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的基督教

 

王佐前

 

      现属邹平县的基督教会,辖原邹平、齐东、长山三县的基督教。该教由英国浸礼会传教士钟均安、蔚兰光等人,于一八八六年来邹平创立,历经九十九年。现有信徒四百五十余名。近百年来,基督教在邹平创建和发展,大体可分四个时期:

      第一,一八八六年至一九二九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在邹平传道创建教会。十九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用军舰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竟相侵入中国。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规定了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

 许多帝国主义国家,派遣大量传教士进入我国,进行文化侵略.英国浸礼会就是较早进入我省的教派之一。

      约在一八六九年,英传教士李提摩太等,来我省烟台、益都传教。一八八六年从益都派传教士钟均安、蔚兰光等人去滨县一带娠济,并来邹平传道设立教会。他们先在邹平城南门里租赁张训堂家的房子居住,一面放贩救济,一面传布福音。当时因“风气未开,阻挠非难各处有之”,遇到很大阻力。两三年后发展信徒百余人.一九00年正式修建教堂(至今幸存),教堂大门朝南,有东、西、北配房二十三间.宗教活动是:每礼拜日聚会崇拜讲经;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礼拜天过复活节;一年二次圣餐礼拜,纪念耶稣为世人受死;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圣诞节,纪念耶稣诞辰;每年夏季为新加入教会的信徒“施洗”;秋后有感恩礼拜;冬季则举行奋兴会,培养信徒,传布福音,教堂靠街的房子曾设布道堂,经常在集市上传道。

      在邹平城里设教堂之后,逐步向四面扩展.南到南洞子、东赵(礼拜堂尚存)、见埠等村;东到礼参店(礼拜堂尚存);附近有马庄、肖镇、石家庄等处;有时到周村大集传道;北边坡庄、孙镇、蔡家等地也设立了教会。较早的是坡庄。坡庄王青友先在邹平城里听道信教,遂接英传教士蔚兰光等人住他家,对村民放贩布道,信徒很多,盛时全村近百分之六十的人加入教会.这些人中,真正信仰基督教,接受福音者有之,但多数是因信教可以优先得到贩济、子女上学可受照顾而入教。在坡庄修礼拜堂一处,办小学一处.孙镇也盖了礼拜堂,最早的信徒是王本来、王信德父子.蔡家也建有圣堂.教会曾相当兴旺,培养出两个牧师,一是蔡伴亭(已故),一是蔡重生(现任山东省三自副主任)。还有一位熟悉盲文的瞽目者李振耀先生,为教会做了不少工作。另,九户也设教会,建有楼房五间、平房二间,原属齐东堂会。早期教会在社会上并大力提倡推行男人剪辫子,妇女放足,办平民教育等事。

    后来,英浸礼会在山东发展为四个教区,即:·益都区、北镇区、周村区、邹平区。一个特区:济南特区。区下设堡,如邹平区以下有邹平堡、齐东堡等,区堡各有教牧人员负责教会事务。

   在邹平区教会工作过的英传教士有:蔚兰光、钟均安、商德成、聂德华、潘亨利、赵诚、贺林、党翠珠(女)、麦教士(女)等人。邹平区教会一九0五年在城里办光被学堂,蔚兰光为首任校长,翌年林惠生接任。开有道学班,培养布道人材。教学内容有宗教教育课和文化课。教员中有中国人李乐书、刘玉鼎、刘丙章三人。一八八九年办西医诊所,不久改为施医医院。后因胶济铁路由周村经过,西教士们遂将重点由邹平转向周村。一九一三年将光被学堂迁至周村,随后,又将施医医院并入周村东门外复育医院。至此,在邹平英浸礼会只办有儿童道学班,坡庄小学一处。

        第二,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五0年,加入中华基督教会之后.

      一九二六年,北伐战争成功,中国革命一浪高过一浪,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基督教内的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并开始自主自办教会。正式提出“自立”、“自养”、“自传”的原则,并成立中华基督教会。中华基督教会的组织分总会、大会、区会、堂会四级制,全国总会设在上海,各省有大会。一九二九年,英国浸礼会接受了中华基督教会的“三自”原则,其在山东的所属教会正式参加了中华基督教会山东大会。英浸礼会的各教区名称改变为:

1、益都区会:包括益都、临胸、临淄。  

2、北镇区会:包括滨县、蒲台、博兴、高苑、青城、利津。

3、邹平区会。包括邹平、齐东、章丘(分章北、章南两堂,城东有布道堂一处)。

4、周村区会:包括周村、博山、淄川、桓台、长山.  

5、济南特区:包括济南南关教会、十二马路教会、筐市街布道堂、南关广智院布道所。  

总的简称为中区联会.每年一次年议会,研究工作,安排人事。总干事是张思敬,后由黄华亭牧师继任。

    当时的中华基督教会,名称上虽然变了,但在经济、人事等方面丝毫未动,仍受英漫礼会的控制。

     邹平、齐东两处堂会历任圣职的有:王子明、赵书田、刘桂东、石泮林、伊景刚、荣风祥、贺平如、周同安、刘风楼、蔡伴亭、孙岐峰等人.

这一时期,邹平基督教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主要有:

一是设布道棚,到处布道。区联会购置大布棚一套,配备七、八人负责,带有留声机。先有各地信徒申请,然后依次前去支棚布道.内容有教唱诗歌,讲经布道,散发福音单行本和布道小片子。事先到处张贴敬告,题目是“天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布道时间每处三至十天不等。布道结束后,有接受福音者,由当地教会负责。

    二是开奋兴会。各堂点从外面请讲员,时间三至五天,内容讲经布道,对内培养信徒,对外传扬福音,引人归主。来过邹平的讲员有李汉文、范培基等。

     三是产生了“耶稣家庭”。“七.七”事变前后,社会上动荡不安,有的信徒大发热心,接受灵恩,在邹平产生了“耶稣家庭”。一九三六年,信徒张献策、孟献道、李树昌(从泰安马庄耶稣家庭来的)等人,在临河聚会,受灵感成立“家庭”,经过祷告和反复商量,决定在魏桥乡张平庄信徒孟献道家建房设家,张献策任家长,他调往泰安老家后,由张献考继任。这一“耶稣家庭”开始有一二十人,后发展到一百多人.大家称“家庭”是“方舟”,进之方能得救,进家者必须绝对顺服,家长有极高的权威。凡进家者,要变卖所有家产(称为破产入家),交给家庭。若不能变产的人,则向家庭缴纳个人收入的十分之一,否则不予接纳。“耶稣家庭”的信徒共同生活,除种地、卖豆腐外,还设有修理自行车铺一处、一个西医诊所,医生钟子善。家庭主要靠这两处收入买些高粱,孩子们天天挖野菜,做高粱稀粥喝,生活十分艰苦。大家只凭信仰热情,天天祷告聚会,甘心以贫苦为荣为乐。有歌词唱道:“贫而乐,贫而靠主福自多,常吃千家饭,鹑衣喜百结”,“粗粗拉拉的吃点,破破烂烂的穿点,零零碎碎的睡点”,这是多数“耶稣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

    另,“耶稣家庭”设小郑家一处,家长李献良。苑城小李家设一处,家长鲍泽英、于思恩。全国解放后,泰安马庄“耶稣家庭”首先揭露了家庭的内幕,部分领导人对信徒实行惨酷的封建统治,他们欺骗剥削信徒,让信徒以苦为乐,而自己则在暗中挥霍享受,过着逸乐生活。在邹平有的“耶稣家庭”的信徒,赶着“家庭”的大车给别处送粮时,把“家庭”的粮食拉到自己家里再也不回去了。当时,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各地“耶稣家庭”纷纷要求分家,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信徒们重新安家立业,妥善安排了宗教活动场所,大多加入了当地教会,走上了教会合一的道路。

   这一时期,英浸礼会已经衰退,趋向没落,而维持教会的中国工作人员,则亦工资微薄,生活艰苦。国家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加上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宣传,扬言共产党来了要消灭教会,因此,到解放前夕教会更感到困难重重,前途暗淡。然而,事实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一九五0年至一九六六年,全国解放至文革前,教会革新获新生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但基督教内多数信徒却思想混乱,看不清前进的道路。这时,教会的先进人士吴耀宗先生等人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周恩来总理接见他们时指出,发布一纸保护教会的告示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紧的是教会自身的变化革新,要消除帝国主义的影响和毒素,及其在群众中造成的恶果。为此,一九五0年吴耀宗先生等四十多人,联名发表了“中国基督教三自革新宣言”,公开宣告与帝国主义断绝一切联系,以“自治” “自养”、“自传”的三自精神办好教会。《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表示赞同,全国广大信徒热烈拥护,纷纷签名表示支持。一九五三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后改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邹平基督教,坚决拥护“三自”精神,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刘风楼牧师和张文清先生的主持下,相继在邹平城里、九户教会召开了拥护“三自”革新大会。一会议表示在经济上彻底割断与帝国主义的联系,在思想上加强学习,分清是非,不断提高爱国主义觉悟。自此,教会出现了新的气象。邹平基督教会相继请来冯致祥、赵爱莲(女)、韩爱庭、孙桂林、张素贞、胡明川等人主持会务;九户堂会先后由黎秀德(女)、刘彦灵等布道人员主持会务。邹平城里教会礼堂因被占,基督教会信徒们先在信徒家里聚会,后经政府协助,在邹平北门里暂时安排了八间集体的房屋,添置了桌凳家俱,供教会使用。原属“耶稣家庭”的信徒,都自觉到教会一起过宗教生活,共同办好三自爱国的新教会。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七日邹平基督教信徒召开大会,参加大会的人员有牧师传道三人,执事十一人,信徒代表十五人,共二十九人。会议总结了教牧人员的劳动和学习情况,并行使职权处理了一贯反三自、攻击共产党、肆意到处活动,歪曲圣经散布悲观消极的末世论的夏风仪、张惠素(女)、夏风云(女)三名混乱分子。据当时统计,全县共有十三个支会,除城里教会外,共设四个点,总计信徒四百余人。这说明,革新后的邹平基督教,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教牧人员和广大信徒的共同努力下,有了很大进步,开始走向爱国爱教的道路。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盖顶压来。教牧人员被揪斗,信徒当作牛鬼蛇神,教堂被拆毁或占用,。圣经被焚烧,信仰自由成为一纸空文,有形的教会荡然无存。

        第四,一九七八年之后,政策一落实,教会复建.

    打倒“四人帮”,十年浩劫过去。英明的党中央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公民的信仰自由得到保障,邹平基督教重见天日。自一九八0年以来,全县幸存的信徒三五成群自动集中起来,公开聚会礼拜.苑城李家、九户陈玉平村、城里聚会点,在于思恩、刘爱真(女)、夏光传等人的带领下,相继恢复聚会。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全县部分信徒,集中在城里信徒家,愉快的过了圣诞节。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李允忠同志到会表示祝贺,并重申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到会信徒受到很大鼓舞,大家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会后,由夏光传、于思恩、王玉环、李德文、耿玉文、王佐前等共同商讨了重建教会的各项工作。全县安排了十三个聚会点,固定了各点的负责人,决定对全县信徒进行造册统计。据一九八四年统计,全县共有聚会信徒四百五十余人,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四年三年中共施洗接受新信徒一百七十余人。一九八四年七月成,立邹平县基督教三自爱国筹备组,由王佐前、夏光传、于思恩、李德文、耿玉文、王玉环、崔秀兰(女)七人组成,并制定了七项爱国公约。几年来教会政策逐步落实,牧教人员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基督教义工人员中有两人被选为县政协委员(于思恩、王佐前),一人(崔秀兰)被选为明集乡人民代表,城关原教堂和其他教会房产,党和政府正在大力协助解决。一个爱国爱教、团结合一、自主自力的新教会己经恢复,并将得到发展。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上帝的赐福,邹平基督教一定会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加强教内教外的团结,为建设中国基誉教会的事业,为祖国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介绍:王住前,神学院毕业,职称牧师,现任邹平县政协常委. (本文撰写于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