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众多的名人墓中,梁漱溟的墓地建在了自己一生做出辉煌成绩的他乡——邹平。在这个远离自己家乡广西的小县城,梁漱溟曾经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在了这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七年里,为实践“乡建救国”的理论,他在邹平创办了“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这七年的“乡建”运动,梁漱溟非常看重,对邹平怀有的浓厚的桑梓之情,使他在遗嘱中表明将自己的骨灰安放在邹平。1988年,梁漱溟先生逝世后,邹平人民在黄山公园修建了梁老先生墓,赵朴初题写了墓碑,墓旁修刻了名人碑林。同时,在他实践自己乡建救国的遗址——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旧址,也就是现在的老邹平一中,修建了存放他生前旧物的梁漱溟纪念馆。如今,事过境迁,梁漱溟与乡村建设实验的遗迹已不可寻,只有墓地和纪念馆供后人瞻仰。
       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1983年生于北京,1931年在邹平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才不得已中断,历时七年之久。在邹平开展的乡村建设实验,一度使邹平称为全国乡村建设的中心之一,被认为是引进先进生产力方面,曾建设了不同于西方式都市与乡村格局的历史遗存。
       时间回到70多年前的邹平。1931年1月,山东省政府委任梁仲华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梁漱溟为研究部部长。不久,梁漱溟就来到了邹平进行筹建研究院的具体事宜。经过几天的实地考察,最后选定县城东门外路北的一处占地30余亩的旧盐店作为研究院院址。研究院主要分为三部分: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培训部和乡村建设实验区。在此,梁漱溟开始了他历时七年的乡建实验。梁漱溟自己说,他的乡村建设“就是从乡村组织做起,从乡村开端倪渐渐地扩大开展成功为一个大的社会制度”。在他的努力下,他们创办了《乡村建设》、《邹平实验县政府公报》等宣传杂志,在全国发行,随时介绍了邹平实验的动态,逐步扩大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一时,邹平这个名字在全国的报纸上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字眼。
        在实验县建设的过程中,梁漱溟以十二分的精力进行着自己的事业。他不但要经常授课,勤于著述,外出考察、开会,还要接待国内外来参观的客人。由于劳累还病倒几次。在梁漱溟思想和行动的感召下,许多知名教授、学者纷纷投身到邹平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有的夫妇双双下乡。梁漱溟为研究院农场特地撰写了一副对联:“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实验县建设进行的十分顺利,蓬勃开展。在开展工作时,梁漱溟不仅自己投身于社会的最底层——乡村,而且他还将自己的妻子、两个儿子、妹妹、外甥等亲属也一起带到了邹平。妻子、儿子接到邹平后,住在了县城内法院街68号。这里深入巷里,环境十分清净。时间不久,附近的人都称这里为“梁公馆”,表达了人们对梁漱溟一家人的尊重。           正是在这一段时期,梁漱溟与夫人感情达到了最好状态。1930年到1931年,梁漱溟夫人黄靖贤连续两次小产,身体很虚弱。1935年再次怀孕,但由于难产,经过医院抢救无效,于8月20日病逝于邹平。夫人的灵柩暂时就存放在了邹平,直到1950年梁漱溟来山东视察路过邹平,才将妻子的灵柩迁往北京祖茔安葬。可以说,梁漱溟对邹平产生了极其深刻的感情,以至一生难以忘怀。当时,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河北定县平民教育会、江苏无锡民众教育学院、中华职业教育社,号称全国乡村工作的四大中心。而在梁漱溟的积极努力下,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不仅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广。国内外的专家要人纷纷来邹平参观访问,邹平一时成为影响全国的乡村建设圣地,梁漱溟也成了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
        正当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开展的踌躇满志的时候,1937年的“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开始,政局的严重不稳,乡村建设工作也就不能正常进行。当时,经过七年的乡村建设自卫组织训练,实验区配备了大批训练有素的军事人员和充足的武器准备,但是由于当时的山东省长一心只想保存实力,结果全线撤退,10月16日,梁漱溟也不得不离开了他苦心经营7年的邹平。继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不允许自己的辖区内有异己势力存在,于是下令将全省的乡农学校一律撤消,恢复了原有区、乡、闾、邻、保甲制度。至此,乡村建设运动在山东销声匿迹。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遗迹已经随着历史的推进而无处可寻。他当年战斗、生息的地方——邹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农业、文化、卫生、教育、服务业、旅游业飞速发展,梁先生当年关心的农业、乡村问题也基本解决了。邹平人民对这位老朋友怀有浓厚的情谊,在他灵魂栖息的黄山南麓,人们修建了梁漱溟先生墓,供大家瞻仰拜谒。人们登山之时,多了一种肃穆与庄严,静静守侯在梁老先生的墓前,追寻着这位文化名人的心路历程。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旧址,现在的老邹平一中,建立起了梁漱溟纪念馆,里面多是梁漱溟生前的旧物。纪念馆也已逐渐成为海内外“梁漱溟研究”的重要园地,为众多的学者、专家和社会团体追寻梁漱溟先生一生走过的辉煌历程,解读当今三农问题提供着重要的研究载体。

(转载自乐天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