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2月21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官网发布讣告,党的十三大代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作璋先生于2019年2月20日22时37分在山东省中医院东院不幸因病去世,享年93岁。

  据山东师范大学官网介绍,安作璋,1927年生于山东省曹县, 1951年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 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史、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历任助教、讲师,1980年越级晋升教授,1985--1989年任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1987年被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1988、1995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授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1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著述30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秦汉官制史稿》、《刘邦评传》、多卷本《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通史》、《齐鲁文化通史》、《中华杂技艺术通史》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史简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均为教育部审定的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年荣获“第一次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

  中国社会科学报曾分别于2013年和2018年刊登过关于安作璋先生的《做学问要有面壁十年的精神》、《齐鲁文化的重要源头》两篇报道。 因为采访,记者曾数次前往安作璋先生家里拜访,先生为人敦厚谦和,平易近人,即使行动不便,每次拜访结束,安先生都会将记者送到门口,温和的言语、谦厚的品格让人肃然起敬。

  “崇德敬业,求实创新”是安作璋几十年治学的宗旨。安作璋先生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史学研究贵在求实,在求实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在史学研究领域,老一辈学者常说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有十份材料说十分话,“没有充分可靠的历史文献,研究结论很难站住脚”。 历史研究一定要掌握搜集资料、研究资料的方法,这是一个基本功。在安作璋看来,史学研究者还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有些青年学者和学生经常向他请教治史的秘诀,他曾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业精于勤’四个字,即眼勤、脑勤、手勤,也就是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没有十年面壁的精神,做不出真正的学问,凡是有所成就的学者,都要经过热桌子与冷板凳的锻炼。”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学越来越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许多问题仅靠传统的单一的历史学方法是解决不了的。”安作璋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史学要繁荣,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新时期的历史学研究中,史学工作者要开拓视野、革新方法,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注意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合作,尤其要注意与哲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