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跨越怒江,向盘踞滇西的日军展开反攻。6月,远征军左翼第11集团军奉命向龙陵发起进攻。根据计划,该集团军以一部兵力攻击固守松山的日军。新28师苦战一月,进展不大,伤亡不小,丧失进攻能力,被迫由远征军预备队第8军接替进攻,惨烈的松山战役渐入高潮。
接替新28师的第8军可是一支颇有背景的部队,该军下辖荣誉第1师、第103师和第82师,军长何绍周是军政部长何应钦的侄子。荣1师是以抗战初期负伤后归队的老兵组成的荣誉部队,是国民党军中公认的王牌,第103师是何绍周一手带出来的贵州子弟兵,第82师的官兵也多是贵州人,而荣1师里也有不少贵州籍老兵,因此第8军可以称得上是何应钦的看家部队,自然各方面都颇受优待,战斗力较强。第8军官兵接替新28师时颇有些傲慢,甚至有人认为“新28师垮得好,不垮显不出第8军的强大”。
第8军军长何绍周于7月1日抵达松山前线,但他手里的部队还不足一个团。在接到命令时,该军部队还分散各处,第103、82师还在怒江东岸,荣1师的荣1团、荣2团(欠一个营)已经开赴龙陵前线,荣3团第3营奉命守卫后方机场,眼下抵达前线的仅有荣3团第1、2营及部分军直属部队。有鉴于此,负责江防的第82师第246、245团奉命紧急渡江赶赴松山,原计划前往龙陵的荣2团第3营也调头前往松山,何绍周命令各部在三日内集结完毕,预定7月5日发起进攻。
7月4日,第8军与新28师接防完毕,部署在怒江东岸的重炮及前推至竹子坡的山炮开始对松山实施炮火准备,设在阴登山的炮兵观察所负责修正炮火。7月5日拂晓,第8军以荣3团1、2营和第246团为主攻,在炮火掩护下向松山主阵地的子高地发起进攻,虽然一度占领前沿阵地,但在日军火力杀伤和凌厉反击下被击退,伤亡甚重!在当天的战斗中涌现出一位英雄:荣3团第1连上士号长杨敬财在部队遭火力阻击,出现溃散迹象时,吹响冲锋号,鼓舞了士气,并带头与日军展开肉搏。在后方观战的长官及美军顾问目睹了杨敬财的壮举,并在战后报请军长将他破格提升为上尉。
首次进攻受挫让何绍周认识到攻取松山绝非易事,他下令各部休整,并召集营以上军官开会,研究作战方案,最后得出结论:松山主阵地工事坚固,炮火难以破坏,且夹叉火力严密,突破困难,而松山南面的滚龙坡位置相对突出,地形上利于步炮协同,因此决定以滚龙坡为攻击突破口,此后再未改变,这是整个松山战役中最重要的决定。
在确定突破口后,何绍周于7月7日组织了第二次进攻,以第246团主攻滚龙坡,第245团、荣3团在北面、东面发起牵制进攻,各个攻击方向均遭日军猛烈火力阻击,伤亡很大,未能取得任何进展。7月8日,第103师第307团抵达松山,并作为主攻于7月12日登上滚龙坡,首次攻击就损失军官10人,士兵199人!次日苦战继续,频频爆发近身肉搏,双方均有重大伤亡。远征军依然未能取得突破,仅有的战果是占领了滚龙坡西南的高地,但损失兵力达一个半营!6
三战三败让第8军上下真正意识到此战难以速胜,何绍周拟定了“先行软化、再行攻略”的方针,要求各部稳扎稳打、寸土必争,强调火炮前移,实施近距离精确射击,加强战前准备,通过挖掘交通壕接近日军阵地,以缩短冲击距离,减少伤亡。他还考虑到作战的持久性,要求各部注意储备弹药。何绍周还向全军声明:不拿下松山绝不剃须理发!6
经过一周的精心准备后,第8军集中火炮于7月20日开始对松山实施了为期三天的炮火准备,发射炮弹上万发,滚龙坡的多处日军堡垒被炸塌,野战工事也大部被破坏。7月23日下午14时,第307、308、246团及荣2团第3营的官兵们从隐蔽处一跃而出,开始向滚龙坡发起总攻击,各团团长、副团长均亲临一线督战。远征军官兵以冲锋枪、手榴弹、刺刀、火箭筒、火焰喷射器与日军展开近战,甚至与敌同归于尽,双方反复拉锯,战况惨烈。战至7月25日,滚龙坡的丙、盯庚高地被攻克,但攻击部队损失约5个营。
从7月26日开始,松山地区连日大雨,攻势趋缓。7月31日,第308团依靠对壕作战夺取了滚龙坡戊高地。8月1、2日,滚龙坡上的死斗达到了高潮,远征军炮兵在雾气的掩护下将火炮推进到距离日军堡垒仅有100米处,以大炮拼刺刀的战法摧毁日军火力点,为步兵打开通路。在战斗最后阶段,第246团突击队冲上高地,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拼刺技术过硬的日军渐占优势。正在观战的何绍周目睹此情形,果断下令炮兵开炮,正在厮杀的双方士兵均被炮火吞噬。正是通过这种决绝的方式,远征军最终攻克了滚龙坡阵地,取得了松山战役开始以来的第一个关键性胜利。观战的美军顾问评论道:“这不是战争,这是两个东方民族之间的血亲仇杀!”从7月2日到8月2日,第8军先后向松山发动五次进攻,在战史上就是十战松山中的二战至六战。
子高地大爆破
对日军来说,滚龙坡失守意味着松山主阵地南翼暴露,将面临远征军来自东南两个方向的直接进攻。经过两个月的苦战,松山日军已经陷入绝境,可作战人员仅剩200余人,很多轻伤员也被派往前沿,给养短缺,弹药匮乏,虽然日军飞机多次冒险空投补给,也是杯水车薪。8月3日,真锅大尉向松井联队长发报称,联队军旗已经取下,旗杆烧毁,旗冠深埋,已经做好销毁军旗的准备,对于日军而言“军旗奉烧”意味着已到最后关头。
攻克滚龙坡后,远征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松山主峰,也是日军的核心阵地,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共8个高地,其中以紧邻阴登山的子高地最为关键,该高地堡垒极为坚固,在遭到反复炮击和空袭后依然损伤甚微,远征军曾4次攻上高地顶部,均因为日军侧射火力猛烈而无法立足。既然强攻无效,只能智取,远征军决定采用“坑道爆破法”克之,即挖掘坑道至高地底部,填充炸药引爆,将堡垒彻底颠覆!此法可谓松山战役中最具创意的战术构想,但究竟何人首倡并无定论,一说是7月29日调来松山前线的第8军副军长李弥,一说是第82师副师长王景渊,还有说法是第8军的美军顾问。“坑道爆破法”得到军长何绍周的赞同,从8月3日开始,第8军工兵营及下属各师的工兵连就在子高地东侧开始掘进。
为掩护坑道作业,第8军各部向松山主峰各堡垒实施牵制性进攻,为后续攻击夺取有利位置,其中以8月7日的攻击最为惨烈,参与进攻的营连均损失惨重,荣2团第3营仅剩18人,第246团第1营仅有8名士兵退回出发阵地。第8军在松山鏖战一月有余,先后投入5个团,如今能够作战人员仅剩一个团,不得不从炮兵及后方单位中抽调人员,拼凑了两个营的兵力补充到一线,同时第8军请求上级将在后方担负保卫任务的荣3团第3营和第309团尽快调往松山。
从8月3日到8月19日,子高地东侧的坑道作业持续了整整17天,数百名工兵分为两班,昼夜不息。他们从距离堡垒约150米处的山坡开始挖掘,首先向上挖掘四条平行的交通壕,每条深1.8米、宽1米,至12日已经掘进120米,此时由终端挖掘横壕,将交通壕两两联通,再从横壕处向山体内挖掘坑道,从13日至18日,完成2条长30米的坑道,随即开掘药室,至18日午夜工程完毕,立即开始装填炸药。在美军顾问的协助下,第8军已经从后方运来大量炸药,共装填了120箱TNT,计3000公斤,并安装了电气和缓燃导火索两套点火装置,坑道土方回填作业于19日下午完成,所有爆破准备工作就绪。在作业期间,日军已有察觉,不时投弹射击阻挠施工,有8名工兵官兵伤亡。同时,日军还在内部挖掘坑道,试图阻断我方坑道,但未能得逞。
8月20日,阴雨连绵的天空突然放晴。按照计划,远征军炮兵先对松山主峰进行例行炮击,然后由荣3团发起佯攻,意在将更多的日军吸引到子高地,以达成最大杀伤效果。当天,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第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等一干高官都莅临竹子坡指挥部,准备观赏一场好戏!引爆时间预定在上午9时,由于佯攻部队过于逼近,撤退不及,推迟到9时15分。点火位置在距离子高地500米的荣3团指挥所,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居然布置了10部点火器!6
随着何绍周下达了起爆命令,几名点火手一齐按下机关。几秒钟后,大地连续颤动了几下,只见子高地的大型堡垒被一股来自地底的力量托起数米高,然后歪向一侧倒塌了,同时一股浓重的烟柱从高地顶部腾空而起,日军的残肢断臂、断裂的树干、变形的汽油桶和破碎弯曲的枪炮等都漫天飞舞,伴随着闷雷似的响声。烟柱足有一两百米高,似乎凝固在空中,久久不散。那一刻,整个松山前线欢声雷动,大家高呼口号,相互拥抱,泪流满面。直到许多年后,参加过松山战役的老兵们都认为爆破子高地是他们一生中最感光荣和自豪的时刻。
在爆音未落、浓烟未散之际,荣3团的突击队就呐喊着急速冲上高地,将军旗插上山顶。爆炸在子高地顶部留下了两个直径30~40米、深15米的漏斗形大坑,大坑周围散落着日军的尸体和各种军用物资,意外的是远征军士兵们还在浮土中挖出5名被震晕的日军士兵,这是松山之战中首次生俘日军,除此之外的数十名日军官兵尽数毙命!不甘心失败的真锅大尉组织残余兵力在8月20、21日连续实施夜袭,竟一度夺回了子高地。第82师副师长王景渊以重金组织敢死队,拼力反击,直至22日才最终牢牢占据了阵地。战至此刻,日军守备队没有受伤的战斗人员仅剩100余人。
8月24日,第309团全部抵达松山前线,这是第8军最后的生力军了。在此后几天里,第8军一直忙于调整部署,何绍周决心以第309团为主攻最后解决松山战斗。在战史上从8月3日到27日的战斗为十战松山中的七战和八战。
十荡十决
攻克子高地可谓松山战役的转折点,远征军在日军核心阵地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从8月28日开始,第8军统一部署,按照各团的现有战斗力量分别指定攻击目标,对松山主峰展开全面进攻,而最难啃的骨头自然留给了新上阵的第309团,该团主力从子高地北侧向丑、寅、卯及5号高地实施攻击,其中尤以攻克寅高地的战斗最为艰苦。
寅高地是炮兵第3大队指挥部所在地,日军最高指挥官金光惠次郎少佐就坐镇于此,工事也最为坚固。8月29日上午,第309团第3营以前日占领的丑高地为依托,向寅高地展开进攻,占领表面阵地,但随后遭遇日军频频反击,双方反复拉锯。从当日午后开始直到次日拂晓,寅高地上始终激战不休,第309团多次增兵以巩固阵地,而日军也组织反扑达十余次,双方爆发白刃战。到8月30日天明时,第3营清点人数发现已伤亡200余人,多数死于刀伤、刺伤,可见日军刺杀技能之强悍。从8月30日至9月1日,远征军官兵使用火烧、爆破、填埋等各种方法逐个清除日军据点,最终将松山主峰各高地全部攻克,残余日军只能退往松山北侧的黄土坡阵地及半山腰的数个孤立据点做最后的顽抗,而且在已经占领的阵地上也有不少至死不降的日军士兵潜伏在暗处打冷枪,肃清极为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金光少佐在8月29日当天因为掩体被炮弹轰塌而遭活埋殒命,为了不影响士气,真锅大尉封锁消息,依然以金光少佐的名义发布命令和上报战况,直到战役的最后一天才报称金光阵亡,后来金光惠次郎被特晋二级军衔为大佐。迫于战况危急,真锅大尉于8月30日向第56师团司令部发出求援电报,然而在腾冲、龙陵等地与远征军鏖战的日军已经没有余力挽救拉孟守备队的厄运了。
从9月2日开始,松山战役进入最后阶段,也就是十战松山的最后一战,然而与通常战役尾声阶段秋风扫落叶的情形不同,松山之战的终结时刻依然充满了殊死搏斗和壮烈牺牲。即使已经陷入绝境,日军官兵依然抱着为天皇效命的愚忠心态顽强战斗至一枪一弹,对于中国远征军而言,只要不击毙最后一名日军就不能宣称胜利。
在黄土坡的激战中,3号高地成为焦点,这里是日军的重炮阵地,工事完备,火力炽烈,而攻克3号高地的任务又落在已经损耗过半的第309团肩上。该团曾在9月3日中午占领高地一角,但在夜间遭日军反击而丢失阵地,经上报后竟引起上峰震怒,下令将团长撤职,限时反击!9月4日,第309团全体集合,尚有400余人,3个营长全部负伤,代理团长将余部编成9支突击队,另选150名敢死队员,每人发放赏金2000元,作为攻击先锋,于当日午后向3号高地发起决死冲锋。日军拼死顽抗,甚至将安装了引信的炮弹直接丢下山坡,造成不小的伤亡。3号高地的激战一直持续到5日拂晓,第309团在荣3团一部的支援下击退日军逆袭,在3号高地上站稳了脚跟,此时全团能战斗人员仅剩20余人,团长、代理团长均负伤后送。
9月7日,松山血战迎来了终点。日酋真锅大尉开始做覆亡前的最后准备,他下令向重伤员和朝鲜慰安妇发放毒药自尽,一些伤兵不愿服毒,以手榴弹自爆。真锅还安排炮兵中尉木下昌巳等3名日军换上便装,于7日凌晨逃离松山,带着自己的绝笔信向松井联队长报丧。最后,真锅将军旗缠在腰间,独自离开掩体,消失在战场上,他很可能在隐蔽处将军旗焚烧后自杀。在这一天,残存的日军或以各种方式结束生命,或想方设法寻路逃生,到黄昏时分,一轮夕阳照耀着遍地焦土的松山,与稀疏的枪声、低沉的哽咽共同衬托出一幅悲壮的图景。当战斗胜利的消息传到第8军指挥所,已经代替何绍周指挥的李弥呆坐在一块石头上沉默不语,热泪夺眶而出,滚下脸颊……
血色荣光
从1944年6月4日到9月7日,松山战役持续95天,日军拉孟守备队自金光惠次郎少佐以下1250人被歼灭,约35人潜逃,15人被俘,日军苦心经营两年的松山要塞被彻底摧毁,山下的滇缅公路得以恢复通车,使远征军的后勤补给得到极大改善,有力推进了滇西反攻的进程。在松山光复之后仅一周,远征军即攻克腾冲,11月3日收复龙陵,至1945年1月已经解放全部滇西国土,并于1月27日与驻印军在芒友胜利会师,实现了打通中印交通线的战略意图。
松山之战的胜利是中国远征军付出巨大牺牲获得的,在近百天的战斗中,远征军先后投入1个军、4个师、约10个步兵团及配属炮兵、工兵部队,并得到美国第14航空队的有力支援,参战兵力约2.5万人,伤亡、失踪7763人,其中阵亡约4000人,敌我伤亡比达1∶6,参战各团均大幅减员,剩余兵力甚至不足一个连,营连级军官阵亡率高达60%!
中国远征军在兵力20倍于敌并拥有装备和火力优势的情况下,何以出现如此惨重的伤亡?究其原因,从日军方面分析主要有两点:一是松山阵地工事坚固、布局合理、火力配置完备;二是日军官兵战斗素质优良、意志顽强、独立作战能力强。从远征军方面分析则教训深刻:首先,敌情判断不明,未作认真侦察;其次,逐次投入兵力,形成添油战术;再次,官兵训练不足,对于新式武器操作不精;最后,各级指挥官缺乏指挥攻坚作战的经验,不善于多种火力的配合运用,只知道盲目硬拼,造成重大伤亡。
虽然松山之战在战术上远非完美,却足够悲壮且意义深远,这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首次对设防坚固的日军部队达成彻底的歼灭战,战后自军长何绍周以下多名参战军官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主攻部队第103师被国民政府军政部授予飞虎旗,以示褒奖,远征军将士那奋勇争先的英雄气概和不计生死的牺牲精神当为后人所崇敬和缅怀,他们杀敌御辱、收复国土的功绩也将永载史册。
(转自铁血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