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平县韩店镇东言礼村和苏家村之间,原有一座著名的古建筑——伏生祠。那是祭祀著名的经学博士伏生的故里享祠,历年香火旺盛。伏生被历代学者称誉为“《尚书》再造”,被当地人尊称为“圣人”。然而遗憾的是,这座闻名遐迩的伏生祠,毁于十年浩劫。如今,故地重游,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伏生,名胜,字子贱,秦朝济南郡邹平人。自幼嗜古好学,博览群书,对《尚书》研读尤精。秦初,秦始皇为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巩固已取得的政权,在全国选拔了70名博古通今的经学家、方术士,充当国策顾问。虽然这时伏生已是古稀老人,因学问渊博,乃被选为儒学博士。
  秦始皇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唯恐读书人动摇他的统治,向全国颁发焚书令,即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伏生冒着杀头之罪,将儒家六艺之一的《收经》匿藏在夹壁墙内,背井离乡,流亡到一块荒无人烟的地方,盖了几间草房,设馆授业。后来焚书坑儒的风声越来越紧,为防不测,便自残双眼,当官府的抓捕人找到伏生时,发现他是个盲叟,便未施暴行,伏生因而幸免于难。一直到刘邦平定天下后,伏生才返归故里,将残书抄录整理,教授于齐鲁之间。
  汉文帝时,朝廷诏颁天下,在全国寻访能治《尚书》者。后听说济南郡邹平县有一名叫伏胜的,是秦朝博士,能传《尚书》,于是下令召伏生进京传业。可是伏生已年逾90岁,连走路都很困难,不能成行。汉文帝便诏使太常掌故晁错亲赴邹平,拜师学习《尚书》。伏生因年老口齿不清,伏生口授,由伏生之女羲娥(故乡人称之为伏姑)代为转述解说,晁错在一边笔录,终于将《尚书》记录下来。
  汉武帝时,尊崇儒术,《尚书》成为官学,学好了即可做官。伏生世传弟子大都位列公卿,有的还成了帝师。伏生传《尚书》有功,死后亦倍受尊崇,被追封为乘氏伯,建祠祭祀,尊为圣人,享受与孔子一样的祭祀礼仪。这便是伏生祠的来历。
  据伏生祠碑铭记载,伏生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以后历经重修扩建。整体建筑占地100余亩。大门前有高大的迎壁墙,两棵松柏巍然屹立。大门上方嵌有“伏生祠”三个大字。大门两侧各有大石狮雄踞。拾级而上是玉石雕栏。大门内两侧石碑林立,参差高低,为历代官员及文人墨客朝拜时留下的墨迹。伏生祠分前后两院,中有过厅相联。厅前有石凳石桌,供游客休息歇脚。穿过过厅,后院是大殿。大殿气势宏伟,肃穆庄严。殿理有8根红色大木柱,殿内外,画梁雕栋,金碧辉煌。殿内正中是伏生塑像,伏生手捧《尚书》,极目远眺,仪态庄重,若有所思。伏生塑像左侧是其女儿伏姑(羲娥)的木雕像。伏姑盘腿而坐,栩栩如生,空旷的大殿能容500余人。后院有东西两厢房,院内植有一棵海棠树和一棵能结软枣和柿子的柿树。大殿后面是高大的伏生墓。当地人说,站在墓顶西南眺望,黄山、印台山等群山历历在目。墓前有三座大石碑,中间一座上刻“伏夫子墓”,东面一座离墓两丈许,西面一座顶部雕有二龙戏珠,底座为青石龟。墓西有一片松柏树林。整个墓地,松林森森,石碑林立,威严静肃。
  伏生祠东边的建筑也由前后两院构成,住着伏生的后裔。史载,伏生被追封为乘氏伯后,享受与孔子一样的祭祀礼仪。伏生的家族世代传经,也由此而成了宦门世家。祠堂北面有150亩土地,是历代王朝钦定归伏生后裔所有,并准予免除赋税。土地改革时,分给了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伏生的后裔伏伯言,1938年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跃马横戈抗击日寇。解放战争后期随军南下,曾任浙江省粮食厅副厅长。

(转载自乐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