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1937年,梁漱溟先生来到北碚,从此在北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非常重大的贡献。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937年,探寻梁漱溟先生的北碚往事。
本文作者李炼(炼哥),系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志愿者,长期关注抗战时期在北碚的名人,对此颇有研究,今天这篇文章发表在重庆日报,也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特此转发。
今年,是梁漱溟先生逝世30周年,怀念先生的文章屡屡见于媒体。作为一个曾经在北碚生活过的人,我也想说说梁漱溟先生在北碚的往事。
说起梁漱溟与北碚,熟悉他的人会想到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将勉仁中学搬迁到金刚碑之后,又创办勉仁书院、勉仁斋、勉仁国学专科学校、勉仁文学院等教学机构;并在北碚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中国文化要义》。
其实,早在1937年“七七事件”爆发以前,梁先生就来过北碚。
当时,四川教育学院院长高显鉴代表四川政府邀请梁漱溟入川,以演讲的方式推广其乡村建设的经验。资料显示,梁漱溟在成都、重庆停留了一个月左右,作了三十次以上的演讲。
1937年6月27日,梁漱溟一行7人受邀来到北碚,受到了当时三峡实验区区长卢子英与兼善中学校长张博和等400多人的热烈欢迎。
在欢迎大会上,梁漱溟先生作了《乡建三大意义与知识分子下乡》的主题演讲。当天晚上,梁先生下榻北温泉的数帆楼,在座谈会上又作了《中西文化的差异》的主题发言。
1940年,梁漱溟先生在璧山来凤驿创办勉仁中学,1941年,他将勉仁中学迁到北碚。其办学的过程,可谓筚路蓝缕,艰苦卓绝。
先生向无私财,当时只有参政员俸,除留少许生活费外,皆移作筹备办学开支。勉仁中学搬迁到北碚之初,卢子英为学校拨了3万元,后来又将北碚部分面粉专卖的业务划给了学校经营,以补贴办学经费。
据当时的勉仁中学负责人之一张俶之先生回忆,当年学校中学生每学期的学费是四斗谷(一斗约12斤多一点),显然学校是要补贴的。据资料介绍,在办学经费困难的时候,梁漱溟还曾经把夫人的结婚首饰都变卖了,给教师发生活费。
最初,勉仁中学还可以勉强维持。到了1947年,物价开始飞涨,学校经费也出现极度的困难,一直都很清高的梁漱溟先生在重庆《大公报》上刊发了为勉仁学校及书院募捐的启事——
奔走大局,疏于经营,今日归来,颇负债务。敬请各界同情人士海内外知交,惠与援助。惠捐五万元以上,当作书(对联、屏幅、匾额、单条等)为报;百万以上并当走谢。
作为学富五车的大家,书法虽不是梁漱溟的“主业”,但他那极具书卷气的笔墨,却受到许多人的追捧。据其学生及后人回忆,在此之前,梁先生为人作书从来都不收润笔费。而他这次破天荒地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自己的有偿服务启事,完全是为了给办学筹募经费。
启事刊出之后,前来向梁漱溟索要书作的人络绎不绝,也暂时缓解了办学经费的燃眉之急。
今天,作为北碚人,我们一说起梁漱溟在北碚的学术成果,都会很自豪地说,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是在北碚完成的。
鲜为人知的是,这部凝聚了梁漱溟先生心血、中国文化研究的经典作品,在当时却很难出版。
据1949年7月18日出版的《国民公报》报道——“近日,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脱稿,全文长达二十万言,是他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不过,在目前物价飞涨的今天,哪家书店有这笔财力来承印本著作?实在令他非常苦恼。”
到了当年的11月,成都路明书店才出版了竖排本的《中国文化要义》。
虽然自己过着艰苦的日子,但梁漱溟却不改急公好义、化私为公的大爱之行。在1949年底离开重庆回到北京前,他不但将其呕心沥血创办的勉仁中学与勉仁文学院交给了国家,还将别人送给他的两件古人字画和自己收藏的大部分图书都捐赠给了北碚图书馆。
两件古人字画都价值不菲,其中一件是金农的《朱竹》(123.3cm×41.1cm)。而金农的一件与此画差不多尺幅的《墨竹》在2011年的道明拍卖会上,拍出了1437.5万元的高价;时隔一年,该作被中国嘉德再次推出,成交价达1610万元。
但一身清贫的梁漱溟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些的呢?在这两件作品的绫边上,他都写下了这样的题记:“愚素不事收藏,且念藏之私人何如归之国家,以移赠北碚图书馆。”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