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最近想读点书,梁漱溟这位“最后一位大儒”的书总要读。找来梁公的《中国文化要义》,怀着尊重的心认真阅读。这本书梁公于1942年着手撰写、1949年6月完稿。民国年代所特有的混合着文言文的简练与白话文的直白的青涩的味道,读起来有点生涩,品起来又很有滋味。
该书从二十世纪初叶思想急剧碰撞的年代的背景出发,系统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精神及其产生的要素和发展的历程。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对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细致分析,对中国文化实质的深层次揭示,深邃、独特、中肯,旁征博引、通达文笔,充分彰显了梁公的横溢才华,令我对其钦佩不已,也使我的眼界大为开阔,用醍醐灌顶一词来形容亦不为过。
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说法,梁公的《中国文化要义》与他的其他著述一样,充满着“问题意识”。梁漱溟一生问两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向何处去?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我在读这本《中国文化要义》,也在思考着几个问题:
一、中国文化的要义是什么,有那几点体现?
在绪论中,梁公说到:“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接着,他讲了中国文化的七大特点: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三、中国文化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四、中国文化同化他人之力量最伟大。五、由中国文化形成之一大单位社会,占世界人口之极大数字。六、中国文化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梁公认为中国社会有十四个特征:一、广土众民;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十、道德气氛特重,“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以及其他等十四大特征。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文明国家,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要谈其要义,却是不大容易的事。梁公将中国文化概括为七大特点,将中国社会概括为十四大特征,这些特点、特征即为中国文化的要义之所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滋养一方人,人与社会的问题也就是文化问题。梁公的概括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这些个条条将中国文化的特征一一寻求而罗列起来,把大中华的经脉梳理得清清爽爽,不得了,了不得。
梁公以一位智者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领悟,不时给我们以启迪与思路。
二、对于人生,文化的意义在哪里?
梁公问:人生态度,或对于人生意义的价值判断,在西方和印度都与宗教密不可分,而宗教观念淡薄的中国人,却是靠什么提供人生意义、统摄众人思想的呢?
梁公以为,是以道德代替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宗教在中国卒于被替代下来之故,大约由于二者:一、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二、设为礼乐揖让以涵养理性。”
梁公认为,儒家提倡家庭关系,甚而把父子兄弟的感情关系推到社会上去,如朋友如兄弟,百姓为子民,以伦理关系来组织社会。把家庭关系由内而外推展开去,把社会关系由外往里拉,使得社会也从而富于平等气息和亲切意味,社会冲突是以不强。另设礼乐揖让,大家相处互相尊重,凡事以理性为先,不尚冲动,更反感争斗。民谚“一争两丑,一让两有”正指此。这一方面组织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使社会平和。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文化由人创造,却又影响着人的方方面面。当文化对人的影响深化到价值观、信念、信仰等方面,从而影响人的整个性格乃至改变人生轨迹时,就可以理解为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了。梁公认为,“没有信仰的社会必然崩溃变形”,这对今天的人们是一种有力的警醒。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才能形成为美好的社会生活。
同时,梁公也洞见到:中国文化教人向内用力,学习反省、克己、自责、让人、吃亏等,而非向外抗争,这其实也早已成为中国的民族性格,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却使每个个体陷于自己的视野,难以觉察自身之外的问题。
三、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在哪里?
梁公恰逢生于中国多事之秋,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资产阶级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他为中国问题所困恼是当。在书中,梁公详细分析了中国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而弃艺术文化不谈,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
他指出:中国文化早熟,从心出发,用力于人事,则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科学之用力于物之事被忽略。中国文化早熟之病,病象有五:一、幼稚,原实为一成熟文化,但由于早熟儿不免间或显露幼稚,如个人自由之不立,缺乏科学等;二、老衰,历史太久,到后来,生趣渐薄;三、不落实,相对西方之现实,多理想;四、落于消极亦再没有前途,利与力地位降低;五、暧昧而不明朗——以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相对照,令人特有“看不清楚”“疑莫能明”之感。
梁公看来,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早熟”,先贤们没有稳定的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在先秦险恶的政治局势中,只有重人事关心社会的学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化至成熟的中国文化的核心,即儒家思想。
梁公认为,中国人早期的“理想思想”,突出表现在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反宗教意识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观点上,儒家崇尚的天地、家国、君王等都作为理性的化身,在价值选择上崇尚中庸的哲学,最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梁公指出,中国以伦理代替了宗教,并且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民族信仰。可以说,儒家思想是纵贯中国发展全局的关键要素,它的快速健全规范了中国的社会格局,在道德伦理和思想文化上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四、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它的积极价值在哪里?
梁公的《中国文化要义》写于1949年之前,书中的说法均是基于古代中国而言,而成书的时间早于新中国的成立。梁公有一句口号: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这位智者的领悟,至今仍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我们只有真正认识了老中国才能找到建设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增强文化自信
国人在文化领域经常有点不自信,不敢正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不时要闹出全盘西化、反对国学等闹剧。然而梁公在那个新文化运动大肆批判传统文化的时代,敢于为儒家文化正名,并告诫国人要恪守自己的信仰,这种“不合时宜”的确需要有足够勇气。
我们生为中国人,生来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我们不能盲目地追崇西方的文化和宗教,应该看到中国文化的理性所在。我们为何不能放弃传统,为何在强大的现代化潮流的席卷下传统文化依然坚强地留存?因为那是我们的根,我们铭记不能失却自信力去做没有根的浮萍。
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增强中华民族的骨气和底气。
(二)要创造性转化。
梁公指出,若把全人类历史作一整体看,可能次第演出几个阶段来,也可以说有恒进步的趋势,……而人类文化更是时时可有创新,时时可以变更。梁公又告诫那些因循守旧的人,我们越是重视传统文化越应该继承之并且发展之,而不是泥古不化拒绝外来文化和新式文化。
现代新儒家自梁漱溟始,就确立并坚定了开新还须返本,“老根发新芽”的信念。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统文化要返本开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对其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我们的文化是活的文化,是经过淘汰和选择受到历史和人民检阅的文化,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才经得起各式各样的冲击,顽强的存活至今并且依然迸发出强大的生机。
(三)认定东方文化将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要义》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
梁漱溟认定,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中国文化不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不仅会在中国复兴,实现中国的富强,更是会走向世界——“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复兴,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重新焕发出耀目的光彩,璀璨世界。
(四)知行合一
儒家的义理不是在课堂谈谈就可以,而是要在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里去实践的。如永嘉学派亦称“事功学派”,提倡功利之学,反对虚谈性命;王阳明思想核心为“知行合一”。梁漱溟自言“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甚至如他期望的把他当作“一个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造运动者”。
梁漱溟把解决中国问题的重点,落实在社会改造上,他想出的办法是“乡治”。他放着北大教授不做,去进行乡村建设。1928年,梁漱溟在河南进行过短期的村治实验;1931年,到山东邹平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后来,乡村实验逐步扩大到全省十几个县,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与宗教的出世不同,中国人肯定人生而主入世哲学。“儒家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
(五)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梁公穷其一生,执着地追问人生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即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已九十多岁高龄,依然发起建立中国文化书院,依然著文、演讲,继续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梁公一生留下诸多传奇传说,他人生中一些不幸的遭遇并不在他的守旧而在于他的超前,也就是所谓“先觉有常刑”。他目光深邃,穿透历史,以新思维引领知识界思想。他穷其一生所探讨的问题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也给后来的寻找答案的人带来了许多的启发。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让我受益匪浅,深有感触。在旧时代,梁公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条件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中,我们应当秉承梁公的精神,怀着同样的理想,振兴我们的文化、强大我们的国家、完善我们的社会,让世界看到我们自豪的理性和激情。
中国社会仍然处在转型期,我们还需要梁漱溟式的人物。(作者: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