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
-
作者: Administrator
-
分类:地名
-
-
点击数:3763
邹平地名的由来
一、“邹平县”语源简析
“邹平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Zōu píng Xià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理实体),位于山东省中北部。地处北纬36°41′~37°08′,东经117°18′~117°57′。东邻淄博市、桓台县,西接济阳县、商河县, 南连章丘市、周村区,北靠高青县。县境南北长50.2公里,东西宽75.6公里,面积1252平方公里。人口69.3万。县人民政府驻地邹平镇,在省会济南东北方向69公里处。为滨州市辖县。
“邹平县”这个地名和县境内的其他地名一样,都是在地域文化数千年形成、发展、演变而成的,具有自己的语源特征和文化内涵。据史料记载,最早在夏朝曾封舜之后姚姓为邹侯,在邹平之域立邹侯国。汉朝刘邦封功臣武虎为梁邹侯。今邹平县城有梁邹侯墓。此乃邹平称梁邹县之由来。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邹平地区设有梁邹、邹平等7县,邹平县治所在境内孙镇东,梁邹县治所在韩店旧口村。晋朝废梁邹县,但邹平县一直沿用至今,长达两千余年,足见“邹平县”一词命名源远之流长。
二、邹平县政区沿革简况
今之邹平县为原邹平、长山、齐东三县相继合并而成。三县自西汉建置以来,历经数代更易,其建置时有增设省废,境域时有割并分析,而三县建置自成脉络,各不混淆。
邹平县历史悠久,从目前县境内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来看,先后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由此可知,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邹平县境内就有勤劳智慧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中华文化。
据旧志记载,最早夏曾封舜后姚姓为邹侯,在邹平之域设立邹侯国,隶属青州。春秋时设苑囿、夫予邑、於陵邑,隶齐国。战国时属田姓齐国,隶属齐郡。邹平境内置县大约在西汉初期,楚汉战争以后,汉高祖刘邦为巩固统治,分封诸侯,当时封功臣武虎为梁邹侯,于梁邹立侯国。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初置13部州。山东分属青、兖、徐三州,青州领平原、济南、千乘、齐、北海、东莱6郡。时邹平地区建有7县:邹平县(治所在今孙镇东)、梁邹县(治所在今韩店镇旧口村)、於陵县(治所在今临池镇古城村)、朝阳县(治所在今码头镇旧延安村东15公里,史称魏王城)、菅县(治所在今魏桥镇菅家村)、高苑县(治所在今苑城驻地)、东邹县(治所在今高青县花沟乡驻地),皆统属于青州部。邹平、梁邹、於陵、朝阳、菅县5县隶济南郡,高苑、东邹2县隶千乘郡。
东汉初年,东邹县省废。建武十七年(41年),济南郡改称济南国,邹平、梁邹、於陵、东朝阳、菅县5县仍依西汉制,隶属青州部济南国。晋朝初,废菅县并入东朝阳县。仍为邹平、梁邹、於陵、东朝阳、高苑5县,其中邹平、梁邹、於陵县隶属济南郡,东朝阳、高苑2县隶乐安郡。隋朝初,东平原郡废除。开皇三年(583年)降济南郡为齐州。将北齐平原县治移于邹平故城孙镇,仍称平原县。十八年,又改平原为邹平县,隶齐州。改武强县为长山县,县治移入今长山镇,隶淄州。大业初,并济南县入长山县。大业二年(606年)又省朝阳县入临济县,隶齐州。
唐朝建立后,在临济县治设邹州,邹平、长山、临济、高苑等县均隶之。二年(619年),邹平县治移于赵台城(今九户镇古王台)。八年(625年)邹州废止。邹州原所属邹平、临济等县改隶谭州(治所在今章丘西平陵城),同时又将邹平县治由赵台城复迁回孙家镇。长山县、高苑县改隶淄州。贞观元年(627年),谭州废止,邹平县改隶淄州,临济县改隶齐州。五代时,邹平、长山、高苑3县仍隶淄州,临济县隶齐州。
宋朝初,邹平地区诸县及淄州隶属于京东路。咸平四年(1001年),临济县省废,其地分别析入邹平、章丘二县。景德元年(1004年),邹平县治又移于济阳县废城(旧口)。邹平、长山、高苑3县及淄川同隶京东东路淄州。宋末金初,由于战乱,为利于自保,邹平县城由旧口迁至今邹平县城。元初,邹平、长山、高苑隶济南路总管府淄州。元宪宗二年(1252年),析邹平、章丘县地,以邹平县之齐东镇立齐东县,隶济南路。析邹平之青平镇立青城县,隶陵州。中统五年(1264年),淄州升格为淄州路,并置总管府,邹平、长山、高苑仍隶之。至元二年(1265年),实行“划境之制”,邹平县划归济南路总管府直接管辖,高苑县划归益都路管辖。齐东、青城两县则划归河间路(治所即今河北省献县东南)管辖。同时淄州路改为淄莱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淄莱路又改为般阳路,长山县属之。
明朝时期,邹平、齐东二县隶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长山县隶般阳府,高苑县隶青州府。此后,境域多有变动。洪武二年(1369年)青城县省废,其地析入邹平、齐东二县。洪武九年(1376年),般阳府降为淄川州。洪武十二年(1379年),淄川州废,长山县又改属济南府。十四年(1381年),复立青城县,亦属济南府。自此,邹平、长山、齐东三县鼎足而立,一直延续到建国后1956年。明、清时代,政局稳定,区划未有多大变动。邹平、长山、齐东三县皆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管辖。邹平县为乡里制。
中华民国初期,废府、州,沿用道制,三县先隶岱北道,后隶济南道。1927年废道制,只存省县两级,三县直属省。 1933年7月,梁漱溟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实验,邹平实验县又将邹平7个区划为14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调整区划。1950年4月,耀南县复名长山县。1953年6月,邹平、长山二县复划归惠民专区。1955年4月,淄川县第六区胶济铁路北35个村庄划归长山县,称临池区。1956年3月,邹平县、长山县合并为邹平县,齐东县、高青县合并为齐东县(驻地田镇)。1958年11月,撤销齐东县,将其原辖青城、花沟、黑里寨、九户、魏桥、码头6个公社划归邹平县。同时邹平将其原长山县所辖马尚、房镇、南闫、张坊4个公社分别划入淄博市张店、周村两区。1961年10月,高青县恢复,邹平县复将青城、花沟、黑里寨3个区划归高青县。自此,邹平县境域始定。
邹平、长山、齐东三县相继合并后,原属三县的县城都在今县境内。
三、邹平县地名语词特征
因邹平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物产丰富,历代为兵家争夺之地,因而境内地名的形成、演变等都有鲜明的特征和内涵。
邹平县古老的村落村名较多,据对全县875个自然村考证,村史2000年以上的19个(其中春秋战国立村的10个,汉代立村的6个,西周立村的3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2%;1000年以上的27个(五代立村的3个,南北朝立村的3个,北魏立村的1个,隋朝立村的6个,唐朝立村的14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1%;500年至1000年的675个(宋朝立村的19个,金代立村的2个,元代立村的10个,明代立村的644个),占自然村总数的77.1%;100年至500年的46个(属清代立村),占自然村总数的5.3%;100年以内的108个,占自然村总数的12.3%。
1、以古迹派生演化的地名由于文物古迹遍布境内,许多村因古迹而名。如苑城村是以齐国之苑囿而名,古城村是以春秋时长山县古县城而名,演马村是以春秋战国时齐桓公所筑演马台遗址而名,其他如碑楼、礼参、地佛、神坦、接官亭、刚斧寨、古王台、柏林等村名皆是。
2、以军事带位为村名的地名由于历代战事不断,境内驻兵的寨、营、屯等逐渐演化城村名。如大寨、小寨、南营、西营、史家营、崔家营、马头寨等村名皆是。
3、以姓氏为村名的地名古代战事频发,境内人口骤减,大片土地荒芜,元、明两朝从山西等地迁来大批移民。他们为怀念故土遂以姓氏为村名。如高家、王家、李家、小吕、盖家等村皆是。根据对全县自然村统计,有281个村以姓氏命名,约占自然村总数的32%。
4、以古代名人而命名的村名邹平由于人文积淀深厚,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各种历史人物,人们为了怀念他,遂以其姓名名村,如雍齿村、丁公村是以汉代大将雍齿、丁公而名;王少堂村是以明代村医王少堂而名;还有豆腐赵、刘英勃、陈玉平、刘先生等村名皆是。
5、以其地理位置和特点命名的村庄如临池、莲花池、杏林、河沟崖、南山涧、白云涧、芦泉等村名皆是。
以上这些形形色色颇具内涵的村名,世世代代对当地的人文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邹平县历史悠久,胜迹众多,文化发达,是齐鲁人文荟萃之地,数千年形成了灿烂的地名文化。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
邹平县地域早在远古时期即有人类居住,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创造着古代的文明。龙山文化是新时期时代文化的鼎盛时期,其在邹平的表现相当广泛,据不完全统计,主要遗址有苑城丁公遗址、长山鲍家遗址、好生史营遗址、九户古王台遗址等,最具特色的是鲍家遗址和丁公遗址。特别是丁公陶文的发现,对我国的文字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文物古迹
邹平县是山东省文物大县之一,现县境内有古遗址50多处,古建筑100多处。其中著名的有鲍家遗址、丁公遗址和范公祠、唐李庵等。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先后对全县文物进行四次普查,加强了文物保护与管理,新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文物和革命文物,公布了两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古遗址
(1)鲍家遗址位于长山镇鲍家村南高埠,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1973年省、地、县联合调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分墓葬区和居住区。墓葬区内分布着商、周至汉的墓群,居住区发现多处灰坑及大量陶片。出土石器有石斧、石镰、石簇、石凿、石铲等,蚌器有蚌锯、蚌镰,陶器有薄如蛋壳的黑陶杯等,还有饰有附加堆纹的白陶鬶和鬼脸式鼎腿及铜戈铜削等。1977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城遗址位于临池镇古城村,村庄座落其上。村东为重点保护区,面积17110平方米。遗址西南、东南各有一段残存的於陵故城城墙。此城始于战国,后为於陵县、武强县、长山县地,宋宣和末年城圮。文化层厚1.4米,地表暴露大量陶片,有板瓦、卷云纹及树木纹半瓦当、方折豆盘等。文化层包含物有灰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城墙夯土层发现有石斧、石镰等石器。属商周文化遗址。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化庄遗址位于青阳镇化庄村北400米处。西南、东南为山岭,西邻河滩,遗址呈梯田形,面积为1582平方米,属商周文化遗址。文化层厚1.7米。先后出土文物有陶鬲、鬲腿、豆把、豆盘等。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丁公遗址位于长山镇丁公村东高埠,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为6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大量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遗物,是重要的史前遗址。出土的石器有石铲、石锛、磨制石斧等。骨器有骨针、骨簇等。陶器有泥质灰陶小陶罐、黑陶鬼脸式鼎腿、猪嘴式鼎腿等。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山东大学考古专业来此实习挖掘,出土文物极为丰富,出土的“陶文”将中国的文字历史提前了八百年,被列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此后定为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实习基地。
(5)醴泉寺遗址位于长白山西部黉堂岭下,青阳乡南陈村南。传为南朝宋齐高僧庄严法师所建,后废。至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成时东岩有泉涌出,唐中宗特赐名“醴泉寺”。寺院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古浒山泺),风景优美,占地40余亩。建筑主要有大佛殿、文昌阁、碧霞行宫、范文正公祠等。古柏参天,堂宇巍然。佛殿内大石佛就山石雕刻,如地涌出,仅头部即1米多高。院内有古碑30余通。宋朝范仲淹青少年时曾就读于此。寺南山阴处有读书洞。1939年清明节,日军“扫荡”,寺院毁于一炬,现仅存唐志公碑一通。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6)王薄起义遗址位于青阳镇西窝陀村东南雕窝峪内。该峪三面环山,长约三里,里面空阔,西北有宽约20米左右的峪口,俗称山门。峪两侧层峦叠嶂,林木茂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公元60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铁匠王薄聚众于此,首举义旗,先后转战齐鲁数十郡县,达8年之久。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西鲍遗址位于长山镇西鲍村东西大道以南100米处,面积约3000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夹砂红陶、方唇折沿陶鬲、灰陶罐等。陶罐为泥质灰陶,肩下有三角画纹,属典型的商周文化遗存。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邹平故城遗址位于孙镇东南1公里处。西为利民桥和庆淄公路,中间为利民河。夏、商、周至宋,先后为邹侯国城,邹平县城。旧基暴露大量碎瓦片,利民河南侧与南北沟交接处,发现旧城墙基夯土痕迹,为县内重要古城址。
(9)梁邹故城遗址位于韩店镇旧口村北1.5公里处。立县前为梁邹侯国城。自汉至宋先后为梁邹县城,平原郡城、东平原郡城、平原县城、邹平县城。宋宣和末年城迁始废。出土文物有商周时代鬲腿、豆把等。
(10)朝阳故城遗址位于码头镇甜水村西2公里处,地处高埠。此址自汉始,历经魏、晋、南北朝,皆为朝阳县城,出土文物有周代鬲腿。
(11)高苑故城遗址位于长山镇王世庄。相传为战国时齐桓公之苑囿。汉代置高苑县,后县废,清代称苑城店。遗址1米之下有大量古代砖瓦。
(12)西南遗址位于长山镇西南村西南50米处。南北宽约200米,初步定为北辛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骨器、蚌器、口红陶钵等。采集标本有夹砂红陶、泥制灰陶、红陶、纹饰为绳纹,器形似鼎,鬲居多,也有秦汉卷云纹瓦当。
2、古建筑
(1)范公祠座落于长山镇河南村,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之享堂。旧志载,该祠为1065年(宋治平二年)邑人知县韩泽所建。后经元、明、清多次修葺,最后一次修葺为2000年,有祠门、大殿、碑石等,占地13000平方米。大殿3间,为歇山式,四角飞檐,斗拱相扣。有古槐一株,俗称“怀中抱子”,为宋治平二年韩泽所植,至今浓郁茂盛。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唐李庵座落于邹平镇石樊鲁村西北300米山谷中,系小型佛教寺院。相传古时有唐、李二仙在此修炼而得名。兴建年代失考。寺院久历风雨剥蚀,殿内彩色壁画大部涂铲,现存有大殿、山门、东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经楼及客房共32间。山门左右有重修寺碑4通。院内有丁香、古柏,院东有500余年的文冠果树。该寺为县境内仅存的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伏生祠座落于韩店乡苏家庄西,为后人纪念秦朝博士伏生、伏生女及晁错而建。祠堂3间,雕梁画栋,砖墙瓦顶。塑像有三,正中伏胜,左晁错,右伏生女。壁画为晁错授书图。祠旁有书院,祠前有碑数通,其中有晁错亲书小篆汉碑。该祠始建无考。元、明、清多次修葺,至建国时保存尚完整。“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伏生后殿辟为宅院。
3、古墓葬
(1)伏徵君墓秦朝博士伏生之墓。位于魏桥镇寄驾冢村西南,为汉代墓葬。相传唐太宗东征高丽,曾寄驾于此,又易名寄驾冢。墓葬几经破坏,面目全非,现墓封土直径45米,残高2米,有“徵君伏生墓”、“伏生墓序”碑石两通。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梁邹侯墓位于邹平县城南安家村西南,属汉代墓葬。梁邹侯,名武虎,系汉初功臣,汉高帝六年封为梁邹侯,死后葬于此。封土已于1956年取土铲平。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马骕墓位于邹平镇韩坊村西500米处青龙山下,为清初著名史学家马骕之墓。墓址封土高1米,长8米,宽8米,未开掘。原有石碑一通,1956年兴修水利时毁。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景范墓位于邹平西南相公山下,为五代后周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景范之墓。相公山由此得名。墓基不大,墓前原有景范神道碑,有翁仲、石马、碑碣。1955年农田基本建设时,墓被挖掘,封土铲平。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陈仲子墓位于长山城内十字街东北侧,为战国时齐人陈仲子墓。陈仲子为齐国世家,隐居於陵,曾辞楚王重金相聘,为人灌园,死后葬于此,原有墓碑一通,后遭破坏。墓址封土,1958年被铲平,1968年拆毁。
(6)成瓘墓位于邹平镇柳泉村西。成瓘,字肃中,号篛园,著有《篛园日札》、《篛园医说》等书。1958年墓土被毁,但墓碑尚存。
(7)大省古墓群位于苑城乡大省村东南约300米处。1979年,省博物馆会同地、县考古人员挖掘墓葬9座,出土青铜器12件,陶器10件,贝2枚,内有铜鼎、铜舟、铜鉴、铜匜、陶罐、陶壶等。有4座断定为春秋墓葬。
4、古石刻
(1)醴泉寺唐碑位于青阳镇南陈村醴泉寺遗址。715年(唐开元三年)立。碑高2.5米,宽1.1米,厚0.3米,碑座已坏,碑首断裂,正面碑文已模糊难辨,碑首刻文尚清晰,为“大唐齐州章邱县常白山醴泉寺志公之碑”,北面阴刻南北朝高僧志公半身像,此碑为古寺遗存的珍贵文物。
(2)墨竹赋碑现存焦桥镇东平村学校内,碑石4通,八面皆有刻字。其中两面为清代书法家铁保书写的大明湖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其余3通6面刻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行草《墨竹赋》,计22行。赋后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跋语“书黄庭坚《墨竹赋》卷后”。碑石质地细腻,雕刻精美,行草笔法刚劲挺美。
(3)康熙帝手迹石刻碑现存好生镇李家茔村李家祠堂内,有康熙皇帝手笔“清慎”二字石碑和临黄庭坚书诗一首,临黄庭坚书诗共6石,每石宽1米,高0.35米。刻石均砌于祠堂墙内。据考证,此石是康熙皇帝御赐给大理寺卿李斯义的。
(4)王家石刻 长山镇王家村粮所内有石刻20余块,分墓室浮雕和院门石雕。石刻内容为人物故事、花卉图案等。工艺精美,技法高超,此石刻为清代长山人张伯仁所为,经三年雕刻而成。
(5)袁守侗神道碑位于焦桥镇东平村东北,碑高3.1米,宽0.86米,厚0.31米。为清乾隆甲子年立。碑文记载清户部、刑部尚书袁守侗官讳爵位及赐葬谥号。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不畏强御碑位于孙镇乡辉里村东南。总高3.66米,座宽1.2米。碑首雕有二龙戏珠,碑身两侧刻佛8尊,正面右上为“大英畏烈士殉难纪念碑”,碑文为“不畏强御”。此碑系1929年邹平、长山19村集资为纪念抗击土匪张鸣九骚扰,而殉难的辉里庄村民李吉庆、李友长、李恭长、段维烈四人所立。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牛家太湖石座落于焦桥乡牛家村。相传清朝该村袁家向新城(今桓城)王家索得此石,置于乡勇祠前。太湖石高7米,埋深1米,玲珑剔透,为县级保护文物。
5、古树木
(1)后麻柘条树 位于长山镇后麻村,相传为隋朝所植。现树高4米,径粗0.5米,树冠分东西两杈,夏秋仍枝荣叶茂。
(2)宋槐位于长山范公祠院内,原有3株。旧志记载:“宋治平二年邑人知县韩泽所植”。现仅存一株,因树干空心,干中又生新芽,称“怀(槐)中抱子”。树高10米,干径1.5米,树冠阔径15米,夏日枝繁叶茂,浓荫蔽天。
(3)文冠果树 位于唐李庵院东,高约5米,相传已有500余年。树干虬曲苍劲,枝叶茂盛,现仍开花结果,属县内稀有树种。
(4)尚庄古槐 位于西董镇尚庄村东公路南侧,相传为明代崇祯年间所植。树高10米,树荫浓郁。夏日行人多在此乘凉。
(5)河滩白杨 西董镇由家河滩南有古白杨3株,人称“三阳(杨)开泰”,现仅存一株,树高18米,干径约 1.5米,主干内空,相传为明朝崇祯年间所植。
(6)王家寨古槐位于魏桥镇王家寨村东,高7米,树干周长5米,冠绿身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主枝被伐,现生长茂盛,相传为唐代所植。
(7)苑城古槐 位于长山镇东南村南北大街,相传为明朝所植,树干高3米,呈弓形,老干新枝,苍郁繁茂,夏秋宛如巨伞。
6、革命文物纪念地
(1)邹平烈士陵园 座落于黄山北麓。1971年始建,1976年竣工,占地4万平方米。陵园依山势分为5级,左右对称,中间有石阶迭次向上。第一级陵园大门,坐南朝北的牌坊式门楼,上书“烈士陵园”镏金大字。第二级为绿化区,遍植苍松翠柏。第三级东为烈士纪念堂,西为烈士纪念馆。第四级为两座六角纪念亭,东曰忆英亭,西曰怀烈亭,亭内各立石碑一通。碑文记述着邹平人民历次革命战争中的英勇业绩。第五级为烈士墓地。正中矗立着白色高大的纪念碑,正面上书“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两则为烈士墓,共144座,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2)长山烈士陵园位于长山镇南神坛村高埠之上。1953年长山县人民政府修建。陵园占地24亩。大门坐北朝南,门内左右两碑亭对称。亭内各有一座六棱纪念碑,碑上镌刻着山东省赵健民、副省长晁哲甫和马宝三的题词及长山县人民政府立的碑文。其余8个碑面镌刻着为国捐躯的1590位革命烈士的英名。亭北为烈士陵墓,东西26座,南北10排,共262座。正中为八路军清西二团团长罗少卿之墓,陵园周围为砖砌花墙,整个陵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庄严肃穆。
(3)刘家井烈士陵园位于魏桥镇刘家井村东,建于1963年,扩建于1974年,占地5亩。该地系抗日战争初期著名刘井战役纪念地。园内安葬着73位革命烈士。正中矗立纪念碑一座,高8米,正面碑文为“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河滩东山烈士纪念碑位于西董镇由家河滩村东小山之上。纪念碑雄伟高大,坐南面北,碑座高2米,宽3米,碑身6米。在古雅的花纹边饰中,正面碑文为毛泽东手书的“死难烈士万岁”,背面为“为国牺牲永垂不朽”,纪念碑左前方另有一小石碑,高5尺,顶部残损,正面上书“浩气常存”,背面记载马耀南等烈士们的不朽功绩。此碑原立于西董镇东峪村,共有两通,为长山县委、县参议会、县政府、县大队、县各救会为纪念抗战牺牲的马耀南及400多名革命烈士而立的。1946年冬,国民党军队进犯长白山区,砸毁了刻有400多革命烈士英名的一座。1972年,邹平县政府将残碑移至河滩东山,修建纪念碑,并将此地作为长白山区抗战纪念地。
(5)杨家峪抗日沟位于西董镇杨家峪村西南1.5公里鹤伴风景区内,四面环山,形势险峻,1943年9月14日,长山县大队二连(俗称钢八连)在此被日军包围,激战竞日,大部壮烈殉国。建国后,邹、长人民将烈士们殉难的山谷命名为“抗日沟”,并修一桥,名为“抗日桥”,2002年又竖立抗日群雕像一座,以纪念为国阵亡的革命英灵。
(6)邹长党组织发源地位于长山城里东南原县立初级中学旧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先后派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等党员来长山中学,建立党组织,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举行了著名的黑铁山起义。该地成为邹长地区抗日斗争的策源地。
(7)邹长中心县委成立纪念地位于焦桥镇孙家村,原为孙家祠堂,后为供销社。祠堂大殿保存完好。1939年5月,中共邹长地区首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选举产生以李寿龄为书记的邹长中心县委。
(8)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纪念地位于焦桥镇姚孙庄原学堂内,现为姚孙小学。1939年10月,邹长各界代表会议在此召开,成立邹长抗日民主政府。
(9)黄山梁漱溟墓地位于黄山公园南侧山坡之上,占地200平方米,建有梁漱溟墓、墓碑、先生生平墓志铭等。“梁漱溟先生之墓”由赵朴初先生题写。墓周及台阶两旁,分别列有启功、陶天白、冯友三、任继愈、张岱年、袁晓园、吴祖光等知名人士的题字碑石。墓周是苍翠的柏林和峭立的悬崖。梁漱溟墓是黄山公园的主要景点,每天吸引无数游客。200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人物
邹平县文化发达,向有文化县之称,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名人。今将著名人士简述如下:
陈仲子(约前350—前260年):亦名陈仲、田仲、於陵仲子。战国时齐国处士,长山县人(今属邹平),著名思想家、廉士。本为齐宗族大家,其兄陈戴为盖邑封君。他以其奉禄和房屋为不义之财,遂离家出走,与妻子隐居於陵(今邹平县东南)山中。楚王欲以为相,派使持金往聘迎之,被谢绝,立节抗行,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与妻以织屦、替人灌园为生,后饥饿而死。或说他为孟子弟子。传说邹平东南山中有其隐居处。撰有《於陵子》12篇,其学派被称为“於陵学派”。
伏生(生卒不详):名胜,字子贱,秦汉之际邹平人,秦时为博士。秦始皇禁诸家经书,他壁藏颇多,后因兵乱多散失。汉初,掘壁求书,尚存29篇,即以授教于齐鲁等地。汉文帝时,朝廷诏颁天下能治《尚书》者,听说伏生,派太常故晁错亲赴邹平,拜师学习《尚书》。伏生口授,由其女代为转述解说,终使晁错得《尚书》29篇,传41篇,后世称之谓《今文尚书》。后由伏生弟子编成《尚书大全》。人谓“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能晓其义。”历代学者誉之为“尚书再造”,现邹平有伏生祠和伏生墓遗址。
刘徽(生卒不详):魏晋时数学家,邹平人,于陈留王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撰有《九章算术注》10卷,其中第10卷《重差》是他自著,世人称之谓《海岛算经》,被后世列为国子监学馆的主要教材和明算科的考试科目。在《九章算术注》中,刘徽提出了《九章算术》中的若干错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运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的正确方法,把圆周率最后推算到π≈3927/1250(≈3.1416)。此后南北朝时的祖冲之使用刘徽的方法,将圆周率π的近似值算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π≈355/133。刘徽被誉为“世界古代数学泰斗”、“世界圆周率的举旗人”。
田敏(880—971年):五代时邹平人,少通春秋,笃于经学,后梁贞明年间登科,在梁、唐、晋、汉、周五代历任国子博士、祭酒、太常博士、户部员外郎、司空、工部尚书、太子少保等职。后唐时校勘、雕版印刷九经,统一全国经典文字,历时22年。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年)终成宏业。晚年开启北宋齐鲁讲学之风,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周世宗褒扬他“详明礼乐博涉典坟,为儒学之宗师,乃荐绅之仪表。”后周显得五年(958年)告老还乡,仍亲授经学。卒于宋太祖开宝四年(871年)享年92岁。
段成式(?—863年):字柯古,晚唐邹平人,文学家,宰相文昌子。以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精研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累迁尚书郎、太常少卿。咸通初(860年)出为吉州刺史,解职后寓居襄阳,以闲放自适。家多藏书,尤深研佛学,诗文与温庭韵、李商隐齐名,时称“三十六体”,撰有《酉阳杂俎》20卷、续集10卷。自唐以来,该书推为小说之翘楚。诗作及往来简牍甚多,现仅存30多首,收入《全唐诗》。文11篇收入《全唐文》。其他还著有《段成式集》等多卷。
周越:北宋时邹平人,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与其兄周越皆工书法,是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法老师,撰有《书苑》一书,计十五卷。天圣八年(1030年)刊印,为后世所传。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四岁随母改嫁至长山县(今属邹平)名朱说,其间在醴泉寺读书,划粥断齑,笃学不辍。后游学河南应天府。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后官至参知政事等。皇祐四年(1052年)病逝徐州,终年64岁。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范仲淹在邹平生活18年,现邹平有其遗迹多处,其“先忧后乐”的民本思想被推为东方人格形象的典范。
张临:元朝邹平人,世称长白先生,终生以传授程朱理学为己任,在城东七里铺设馆授徒,被誉为一代儒师。
孙皇后:明宣宗皇后,邹平人。原为明成祖皇孙朱瞻基太子妃,宣宗即位后,被册封为贵妃。宣德三年(1428年)胡皇后被废,她即被册封为皇后。英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她命郕王监国,尊为上圣皇太后。英宗被送回后,被幽禁于南宫。在夺门之变前,石亨等人曾秘密禀告孙皇太后,得到应允。英宗复辟后,尊为圣烈慈寿皇太后。天顺六年(1462年),孙皇后故去,享年60岁。上尊号为考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与宣宗合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张万钟:字贡生,明末邹平人,出身明官宦之家。清朝入主中原后,举家南迁南京,被南明福王授镇江府江防同知兼推官。顺治元年(1644年)卒。著有《鸽经》一书,被誉为世界鸽子研究的真正开创者。
马骕(1621—1673):字骢御,号宛斯,清初著名经史学家,邹平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举人。十六年(1659年)中进士,先被举为顺天乡试同考官,继出任淮安府推官,后改任安徽灵壁县知县。为政5年,兴利去敝,除奸苏良,颇具政绩。康熙二十年(1673年)卒于官邸,终年52岁。生平好古力学,勤于著述,尤精于中国先秦上古史研究,先后撰有《左传事纬》12卷、附录8卷、《绎史》100卷和多卷本《十三代瑰书》,被人誉称“马三代”,号“专门之学”,卓然独创,自成一家之体。又与顾炎武同修《邹平县志》。
成瓘(1763—1842年):字肃中,晚年号古稀迂叟。清朝考据学家,邹平人。嘉庆举人,后放弃科举,沉酣古籍,专心著述。所著《篛园日札》,对音韵、训诂、注经、证史颇有见解。所撰《石鼓辨证》,以小学印证古人,又以鼓文勘对史实,广证博考,受到国学大师俞正燮的推崇。公元1828年曾主修《济南府志》,此外还著有《周髀算经》、《篛园医说》、《成氏丛书》、《续札二册》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卒,享年79岁。
梁漱溟(1893—1988):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31年为探索救国之路,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划邹平为乡村建设实验县,乡设乡学,村设村学,以教统政,政教合一,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等方面进行改良。继而又划济宁、荷泽等地为实验区。至1937年,山东有70多县从事乡村建设实验。乡村建设实验长达七年。七七事变后主要从事民主运动,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5岁。葬于邹平黄山。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等。
此外,还有张实居、李广田、刘建庵、郭连贻、宋勉之等一批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若众星闪烁,对地方乃至全国的人文有重要影响。
(三)历史事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在邹平地域上的历史事件较多,载之于史书和《邹平县志》者数十起,今选其在全国有重要影响者简述如下:
1、伏生传尚书伏生是秦汉间著名儒生,尤对《尚书》研读精辟。公元215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冒诛杀之罪,把《尚书》匿藏墙壁之中,为避战乱流亡它乡。10余年后,及至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伏生重返故里,但见断壁残垣,满目萧条。所藏《尚书》水浸虫蚀,损失大半,仅剩29篇。伏生将残存的《尚书》仔细整理,在齐鲁民间讲述,各地儒生纷纷拜伏生为师。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位,颁诏寻求能通《尚书》者。听说伏生后欲召之进京,但此时伏生已年越90,行走不便,于是文帝派太常使故晁错亲到邹平学习《尚书》。伏生年老口齿不清,便由其女伏姑转述。数月后,晁错把《尚书》学完回朝。晁错所记《尚书》,后人能解懂,人称《今文尚书》。至汉景帝时,鲁恭王拆孔子旧宅得部分《尚书》残卷,均为蝌蝌文。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依伏生口授《今文尚书》与之对照整理,计58篇,人称《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无《今文尚书》佐证的有16篇,人们不能解其义,称“逸书”,史学界对伏生传《尚书》给予高度评价。
2、隋末王薄起义隋朝末年,炀帝暴政肆虐,穷奢极侈,对内大兴土木,滥施刑罚;对外穷兵黩武,广征兵徭。内外交困,民不堪命。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河南又遭水患,天灾人祸,激发民变。邹平人王薄首举义旗,率众造反。以长白山为根据地抗击隋军,山东、河北一带豪杰纷纷揭竿响应,迅即聚集十万余众,他们抗官兵,攻城池,势为破竹。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王薄率部攻齐郡后,又进攻鲁郡,为齐郡丞张须陀击败,被迫带军北渡黄河,与孙宣雅、郝孝德义军会合。不久回师南下,围攻章丘,又为张须陀击败。后收拾余部万人,曾与孟让配合作战。后与窦建德里应外合,夺取聊城,擒杀宇文化及。后来农民起义军逐渐形成以李密、窦建德、杜伏威为首的三大集团。王薄是隋末首次农民起义军领袖,其壮举为推翻隋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3、护国军吴大洲、薄子明部进驻邹平 1916年(民国5年)5月4日,山东护国军第七军第一旅吴大洲部由青岛西来占领周村,后派兵进驻邹平和长山,扩充兵员。5月30日,陆军第一混成旅第一团潘洪钧部由济南来,团部设在邹平城西成五村。并在城子、马庄一带构筑工事。先以炮火轰击西门城楼,继而组织步兵冲击西门,吴部坚守城内达16小时,终因势孤无援,于当夜10时突围,退居周村。潘部随即占据邹平城。是役吴部陈亡30余人,伤者甚众。
4、国民党军队围剿“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 “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是民国期间影响全国的民间秘密宗教组织,其创办者是邹平县苑城大丁村(原长山县)人马土维。该会亦称“一心堂”、“净地会”等。首创于民国初期,教会基地在大丁村。教义核心内容是敬奉天地、孔子、孟子、如来佛、老子等,崇拜无生老母。凡入道斋,必须将家产变卖干净上交,做到“倾家荡产”,一心投奔大丁山共享亡伦之乐。至民国12年(1923年),村内从各地被诱骗来的道徒500余人。马工维在村内建两个大院,占地40亩,男女分居,后又收编部分红枪会员,进行军事训练,连山东省高级官员张宗昌、郑士琦、张敬尧等都加入其道会,并送匾额祝贺。到1928年,道徒达2000多人。由于该道会势力越来越大,1929年7月初3,经人告发,国民党师长曹福林带兵一旅对道会基地进行围剿,数百名道徒逃散,马土维逃往五台山,后又至北京,与军阀吴佩孚等组织中国慈善救济会。后移居天津。“七七事变”后,该道会改名“大东亚佛教联合总会”,成为日本侵华的邦凶,受到东条英机的奖励。其道徒遍布全国,达十几万人。1949年道会秘密迁到济南,1950年被人民政府取缔。
5、梁漱溟三十年代乡村建设实验 1931年至1937年,以全国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探索救国之路,依靠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在山东邹平县开展了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他们成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全国招收、培训乡村建设人才。划邹平为实验县,乡设乡学、村设村学,以教统政,政教合一,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等各多方面进行乡村建设活动。1932年底,他们又成立荷泽分院,划荷泽、济宁为实验区,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实验。到1937年,山东百分之七十的县从事这种实验。每年有大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政要到邹平参观学习,使邹平一时成了全国注目的乡村建设实验基地。梁漱溟先生也成了乡村建设派的领袖。七七事变后,研究院撤离邹平,乡村建设运动亦随之结束。
6、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抵制国民党政府南迁的命令,组织学生,共赴国难。中共山东省委派林一山前去与马校长联系,接着又派共产党员姚仲明、红军团长廖容标、共产党员赵明新到长山中学,争取联络马耀南组织抗日力量,于12月26日晚,带领长山中学60多名师生,在长山九区卫固黑铁山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几天后,马耀南亦赶到黑铁山,组织了五军司令部。由廖容标任司令,姚仲明任政委,赵明新任政治部主任,马耀南任临时行动委员会主任兼参谋长。后经过夜袭长山城、小清河伏击战等战斗,扩大了队伍,揭开了邹长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
(四)历代文学成果
邹平人文荟萃,县民自古重视文化教育,千百年来不乏倾心著书立说之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史、文艺、科技等著作。
1、历代著作
秦汉时期,伏生注译《今文尚书》29卷,传41篇。魏晋时期,大数学家刘徽所注《九章算术》10卷。晚唐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20卷、续集10卷。五代时田敏所著《删定书仪》。明清季是邹平人士著述的鼎盛期。明朝主要是刘孔和所著《日损堂诗集》。刘鸿训所著《四素山房集》、《皇华集》。清朝有74人著有文集数百卷,主要是马骕所著《左传事纬》12卷、《附录》8卷、《绎史》160卷、《十三代瑰书》。张实居所著《萧亭诗集》。王德昌所著《说砚》、《装璜志》。成瓘所著《篛园日札》8卷,《续札》4册,《岐阳十鼓辨证》等。刘孔怀所著《四书字徽》、《诗经辨韵》、《吕氏乡约》等。张吟修所著《菘园诗抄》。郝秋岩所著《碧梧轩》、《蕴香阁》、《恤纬吟》。中华民国时期,主要是李广田所著《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等。刘建庵所著连环版画《阿Q正传》、《高尔基的童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撰文著述者又进入新的时期,主要是李鲁航所著《缘野词》。张道一所著《古代首饰》、中国古代图案集《外国图案集》。薛绥之所著《鲁迅研究资料索引》、《鲁迅作品注释异议》。郭在贻所著《训诂丛稿》、《训诂学》。刘大钧所著《周易概论》。
2、历代书画
邹平县是文化大县,自古至今不乏执着书画艺术者。如宋代以行书见长的周起、周越,明代的张万钟、张万选,行书皆精。清代的马骕、成瓘即是史学家,又是书法家。王德昌即是著名装裱大师,又是书法家,其隶书在齐鲁很有名气。其装裱艺术被高凤翰视为一绝。成毓屺善行书和榜书。近现代书法家郑干丞,行、隶、篆书颇佳。亦能篆刻,曾为毛泽东主席刻章一枚。郝宝书善行和魏碑,书法自居特色。宋勉之善行楷,尤善榜书,其书风极具简约朦胧之美。郭连贻书法沉稳古拙。其他亦有许多老、中、青书法家,亦执着追求书画艺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有的在省内外大展中展露头角,取得优异成绩。
二、地理文化
(一)区域地理特征
邹平县地理位置优越,南枕长白山,北濒黄河,山青水秀,地域广阔。南部长白山,因山巅常有白云缭绕而名,山势峻拔,重峦迭嶂,绵延数十公里,向有“泰山副岳”之称。县域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南部长白山区以摩诃顶为最高峰,既有秀美的自然景观,又有优秀的人文景观,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开展,这些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土特产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形成鲁中一带颇具影响力的旅游胜地。
(二)地理景观
1、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
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邹平县城南15公里处,南北2.23公里,东西6.35公里,总面积7200公顷。鹤伴山由东西向的跑马岭和南北向的并头峰两大山脊围封而成。山势陡峭、谷壑幽深,河谷、瀑布、跌水众多,涧谷景观,各具特色。以其植被条件好,森林覆盖近90%。1992年被确定为国家森林公园。
鹤伴山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43年8月,曾有数十名抗日战士在此与日军激战而壮烈牺牲。鹤伴山入口抗日桥处立有抗日英雄群雕纪念像一座,气势宏伟,艺术精湛。旅游线路有:九瀑涧游线,长度1608米,沿途有大小跌水九处,一瀑一景,各具情趣。水帘洞游线,内有岩洞、流瀑、景石等各种景观,形成了鹤伴山中以水帘洞为特色的奇绝景色,此景线788米。九潭溪游线,内有溪流、跌水、碧潭、岩石以及植被等,形成以溪潭为主,以秀见长的景区特色,全长2424米。鹤鸣谷游线,河谷宽阔,绿树成荫,沿途有儿童活动区、动物放养区等设施。全长1215米。鹤伴山森林公园共修筑拦水坝32座,可蓄水40万方。降水时节,形成了水库连水库,瀑布连瀑布的景观。公园内服务设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是人们休闲度假、养生健身的理想场所。
2、醴泉寺风景区
醴泉寺风景区位于邹平县长白山黉堂岭北麓,四面环山,风景秀丽。醴泉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原名龙台寺,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成之日,寺东山坡有一甘泉涌现,唐中宗皇帝赐名醴泉,醴泉寺之名由此而来。“醴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是唯一皇帝赐名的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时随母改嫁至长山,少年曾在醴泉寺读书。寺南几千米山里,有范公读书洞遗迹。元大德年间,建立了范公祠,自此寺祠合一,佛、儒相映生辉。唐朝以来,醴泉寺以其盛名影响国内外,日本、朝鲜等国向中国多次派遣使团、僧人等到醴泉寺考察,醴泉寺曾设有新罗院供僧人居住。1939年日寇扫荡长白山,将醴泉寺毁于一炬。
2004年,邹平县人民政府投资1800万元重新开发醴泉寺风景区,新醴泉寺中心景区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范公祠、新罗院、东西配殿等,是仿宋式建筑群,占地50亩,主建筑5400平方米,更有罕见的唐碑、众多佛教塑像和范仲淹像等令人观赡,是山东中部规模最大的佛教游览胜地。
3、唐李庵风景区
唐李庵风景区位于邹平城西5公里会仙山东麓,占地1338亩,景区群山环抱,绿树葱茂,曲径通幽,玲珑别致,素有齐鲁“小灵岩”之称。
唐李庵兴建于隋唐,碑记最早的一次重修为明朝隆庆年间。寺院有大殿、东西偏殿,大殿屋脊、角、檐均有双龙和吻兽,殿内饰明代彩色征战图、神仙飞升图、龙、虎等珍贵壁画,栩栩如生。寺院有古文冠果树一株,古丁香树两株,寺院南侧350年树龄的法师手植桧,历尽数百年,仍枝叶繁茂,生机盎然。
寺院毗邻僧房、藏经楼、曲廊、茶社、素斋馆、古木亭、仿竹亭、杏林塔等,形成了幽雅宜人、独具特色的佛教游览景区。
4、雕窝峪风景区
雕窝峪风景区位于长白山西北狻猊峰麓,西距县城5公里,因山顶悬崖处多有猛雕栖息而名。深邃宽阔的山谷长达1.5公里,谷内林木繁多,悬崖峭壁,景色秀丽。隋朝末年(公元611年),隋炀帝暴政残虐,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邹平铁匠王薄在此首举义旗,点燃反抗隋朝反动统治的烈火,之后起义军风起云涌,一举摧毁了隋王朝,之后雕窝峪名声远扬,成为隋末王薄起义的遗址。这里山谷陡峭,风景奇特,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军事要塞。主要景点有石门、古石城墙、王薄军粮处、潜龙涧、王薄雕像、莲花峰、迎春岭和笔尖石、碧霞祠、玉皇阁、景亭等,每年九月初九前后在此举行为期一周的庙会,游客如涌。
5、黄山风景区
位于县城区,海拔仅168.4米,其山势状如伏虎,又名虎头崖。山上旧有碧霞元君庙、玉皇庙、刘猛将军庙等。每年四月八为黄山盂兰会,形成闻名的黄山药会。1983年被县人民政府辟为黄山公园,占地4平方公里,建有烈士陵园、烈士英雄纪念碑、梁漱溟墓、连心亭、步云亭、仙遐亭等。黄山公园南侧为3000平方米的黄山广场,每天吸引无数游客前去游览。
此外,还有摩诃山风景区、白云山风景区、印台山风景区、黛溪湖风景区等,都各具特色。
(三)名特土产
邹平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的土特产,其品种多,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成了人们家庭生活和赠送亲朋好友的美味佳肴。
1、山药山药栽培始于唐代,主产地在长山镇,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来以高产、质优、营养价值高而著称,深受国内外客商欢迎。曾销往美国、加拿大、荷兰、东南亚、港澳等地。长山山药营养丰富,滋补作用强。主要成份是糖、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可广泛用于高档食品工业的加工原料和滋补中药。山药入药,味甘性平,滋补性强,健脾胃、补肾。常年种植面积5000亩,主要分布于长山、礼参等镇,年产800吨。
2、水杏邹平南部山区盛产水杏,以张高水杏为最佳,主要产地在黛溪、黄山办事处的张高、贺家、姜家洞及西董一带,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清雍正年间曾为皇帝贡品。张高水杏个大如桃,单果重70—80克,最大可达120克。其肉厚质细,呈桔红色,脆而酸甜,食之清爽可口,且营养丰富。其中维生素C和B17含量最高,具有明显的润肺平喘、补脾宜胃之功效。品种最好的要数“柚把子”和“关爷脸”。随着高科技的栽培,目前山农已利用塑料大棚、嫁接等多种技术,种植面积15000亩,年产量达150万公斤,畅销全国各地。
3、香椿香椿盛产于邹平西董、青阳、黄山、黛溪办事处一带。分红芽、青芽两种。红芽稭粗肉嫩,芽叶油光红亮。青芽碧中带黄,鲜嫩异常。清明时节的椿芽俗称“黄练芽”,鲜嫩可口,清香独具。采摘椿芽以清明前后为最佳,谷雨以后次之。过去香椿生产多在屋前院后,现在农民多以大面积采用新科技种植,年产量300万公斤。
4、柿子邹平柿子主要有方柿、平柿、圆柿三大品系,17个品种。主要分布在西董、青阳、黛溪、黄山办事处等山区和丘陵地带,年产量可达400万公斤。其营养价值高,每百克含糖5—20%,含蛋白质0.7%,含脂肪0.1%,含碘高达49.7毫克,所含的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超过苹果、梨、桃等水果。柿子去涩后可鲜食,甜香适口,营养丰富,可晒制柿饼。邹平柿饼整齐个大,绵纫霜厚,甜味香浓,有多种药用功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三、乡土文化
邹平县的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有独到之处,简介如下:
(一)民间艺术
高档红木工艺品。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邹平福正木器工艺品厂开发出红木古典式精品数十种,有珍品马扎凳、靠背式精品折叠马扎凳、红木嵌银文房四宝、红木精品笔架、嵌银高档工艺看盘、红木嵌银名人字画、红木雕刻各种筷子、红木嵌银溜鸟杆等,品位高档,全国独一无二,多次参加中国专利产品博览会,荣获山东省“富民工程杯”金奖,产品已出口日本、南韩、菲律宾等国和港澳地区。
(二)传统文艺
蕊子、高跷、龙灯等民间艺术表演。这是千百年来民间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原起源于周村,后逐渐流行于长山、邹平县城、青阳一带。蕊子是一种用钢架搭起的各种戏剧人物故事,造型奇异,分单层和双层蕊子。高跷是一种双足踩着木跷舞动的杂耍,矮者一、二尺,高者五、六尺,还有肩上驮人、单腿跳步、后折腰翻筋斗等多种表演形式。龙灯普遍流行于县境各地,多用竹蔑札龙骨,装上龙头,外用纸或绸装饰,配以绘画。龙体内装有蜡烛或彩灯,下装木柄以便用手操动。前有一人舞动绣球宝珠,四周有札制的彩云配舞。还有狮子舞等表演也与此类似,只是舞法、步法不一。这些民间表演形式多伴以秧歌队、旱船、跑驴、锣鼓等互相配合,为民间节假日,特别是春节期间增添气氛。邹平的蕊子、龙灯、舞狮多次参加滨州市民间艺术表演并获奖。
作为邹平籍的我们,了解故乡的由来,不忘历史,传承文明,开拓未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今天开始,我们大可以向他人自豪的描述我们的故乡——邹平,让梁邹大地谱写一首和谐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