军),王象随(天启辛酉举人);未中举而做官者:王象复(保定府同知),王象兑(陕西米脂县知县),王象壮(光禄寺署丞),王象贲(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王象艮(姚安府同知),王象明(大宁知县),王象奎(常州府通判),王象曾(武英殿中书),王象寅(济南指挥佥事)。

王之垣季子,士禛祖父。育有4子:与龄、与胤、与朋、与敕

第七世

王与敕

字钦文,号匡庐,清顺治乙酉拔贡,翌年有司举荐,以服侍年迈父亲为由不仕。他教子有方,四子有三人中进士(士禄、士祜、士禛),以政绩、诗文闻名于世。与敕卒,以子士禛贵,诰封朝议大夫、国子监祭酒,赠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同辈中三位进士:王与胤(象晋次子,明崇祯戊辰科进士,由翰林改御史),王与襄(清顺治己亥科进士,广东长乐县知县,因政绩卓著调任京职未行,遇尚可喜叛乱,不受伪职而遇害),王山立(象春子,原名与仁,顺治辛丑科武进士,未仕)。同辈举人:王与善、王与夔、王与裔、王与荩等。未中举而做官者:王与广(知府),王与端(上林院署丞),王与廉(济南指挥佥事),王与美(考授中书),王与兴(知州)

王象晋季子,士禛之父。育有四子:士禄、士禧、士祜、士禛

第八世

王士禛

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行四。卒后10年,皇四子胤禛继康熙帝位后,以“禛”字犯讳改称士正;乾隆间,以“正”字与“禛”字音不相合诏改“士祯”。居官40余年,位列台阁,以刑部尚书致仕。一生著作等身,诗论、诗作标举“神韵”,朝野尊为诗坛泰斗。同胞3位兄长:王士禄,士禛长兄,顺治乙未科进士官至吏部考工司员外郎;王士禧,士禛二兄,廪贡生,考授州同知;王士祜,士禛三兄,康熙庚戌进士,候选中行评博。同辈中有成就者:王士骥,与玟长子,康熙甲辰科进士,内阁中书舍人;王士梓,与广长子,顺治辛丑科武进士,任湖广平溪卫守备。拒绝吴三桂伪职,题署贵州掌印都使司,授怀远将军;举人有王士熊、王士誉、王士骕、王士騠等;未中举而做官者:王士良,奉节县知县;王士駪,考授州同知。

王与敕第四子。育有4子:启涑、启浑、启汸、启汧

第九世

王启涑

字清远,一字春谷,号石琴山人,贡生,茌平教谕,候补知县。撰有《西城别墅集》、《茌山诗存》、《因继集》、《苏诗补注》等专著,康熙年间,新城知县孙元衡主修《新城县续志》,聘任王启涑负责编纂。同辈中有成就者:王启汸,士禛第三子,贡生,唐山县知县,候补知州;王启沃,士琦长子,康熙丙辰科进士,内阁中书舍人;王启潭,士枢次子,康熙戊辰科进士,诰封昭勇将军;王启大,举人,莒州学政;王启烈,祁阳县知县,授文林郎;王启溶,候选州同知;王启磊,候选知县;王启祚,考授州同知;王启演,考授州同知;王启沆,授内阁中书。

王士禛长子

第十世

王兆酂

字汉叟,贡生,候选光禄寺典簿,未及授职值左辅水灾,钦命协办范县赈务,厘弊剔奸,民得实惠。同辈中有成就者:王兆郑,启汸长子,候选州同知;王兆万,康熙辛未科武进士,湖广襄阳参将,加都督职衔,诰授昭勇将军;举人:王兆董、王兆镒、王兆鲲、王兆鹏、王兆弘;王兆注,湖南常德府通判;王兆陪,考选州同知;王兆杲,候选知县;王兆阆,例授迪功郎,候选经历;王兆郇,候选州同知。

王士禛长孙,王启涑长子,

说明:

1.本表主要反映新城王氏前十世的情况。

2.新城王氏在第十一世后仍科甲蝉联,其中有成就者:王祖标,进士,唐邑训导;王宸俸,进士,诰授宣武大夫;王宸佶,进士,莱州府教授;王允枢,进士,泽州府郡守;王允灌,进士,记名军机京章,敕授文林郎;王祖雝,翰林院检讨;王祖肃,雍正丙午科武亚员,候选守备;王祖熙,丙子乡魁;王祖珏,直隶容城知县;王宏绪,靖海卫教授;王同心,莱阳教谕;王允熙,国子监学正;王维荣、王树安,拣选知县;王树的,六品法官;王树鼎,大同府知府;王允翰,直隶州州判;王维琛,历任直隶、东安、怀柔、文安、苑平等县知县,四品衔;王树愈,直隶州州判,五品衔;王树慰,鸿胪寺序班,五品衔;王翱,直隶州知州。

3.明清两朝,新城王氏族人中官至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三品以上者,不少于9人;即使任中级官员,亦多为寺卿、翰林、科、道等要职。

 

注:

①《淄博历史人物》下册8页,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②《桓台名胜古迹》129~140页,桓台县政协文史委1991年6月编印本。

③《山东省志·方志志》桓台县资料。

④《方志学基本教程》47页,中华书局,2000年12月第一版

 

(转载自临淄区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