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八年博學鴻儒科綜錄



關於康熙十八年的博學鴻儒科,前人已有一些基礎研究成果,如李集《鶴徵錄》、秦瀛《己未詞科錄》、袁丕元《清代徵士記》、孟森《己未詞科錄外錄》等等。這些資料編排有序,徵引宏富。上自制詔,下及奏疏,旁采家傳、碑誌、筆記、文集等等,綱舉目張,有體有要。非特詞科玉海,亦足備清初文史之鉅觀。然或重徵士、或重舉主、或重地域、或重等第,各有所長,亦互見其短。本錄綜合李、秦、袁、孟等諸人成果,利用最新研究資料,對康熙博學鴻儒科基本史料略作考索排比如下。

綜錄凡例

一、本錄以徵士姓氏漢語拼音為序,以便查檢利用。
二、本錄以康熙博學鴻儒姓名為綱,以備刪改增補。
三、本錄以徵士字號、生卒年、籍貫、仕履、舉主、與荐狀況、生平交游、著述存佚館藏等為目。
四、古人字號,多有寄托,故羅列所知,不厭其煩。
五、詳列徵士及舉主籍貫,以明當時地緣政治文化之特徵。
六、簡述徵士仕履經歷,以見大科潤色鴻業之用,鴻博修齊治平之實。
七、分別徵士應或辭、罷或取以及錄用名次等第以逆其出處藏用之心路歷程。
八、考証徵士師友交游以驗其平生志向、推其隱懷深衷。
九、胪列徵士著述,辨其傳、毀、存、佚及其館藏,以覘時代風雲,詩史文心。
十、兩說、存疑、糾謬等處,均加按語,說明原委。


B
畢振姬

畢振姬(1612-1681),字亮四,一作亮泗,號王孫,又號頡雲,山西高平人。崇禎十五年解元,順治三年進士,授平陽教授,遷國子監助,教轉刑部主事,再遷員外郎中,出爲濟南道參議,金衢道左參政,廣西按察使,湖廣布政使,所至以廉能聞。康熙十七年,劉司寇楗、魏司憲象樞舉博學鴻儒,以老病辭歸,卒年六十有九,私謚堅毅先生。平生清操絕世,讀書不倦。公余,坐臥陋室,瓦登布被間,前后左右書冊相屬,時號“有官僧”。歸田后,晝耕夜讀,二十年如一日。與太原傅山交契,時相唱和。所為詩文縱橫有奇氣,亦善書,清俊挺拔,別具一格。著有《尚書注》、《西河遺教》、《西北文集》、《四川文獻摘鈔》、《三川別誌》等。
《畢堅毅先生文集》六卷(雍正十三年司昌齡鈔本,中科院,有鄧之瞻希ⅰ段鞅蔽募匪木恚ㄖ煺捉菰u次,康熙刻本,上圖)、《西北之文》十二卷(民國排印山右叢書初編本,叢書綜錄)、《西北文集》(冀滿紅點校本,山西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

白夢鼐

白夢鼐,字仲調,號孟新,一號蝶庵,江南江寧人。白夢鼐少與兄夢鼎勤學尚志節,時有“二白”之目。鼐舉康熙九年會試第二,官大理評事。總憲魏象樞以博學鴻儒薦,與試不第。福建鄉試,鼐爲考官,得士稱盛。著有《天山堂集》。

C
陳懷真

陳懷真,《鶴徵錄》作陳懷貞,山東曲阜人,一作充州人。歲貢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陳維崧

陳維崧(1625-1682),字其年,號迦陵,江南宜興人。明左都御史于廷孫,副貢貞慧子,縣學生。由都御史宋德宜薦舉,試列一等,授檢討,與修《明史》,時年五十四,越四年而卒於官。維崧天才絕艷,幼承家教。與吳兆騫、彭師度有“江左三鳳凰”之目。修髯美豐儀,海內稱“陳髯”。與王士祿、王士禛、宋實穎、計東等時相唱和。維崧詩詞文悉工。文能駢能散,而駢勝於散,與吳綺、章藻功稱“駢體三家”。詩始為雄麗跌宕,一變而為沈鬱之調,能追蹤吳偉業。尤善填詞,淩厲光怪,變化若神。維崧與朱彜尊齊名,時稱“朱陳”。領袖陽羨,允稱清初大手筆。著有《湖海樓全集》五十卷、《湖海樓詩集》八卷、《陳迦陵文集》十六卷、《陳迦陵詞集》三十卷、《陳檢討四六文集》二十卷、《烏絲詞》四卷、《兩晉南北史集珍》六卷等。嘗與朱彜尊合刻《朱陳村詞》,又與潘眉同輯《今詞選》。
《湖海樓詩集》八卷(康熙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患立堂刻本,南大)、《湖海樓詩稿》十二卷(李仙原等選,康熙六十年刻本,南大)、《湖海樓詩集》十二卷《補遺》一卷(光緒十八年重刻本,南師大)、《陳迦陵文集》六卷(王士禛等選,康熙二十六年陳宗石患立堂刻本,南開)、《陳迦陵文集》六卷(乾隆浩然堂刻本,南圖)、《湖海樓文集》(光緒十八年刻本,復旦)、《陳檢討四六文集》二十卷(程師恭注,康熙刻本,南師大;乾隆三十五年亦園刻本,南圖;四庫全書本)、《陳檢討四六新箋》十卷(王世樞注,抄本,皖圖)、《陳檢討集》二十卷(程師恭注,康熙有善堂刻本,南圖)、《陳檢討詩集》十二卷《詩鈔》十卷《詞鈔》十二卷(康熙二十三年天藜閣刻本,南圖)、《陳迦陵文集》六卷《儷體文集》十卷《湖海樓詩集》八卷(康熙患立堂刻本,上圖;四部叢刊本)、《湖海樓全集》五十卷(康熙患立堂刻本,南圖)、《湖海樓全集》五十一卷(乾隆六十年浩然堂刻本,南大、鎮江)。

陈鸿绩

陳鴻績(?-1679),字子遜,浙江鄞縣(今寧波)人。順治十四年舉人,除江南睢寧知縣,由監察御史黃斐薦舉,試列二等,擢翰林院檢討,僅十二日而卒。幼博涉經史,於儒先理學之旨,尤根極底奧。

陳學夔

陳學夔,字解庵,福建侯官人。康熙八年舉人。解庵當耿精忠變作,抗節匿橘園,三年不受其職。尋丁父艱,廬墓。少司寇任克溥首薦應博學鴻儒詔,薦牘有云:“昔長安賣賦,洛陽之紙頓貴。今全節罵伲£栔嗒q存。”時服未闋,郡縣逼迫,匍匐赴京,籲乞終喪,得請歸。後授甯陽令,興利除弊。撫臣錢玨疏薦遷兵部主事,督理大通橋倉務,又督廣東鈔關。清慎精明,不渝素守。以遷葬假歸,居鄉七年,足不入城市。著有《性理全注》、《杜詩注解》、《倦庵錄》、《榕城景物略》等。

陳九勝

陳九勝,江南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未試病故。同時荐舉者吳郡黃靜御綜選《聽嚶堂四六新書》,錄其《蘇薹覽古賦》一篇,撫今吊古,極蒼涼歷落之致。

陳宏

陳宏,字乾庵,順天大興人。順治十八年進士,候補主事。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陳玉璂

陳玉璂(1636-?),字賡明,號椒峰,江南武進人。康熙六年進士,授內閣中書舍人。椒峰少有大志,凡天文、地志、兵刑、禮樂、河渠、賦役諸大事,莫不講求爛熟,言之娓娓。賓客輻輳,應酬不倦,以至彈琴投壺,嬉戲之樂,靡所不爲。偶有觸發,爲詩文,旬日之間動至盈尺,見者遜其才。玉璂家太湖之馬迹山,即夫椒山,故以椒峰自號。與邵青門交善,所居有壆圃,青門用少陵《遊何將軍山林韻十首》寄題。嘗修《常州府志》,人推善本。與同里董以寧、鄒祇謨、龔百藥之文同刻,稱《毗陵四子文》。康熙十八年應博學鴻儒舉,不遇。著有《學文堂集》,輯有《三吳總志》等。
《學文堂詩集》十卷(康熙刻本,上圖)、《學文堂文集》不分卷(康熙刻本,南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四七册,齐鲁书社一九九七年版)、《學文堂文集》四十九卷《詩集》十三卷《耕煙詞》三卷(康熙刻本,南圖,殘本)、《學文堂文集》十六卷《詩集》五卷(光緒二十三年刻常州先哲遺書第一集附刻本,湖南師大)

陳筴

陳筴,字堯夫,浙江秀水人。諸生。堯夫詩見賞於曹秋嶽司農,康熙戊午,薦舉博學鴻儒,未與試而歸,藝林惜之。著有《東溪詩稿》、《秋雪集》等。堯夫詩俱散佚,其《范少伯祠詩》曰:“水榭藏仙梵,憑欄輒惘然。鴟夷誰汎宅,蝦菜斷歸船。網豔蛛絲密,薹荒雉堞縣。會稽山在望,高處沒蒼煙。”

陳僖

陳僖,字藹公,號餘庵,又號想園,直隸清苑人。拔貢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陳藹年十三即有聲聞社,為陳名夏、李雯獎許。稍長,南游江淮,交顧夢游、陳瑚等人,尤善計東。計東推其文為河朔第一。陳僖奔走南北,期大有為于天下。順治十三年始折節讀書,似曾以文字賈禍,心未忘世。顧炎武、曾畹皆迂道訪之。傅山、王弘撰、李因篤等皆與接納。龔鼎孳、梁清標、徐乾學兄弟亦與之親昵。康熙二十一年刻其所作詩文,《春感》十五首,《雜詩》十三首,不啻自道生平。著有《燕山草堂集》。
《陳藹公文鈔》不分卷(鈔本,日本靜嘉)、《燕山草堂集》五卷(康熙二十年餘庵自刻本,北圖)

程大呂

程大呂,字天臺,湖北孝感人。康熙十二年進士。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大呂有《題吳孟舉黃葉村莊》詩,極工,見《篋中集》。

程必昇

程必昇,字東旭,陝西韓城人。順治十二年進士,授山東棲霞縣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程易

程易,江南休寧人。廩監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成其願

成其願,一作陳其願,山東樂安人,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崔如嶽

崔如嶽,字宗五,號雪峰,一號青峙,直隸獲鹿人。明巡撫應麒曾孫,康熙十四年舉人。由監察御史鞠珣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著有《坐嘯軒瑣言》。

崔華

崔華(1631-1693),字蘊玉,一字不雕,江南太倉人。順治十七年舉人。《漁洋詩話》曰:“余以順治庚子爲江南同考官,得太倉崔華。不雕工詩書,嘗有句云:‘一寺千松內,飛泉屋上行。欹檣坐清晝,薄冷出蘋間。’又‘溪水碧於前渡日,桃花紅似去年時。丹楓江冷人初去,黃葉聲多酒不辭。’此例甚多,余目爲‘崔黃葉’。”家素貧,性孤寂寡合,工詩善畫,吳偉業目為“直塘一崔”。詩風清異出塵,至老不衰。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辭不就。不得志以沒。著有《櫻桃軒集》、《余不軒集》等。
《崔不雕先生詩稿》(民國三十六年太倉嚴瀛鈔本,北圖)、《余不軒集》一卷(鈔本,上圖)。

曹宜溥

曹宜溥,字子仁,號鳳岡,湖廣黃岡籍,江西東鄉人。蔭生,侍讀學士本榮子,由湖廣巡撫張朝珍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

曹禾

曹禾(1638-1700),(案:《清人別集總目》作1637-1701)字颂嘉,号峨嵋,一號未庵,江南江阴人。康熙三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告歸養母。由大学士李公蔚、杜公立德、冯公溥荐举,試列二等,改翰林院编修,歷官至国子监祭酒,以事罣誤去官。詩文學韓杜,詩字字錘煉,文尤有成就。與田雯、宋犖、汪懋麟、顏光敏、王又旦、謝重輝、曹貞吉、丁澎、葉封其名,稱詩中十子。去官時年僅四十。膺荐再出,終于不達。性耽詞賦,縱酒嗜弈,樂閑品茗,感慨甚多。著有《未庵初集文稿》四卷《詩稿》四卷(康熙十二年至十五年翁叔元等刻本,南開)、《峨嵋集》。

曹溶

曹溶(1613-1685),字潔躬,一字鑒躬,號秋嶽,一號倦圃,居邑之金陀坊,晚號金陀老人,又號鋤菜翁。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明崇禎十年進士,官監察御史。入清,官至戶部侍郎,出爲廣東布政使,左遷山西陽和道,裁缺補用,保舉簽發四川軍前。康熙十八年膺荐博學鴻儒,丁憂未與試。十九年,由徐元文荐,佐修《明史》。少時即有詩名,及長,風格日進,氣體自然,意匠深穩,與龔鼎孳齊名,時稱“龔曹”。又與陳之遴同年相善。家富藏書,好收宋元人文集,勤于誦讀。性愛才,主詩壇者數十年,才士歸之甚眾。鄧漢儀稱其詩“以深老生硬為主”、“近體專崇初盛,不落一字中晚”(《詩觀三集》)。亦工詞。著有《崇禎五十宰相傳》一卷、《明漕咧尽芬痪怼ⅰ督鹗怼芬痪怼ⅰ毒肫陨P植記》三卷、《劉豫事迹》一卷、《粵遊草》一卷、《學海類編》、《續獻徵錄》六十卷、《靜惕堂詩集》四十四卷等。
《曹倦圃未刻編年佚詩》五冊(鈔本,粵圖)、《靜惕堂集》(抄本,日本靜嘉)、《靜惕堂詩集》四十四卷(康熙寫刻本,上圖;雍正三年李維鈞序刻本,南圖)、《荔枝吟》一卷(清鈔荔枝志餘本,北圖)、《曹秋嶽詩》一卷(康熙刻皇清百名家詩本,南圖)、《曹秋嶽詩選》一卷(鄒漪選,康熙七年序刻名家詩選本,叢書綜錄)、《曹秋嶽先生尺牘》八卷(黃汝鈺選,康熙刻本,北圖)、《倦圃曹先生尺牘》二卷(康熙雍正胡氏含暉閣刻本,南圖、人大,人大藏本有佚名批校)。

蔡方炳

蔡方炳(1626-1709),字九霞,號息關,別號息關學者,江南昆山人。明山西巡撫忠襄懋德之子,長洲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托病不與試。性嗜學,工詩文,亦兼行草。其父懋德嘗取前人格言,分條輯錄,以自砥勵。方炳得其手稿,每攜以自隨,未及編次,而爲人竊去。至年六十餘,因采擇諸儒緒論,仿懋德原編體例,復爲《憤助編》以補之。繪有《著書圖》,詩文題詠,盡一時名流。著有《廣治平略》正續四十四卷、《增訂廣輿記》二十四卷、《憤助編》二卷、《銓政記》一卷、《馬政記》一卷、《歷代茶榷志》一卷、《長洲縣志》二十二卷、《恥存齋集》(一作《恥存齋稿》,又作《愿學齋集》)二十卷等。

儲方慶

儲方慶(1633-1683),字廣期,號遁庵,一號遁安,江南宜興人。康熙五年解元,六年進士,七年除山西清源縣知縣,有循聲。康熙三年,詔廢八股,用策論。五年,方慶以策論舉省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是時,方慶所爲文章重天下,對策灑灑四千餘言,伉直明切,論者方之董膠西、晁家令。他文率雅健,長於議論。出令清源,會三陲用兵,清源以小邑當孔道,軍興旁午,民重困,君舉債補苴,不加派閭左一錢。康熙十七年,以博學鴻儒徵入京,謝客蕭寺,足不及公卿門,報罷。投劾歸里,遂齟齬以終。初,與胞兄儲善慶、堂侄鋤振同年成進士,名震一時,有“宜興三儲配三蘇”之稱。工詩古文詞,詩文多反映民生疾苦。魏學湛拗小翱諏⒃~賦傳華國,不使才猷說濟川”之句,是其實錄。著有《遁庵文集》十二卷、《詩集》各體共千首、《東湖記》一卷等。
《鋤遁庵文集》十二卷《附錄》一卷(康熙四十一年儲右文等刻本,南圖、川圖;光緒二年宜興儲氏家刻本,南圖;清刻本,無錫。按:康熙四十一年刻本于康熙五十二年增刻李光地序,川圖藏本有雙流劉咸炘評語。或題為《遁庵文集》)、《儲遁庵文集》六卷(清刻本,首都,缺卷一)。

D,
鄧漢儀

鄧漢儀(1617-1689),字孝威,號舊山,別號舊山農、缽叟,江南泰州人。鄧旭弟,布衣。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儒,以年老授中書舍人。歸里,寓董子祠,執業就問者塞市。鄧漢儀淹洽通敏,貫穿經史百家之言,尤工詩學,爲騷雅領袖。太倉吳梅村、合肥龔芝麓,皆與之倡和。洽聞廣見,頗重氣節。與冒襄、余懷等交往,嘗參與“虎丘集會”以重振復社。入清後,從查繼佐學于杭州敬修堂。歿前二年,猶偕冒襄訪孔尚任于興化,峙e“花洲社”。孝威與國初諸前哲遊,洽聞廣見,所選《詩觀》四集,雖未脫酬應,然亦足備後人采擇。著有《淮陰集》、《官梅集》、《過嶺集》、《濠梁集》、《燕薹集》、《甬東集》、《被徵集》、《慎墨堂筆記》一卷,《詩觀》初、二、三集、別集,《簫樓集》等。與修《江南通志》、《揚州府志》。
《官梅集》一卷(清無近名齋抄本、1980年泰州古舊書店抄本,南圖)、《慎墨堂詩拾》不分卷(道光周庠輯鈔本,北圖)、《慎墨堂詩拾》九卷《筆記》一卷(漢畫軒鈔本,北圖)、《慎墨堂全集》(揚州鈔本,天津師大)。

鄧林梓

鄧林梓,一名琳梓,字肯堂,號玉山,江南常熟人,布衣。明孝廉文度先生之曾孫。爲諸生,名籍甚,尋以糧累罣誤黜去。居久之,朝廷有博學鴻儒之詔,被薦入都,卒。林梓生而穎異,年十三作《空谷詩》,見賞於松園老人,呼之爲“鄧空谷”。既除諸生籍,益肆力於詩歌,唱酬皆一時勝侶。古文亦有筆,嘗爲瞿桂作《年譜》,紀事本末,纖悉不僞。錢謙益極稱之。著有《玉山詩文集》。

杜越

杜越(1596-1682),字君異,號紫峰,直隸容城今屬河北)人,明諸生。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儒,以老疾未及赴試而罷,特授內閣中書以寵之。越三年而卒,門人私謚文定先生。少師鹿善繼,究極理奧。與孫奇逢友善,自謂五十年受知最深。家貧,教授生徒以給饘粥,粗糲衣褐,苟完而已。即束修亦不受,孺人與同志,紡織佐之。與人處,油然和易,終身無疾言怒色。居新安,新安人化之,風俗一變。年八十餘,飲啖不衰。縣人高尚書問以養生之術,曰:“無之,但平生未嘗嗔怒,或以此得老壽耳。”平生志行高潔,剛介絕俗。左光斗、魏大中等罹珰禍,倡議聚金納贖之,不稍避。康熙十八年應王五修招,講學新安南陵草舍,一時名彥如魏蓮六、崔夏章、趙玉峰、陳敬齋、馮雪蘿等咸師事之。為學不立門戶。性和易,心事如寒潭映月,了無滓穢。辭徵時題壁有“混跡依鷗近,藏名應馬真”之句,為時傳誦。著有《紫峰集》十四卷(康熙十三年刻本,凡詩四卷、詩餘附焉、雜文十卷,北圖)。

戴王綸

戴王綸,字經碧,直隸滄州人。戶部尚書明子,順治十二年榜眼,授編修,歷官江西糧儲道參議。膺博學鴻儒荐,丁憂未與試。

戴茂隆

戴茂隆,浙江平湖人。國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戴廷栻

戴廷栻(1618-1691),字楓仲,一字維吉,號補巖、符公,祁縣人。歲貢生,明戶部員外郎戴卟印康熙己未,舉博學鴻儒,不第。後官聞喜訓導,楓仲《酬亭林先生》詩,有“虛名空爾爲,實禍亦此也”之句,似曾遘禍而作。其《京師春興詩》云:“憐才天子恩無極,應詔詞臣筆不停”,又云:“喜將白髮觀三輔,甘抱青箱老一經”,似亦經膺薦入都,與試不遇。然它無可考。著有《枫林一枝》、《半可集》等。
《楓林一枝》(康熙刻傅山序本,祁縣)、《半可集》四卷(清初刻本,晉圖;清刻本,粵圖)、《半可集備存》一卷(光緒二十年榆次常氏石印本,晉圖;光緒三十二年戴氏家刻本,南開;民國晉新書社鉛印本,祁縣)。

董俞

董俞(1631-1688),字蒼水,號樗亭,別號蓴鄉釣客,江南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吏部侍郎邃初孫,順治十七年舉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至山東遇盜,劫其裝,生平著作在行篋中,追索之,被刃傷而返。好遊,所至多吟詠。詩文與錢芳標齊名,人稱“錢董”。兄含,字閬石,順治辛丑進士,亦有文名,稱“二董”。子溶,字晴川,高才早卒。著有《玉鳧詞》(一名《盟鷗草閣詞》)二卷及《北遊》、《浮湘》、《度嶺》、《樗亭》等集。
《樗亭詩稿》十二卷(康熙刻本,北圖、上圖,上圖藏本缺卷十一至十二)、《南村魚舍詩草》不分卷(道光刻本,上圖)、《南村漁舍詩草》七卷《浮湘草》一卷《度嶺草》一卷(康熙刻本,上圖,按:《浮湘草》、《度嶺草》均為鈔補)。

F
馮勗

馮勗(生卒年不詳),字方寅,號勉曾,又號葑東逸史,江南長洲人,布衣。由庶吉士楊作楨薦舉,授檢討,罷歸。康熙二十七年在京師,朱竹垞方謫官,招諸同年集六枳園,對菊分韻賦詩。竹垞有“可怪南鄰馮檢討,酒錢肯爲謫官慳”之句。後葑東亦緣事罷歸,康熙四十二年以迎駕,復原官。著有《葑東集》。

馮行賢

馮行賢,字補之,一名景賢,又稱馮咎,號圃芝,江南常熟人,馮班長子。自少稟承家學,以詩世其家,而書法篆刻,並擅精妙。中歲入京師,名籍甚。王公貴人爭折節下之。舉博學鴻儒,不售,歸里,卒。君詩初學溫、李,如其家翁。晚乃稍規白、傅,變綺麗而清真矣。與蒲阪吳雯天章交善。著有《餘事集》十卷。
《餘事集》八卷(虞山楊氏鈔本,南圖;清鈔本,上圖;常熟圖書館鈔本,常熟)。

馮雲驤

馮雲驤(約1630-?),字訥生,號約齋,山西振武衛人。方伯如京子,順治十二年進士,授大同府教授。康熙十八年膺荐博學鴻儒,與試不第。遷國子監博士,累擢戶部郎中,出爲四川提學僉事。雲驤籍華貫,不習爲紈絝態,奮迹詩書,以早年決科第,而勤修職業,不蘄躐進,所至以廉明著。尚書魏環極嘗言:“訥生見識高,議論正,稱爲畏友。”先是任學博時,與雲中徐化溥遊,梓其集,行於世。弟雲驌,丙辰進士,官至禮科給事中。著有《寒山詩餘》一卷、《蜀游草》、《訥生詩集》六卷、《約齋文集》四等。
《蜀游草》一卷(康熙刻本,北圖)、《訥生詩集》六卷(民國二十三年馮鵬翥太原鉛印本,南圖)、《約齋文集》四卷(順治十年刻本,中科院,有鄧之瞻希

馮京

馮京,字山公,一字香遠,號少渠,浙江錢塘人,國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辭不就。著有《少渠詩文集》。《己未詞科錄》卷八秦瀛按曰:“盧抱經學士文弨嘗貽余先生集,古文詞卓然名家,而世少知者。先生蓋學士之外王父也,學士父存心,字玉巖,乾隆丙辰亦舉鴻詞科,報罷,即先生女夫也。”

范必英

范必英(1631-1692),原名雲威,字龍仙,後改今名,字秀寶,號秋濤,一號伏庵,自號野野翁,又稱杜圻山人,江南吳縣人。明提學參議允臨子,順治十四年順天舉人,由庶吉士彭會淇薦舉,授翰林院檢討。纂修《明史》。先生于書無不窺,而以五經爲本。于史事尤熟,每一篇成,咸服其精審。既分纂事畢,即謝病歸。自稱野野翁,又稱杜圻山人。所居芝蘭堂三楹後萬卷樓藏書遍滿,日吟諷其間,自得也。性固簡默,世務不以攖懷,而學求實用,于禮樂、政刑、邊防、漕輓、屯田、兵制、農桑、水利之書,無不究其失得,善敗可指數。詩古文詞綺麗雅馴,晚喜汲引後進,從遊者二百餘人。著有《寤言集》。

范鄗鼎

范鄗鼎(1626-1705),字彪西,一字漢銘,山西洪洞人。康熙六年進士。十七年,朱太常裴薦博學鴻儒,以母老辭。四十二年,康熙西巡,進所輯理學書,御賜“山林雲鶴”四字。後卒于家。鄗鼎性孝友,通籍後閉戶讀書,立希賢書院,置學田,修虞士晉太師、明韓尚書衛太守墓。闡明絳州辛全之學,與應潛齋撝谦、李二曲顒以理學著於南北。子翷亦以五經中辛卯副貢,癸巳舉人。著有《理學備考》三十四卷、《五經堂文集》五卷、《五經堂野歌》一卷、《語錄》一卷、《續垂棘編》三集十卷、四集九卷、《三晉詩選》四十卷、《晉詩二集》十六卷等。
《五經堂文集》五卷(康熙五經堂刻本,中科院考古所)。

方象瑛

方象瑛(1632-1685後),字渭仁,號霞莊,浙江遂安人。明大學士逢年孫,康熙六年進士,候選中行評博。由總督倉場侍郎嚴沆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二等,授翰林院編修,纂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典試蜀中,盡心甄錄,不苟充賦,蜀士蒸然一變。尋請歸里,不復出,苞苴竿牘,一不至於門。卒之日,闔邑建思賢祠於城南。官至翰林院侍講。晚自號金門大隱。著有《骞偌贰ⅰ督∷升S集》二十四卷《續集》十卷(康熙刻本,南圖)、《健松齋續集》十卷附《史傳擬稿》二卷(康熙四十年刻本,南圖)、《松牎筆乘》、《方氏先賢考》等。

方象璜

方象璜,字雪岷,浙江遂安人。順治十六年進士,除湖洲府推官,改合肥縣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後期未與試。

傅山

傅山(1605-1685后),(亞權案:《清人別集總目》作1607-1684,待考),原名鼎臣,初字青竹,改青主,號嗇廬,又號真山、石道人,改署公之它,亦曰朱衣道人,山西陽曲人。明天啟元年諸生,入清不仕。少長晉中,得其山川雄深之氣,思以濟世自見。甲申以連染遭刑戮,抗詞不屈,絕粒九日,幾死。門人有以奇計救之者,得免。天下大定,始以黃冠自放。戊午,給事中李宗孔、劉沛先以先生薦博學鴻儒,時年已七十,以病固辭,不獲。有司令役夫舁其床以行。將到京,以死拒不入城。蔚州魏公乃以老病上聞,詔免試,特授中書以寵之。益都馮溥強之至午門謝,次日遽歸。系一方人望,顧炎武入晉依之,其《答鈍翁書》云:“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傅山書畫亦妙古今,人爭重之。又善歧黃,常與其子眉挽車賣藥于四方。論文不喜歐、曾,以為是江南之文也,故自號西北老人。著有《傅青主男科》二卷《女科》二卷《產后篇》二卷、《紅羅鏡雜劇》不分卷、《太原段帖》等三種共九卷、《霜紅龕集》四十卷等。
《傅青主詩文稿》一卷(手稿本,山西善本書目;稿本,上圖,此本有董壽平跋)、《傅徵君霜紅龕詩鈔》不分卷(乾隆三十二年河東劉贄止軒刻本,南圖)、《霜紅龕詩略》一卷(清初戴廷栻刻晉四人詩本,浙圖)、《冷雲齋冰燈詩》一卷(道光昭代叢書本)、《樂飢齋詩草》(宣統元年國學保存會石印本)、《太原段帖稿》不分卷(稿本,晉博)、《霜紅龕集》十二卷(乾隆十二年張耀先生生堂刻本,上圖、蕪湖)、《霜紅龕集拾遺》(張廷鑒、張廷銓拾遺,嘉慶至咸豐鈔本,太原)、《霜紅龕文》四卷(光緒三十三年平妖王晉榮校刊本,晉圖)、《咳唾珠玉》二卷《補遺》一卷《霜紅龕文》四卷(光緒三十三年王晉榮刻本,山西大學)、《霜紅龕集》三十八卷(光緒三十三年刻本,北圖)、《霜紅龕集》十八卷(光緒三十三年王晉榮刻本,南圖)、《霜紅龕集》口卷《體詞》一卷(藍格鈔本,南圖)、《霜紅龕集》四十九卷(咸豐四年山西晉陽書院刻本,南圖;宣統三年山陽丁氏刻本,南大;一九八五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影印本)、《傅山全書》(劉貫文、張海瀛、尹協理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排印本

傅扆

傅扆(1614-1684),字蘭生,一字彤臣,號荔農,亦稱麗農,山東新城人。順治十二年進士,授河間府推官,行取擢御史,歷官至江西道監察御史。順治十八年乞養歸,出河間,遮道攀轅者數千人,公題詩驛壁云:“直道至今風尚在,士民接踵問平安。”其感人之深至此。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卒年七十四。荔農博雅能詩,作詞曲亦跌宕有致。著有《話雨山房詩草》、《漬槻堂近詩》等。
《話雨山房詩草》二卷(稿本,魯圖)、《漬槻堂近詩》一卷《燕南日徵草》一卷《落花詩》一卷《漬槻堂集唐》一卷(順治刻本,中科院,有鄧之瞻希ⅰ稘n槻堂近詩》六卷(清鈔本,魯圖)。

法若真

法若真(1613-1696),字漢儒,號黃石,一號黃山,山東膠州人。順治二年以五經特賜中式,授中書舍人。三年成進士,改庶吉士,遷編修,再遷秘書院侍讀,歷官至江南布政使。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未就試。若真詩古文詞少宗李賀,晚乃歸心少陵,不屑櫛比字句,依倚門戶,惟其意所欲爲,不古不今,自成一格。著有《黃山詩留》十六卷。
《黃山集》二卷(清鈔本,北圖)、《黃山集》六卷(康熙二年序刻本,南開)、《黃山詩留》十六卷(康熙三十八年序又敬堂刻本,南圖、鎮江博物館)。

費密

費密(1625-1701)(亞權案:一作1623-1699,待考),字此度,號燕峰,四川成都人。費經虞子。少逢張獻忠起義,嘗在蜀組織團練抗拒農民軍。先后奉父入滇、游秦,轉徙揚州、泰州。父歿后,往蘇門謁孫奇逢,稱弟子。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及荐修《明史》,皆力辭。甘于授徒、賣文為生。費密世其家學,治經外,亦工于詩文。與錢謙益等往還。其詩以漢魏為宗,格律老蒼,矯岸自異。長篇得杜甫遺意,五言律尤清雋。“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一聯深得王士禛激賞,譽為“十字千古”。李調元稱之為“西蜀巨靈手”。王士禛盛稱其詩,而其文不甚著。著有《荒書》一卷附校記一卷、《弘道書》三卷、《燕峰文鈔》一卷、《燕峰詩鈔》一卷、《費氏遺書》三種;編有《唐宮闈詩》三卷。
《燕峰詩鈔》二卷(清鈔本,北京宣武區圖)、《燕峰詩鈔》一卷(民國九年刻怡蘭堂叢書·費氏遺書三種本,人大)、《燕峰詩鈔》不分卷(1964年泰州古舊書店據乾隆鈔本傳鈔、據怡蘭亭本補鈔本,安徽師大)、《燕峰文鈔》一卷(四庫存目本)。
亞權案:鉛山蔣士銓有《題費處士密遺像詩》曰:“上書無益起義兵,壯士自結飛來營。高定關中十萬戶,俨桓曳溉碎L生。司命三軍費孝子,剪發辭官父歸里。攜兒避亂陷凹蠻,黃金竟贖全家死。楊展鎮蜀真英雄,孝子入幕參元戎。青神江底沈夔j,窮奔膽落張獻忠。得儋Y糧即拒伲胖萃吞镄⒆恿ΑD涣挪疟俣欧ǎ褜㈥庛迯堃淼隆A蓨^起報仇軍,孝子獨赦花溪民。展轉兵戈遂亡命,故鄉焚掠無荊榛。折節治經三十八,換盡滄桑逃劫殺。支筇五嶽不談兵,倚馬千言看給紮。著書等身百廿卷,詔舉鴻儒力辭免。幾度題詩壓謝陶,平生賣藥師盧扁。心喜揚州好墓田,老來棲息大江邊。姓名已入遺民錄,著作分藏石室編。深衣幅巾寫遺象,獨立蒼茫空倚傍。那須靜坐習枯禪,可惜儒官老名將。昇平埋骨野田村,七十老翁流寓身。誰爲亂世文中子,翁是城都跛道人。”此詩述費密遺事頗悉,故全錄之。惟稱“心喜揚州好墓田”,似與《四庫全書提要》所稱流寓吳江以終者互異。又,《江蘇詩徵》卷一一五錄蔣徵蔚《題費處士密遺像四首》,其一曰:“蠻洞歸來客,滄桑劫後身。江湖寒布褐,心史老遺民。虎口人猶怖,蠶叢句最神。淒涼懷故里,愁絕草堂貧。”(參邵海清、李夢生校箋本《忠雅堂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第一三六三至頁一三六四頁。)

G
高詠

高詠(1622-?),字阮懷,號遺山,江南宣城人。歲貢生,候選知縣,由監察御史鞠珣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充《明史》纂修官,所撰史稿,皆詳慎不苟。高詠幼有神童之目,其學無所不窺,書畫與詩,世稱三絕。檢討與同里施閏章、梅杓司友善,過從無虛日。非是,即剝啄頻聞不應也。弱冠爲諸生,屢試第一。應鄉試,前後十五不中。年近六旬,始以貢入太學。時昆山徐西元文爲大司成,延之家塾。一日酒間,公舉觴屬曰:“先生早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顔色,不可得幾作天外人想。今不意屈致門下,敬爲先生壽。”先生唯唯,取酒立盡,不作遜謝語。又數年,入翰林。未幾,以老病去官,卒。潘耒挽詩有云:“垂老一官榮城下,酷貧佳名滿人間。”實錄也。己未薦舉諸君,文章之爾雅不必言,而難進易退,立意較然。其高風亮節,亦豈長安冠蓋中所易觀?擬之天半朱霞,可望而不可即,如阮懷者,庶可當此言而無愧矣。其詩多清微淡遠之作,與施閏章齊名,號“宣城體”。著有《遺山堂集》不分卷(清抄本,南開)、《遺山詩》四卷(道光十年信芳閣木活字排印國初十家詩鈔本,廣西師大)。

 


高士奇


高士奇(1643-1702),(亞權案:《清人別集總目》作1645-1704,待考)字澹人,號江邨,一號竹窗,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監生,以御試鍾王書法,授內閣中書,直南書房,賜同博學鴻儒考試,庚申授侍講,累官詹事府詹事,加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後以母老陳情,不赴再起之詔。諡文恪。所為詩諸體具備,豐而不失之靡,約而不失之促,和平爾雅,才華贍敏,詩中自注尤足徵一時掌故。著有《清吟堂全集》七十三卷(康熙刻本,南大、南圖)。《續唐三體詩》八卷(康熙刻本,上圖)、《城北集》八卷(康熙刻本,南大)、《苑西集》十二卷(康熙高氏郎潤堂刻本,南圖)、《隨輦集》十卷《續集》一卷(康熙三十一年刻本,山大)、《獨旦集》八卷(康熙三十一年刻本,南圖)、《歸田集》十四卷(康熙三十一年刻本,贛圖)、《高江村集鈔》六卷(日本賴襄選,日本天寶二年刻本,北圖)、《經進文稿》(康熙郎潤堂刻本,南圖)、《經進文稿》六卷《隨輦集》一卷(乾隆刻本,上圖)、《塞北小鈔》(康熙四十四年刻本,河南師大;陸惟鎏鈔本,上圖,附《蓬山密記》一卷)、《清吟堂全集》九卷附《神功聖德詩》及《漠北蕩平凱歌》二十首(康熙三十九年郎潤堂刻本,南圖)。
秦瀛《己未詞科錄·傳略三》“高士奇”條按語曰:“文恪以能書入直內廷,渥被恩眷,嘗爲都御史郭公琇所劾。相傳文恪嘗屬健庵徐公以扈從東巡,錄丐序於先宮諭,未應,徐公乃自爲之。文恪銜先宮諭甚。甲子順天科場之獄,皆文恪密爲主之,第其事私不著耳。”

高向台

高向台,字泰陛,山西翼城人。康熙六年進士,授內閣辦事中書舍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高層雲

高層雲(1634-1690),字二鮑,號謖苑,一號菰村,江南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檢討承祚孫,康熙十五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歷官大理寺評事、廣西鄉試副考官、《一統志》纂修官、吏科給事中、通政司參議、至太常寺少卿,卒于官。層雲號大節,敢直言。博學強記,刻意為詩文,所作《臨雍賦》,見稱于時。疾俗學之陋,詩宗杜甫,尤工書畫,時稱“太常三絕”。亦擅詞。著有《改虫齋集》、《改虫齋詩略》九卷、《改虫齋詞》一卷等。
《改虫齋詩略》八卷《詞略》一卷(乾隆刻本,南圖)。

顧豹文

顧豹文,字季蔚,號且菴,浙江錢塘人。順治十二年進士,除真陽知縣,招流亡,立監肆,建學宮,於黃叔度祠設文會,以殿最諸生。行取,擢台班,巡視東城,尋出按湖廣,察川蜀。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以病辭。遭內外艱,歸里,時年四十九,引病不出。得城北葛氏廢園,乃芟劐荒穢,建小樓,與二三老友商略經史,名曰願圃,追白、蘇之遺風,舉洛社之故事。卒年七十有五。著有《世美堂集》。

顧景星

顧景星(1621-1687),字赤方,號黃公,別號金粟道人,湖廣蘄州(今湖北蘄春)人。明末貢生。南明弘光朝時考授推官。入清后,屢徵不仕。康熙十七年舉博學鴻儒,稱病不就。少聰慧,龔鼎孳識其于總角時,譽之曰“江夏黃童,天下無雙”。長更博覽,才氣縱橫,詩文雄瞻。與黃岡杜濬齊名,時稱“杜顧”。在京師時,與方孝標、邵長蘅、周亮工、施閏章等交游,頗受器重。詩詞多故國黍離之痛。私謚文靖。著有《黃公說字》、《白茅堂集》四十六卷、《童子集》三卷、《願學集》八卷、《書目》十卷、《顧氏列傳》五卷、《阮嗣宗詠懷詩注》二卷、〈白茅堂詞〉一卷、《李長吉詩注》四卷、《讀史集論》九卷、《贉池錄》一百十八卷、《南渡來耕集》七十三卷、《二集》十四卷等。
《白茅堂詩選》九卷(清宋氏漫堂抄本,北圖)、《白茅堂集》四十六卷(康熙二十四年刻本,湘圖;光緒二十八年補康熙刻本,南圖)、《白茅堂集》(同治湖北刻本,川圖)、《白茅堂詩文全集》四十六卷《詩餘》三卷《別集》十九卷(光緒十三年刻本,遼圖)、《白茅堂詩文全集》(光緒三十年補刻本,天津師大)。

顧鼎銓

顧鼎銓,字逢伯,榜姓張,浙江仁和人。順治甲午順天舉人,除山西蒲城縣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兵燹之後,百計招徠,民皆復業。歲旱,鑿石爲渠,以資灌溉。又廉得巨猾爲閭里之害者,置之法,民受其惠。子祖榮,官內閣學士。

顧彩(補)

顧彩(1650-1718),字天石,一字湘槎,號補齋,又號夢鶴居士,江蘇無錫人。七歲能詩,十二歲時已裒然成集。總角負異才,名噪都下。袁枚賞其“虎目如燈夜過山”句,傳誦一時。康熙十七年開博學鴻儒科,三親王共欲舉薦,彩薦潘耒自代。與孔尚任友善,工曲,《小忽雷傳奇》皆彩爲之填詞。官至內閣中書。有《往深齋詩集》八卷、《辟畺園文稿》、《鶴邊詞》,又名《往深齋詞》。康熙四十八年編就《草堂嗣響》,又有《楚辭譜》、《南桃花扇》、《后琵琶記》等傳奇,《第十一段逶~話》彈詞等。
《往深齋詩集》八卷(康熙四十六年孔毓圻辟疆園刻本,北圖)、《容美紀游》一卷(清鈔本,南圖;吳柏森校注,湖北地方古籍叢書本,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顧炎武

顧炎武(1613-1682),本名繼坤,更名絳,字忠清。清兵南下,南明弘光建元後改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以示抗清之志,復以避仇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稱亭林先生。江南昆山人。明贊善紹芳孫。清兵渡江,崑山城破,母王氏殉節,遺命炎武「無仕異代」。後炎武受到一家僕與仇家的迫害,輾轉流徙,順治十一年,將家僕溺殺,以殺人罪下獄,賴友人救助減刑免死。其後仍受到仇家追殺,於順治十二年赴北游歷,來往於山東、河北、山西、陝西一帶,先後六謁明陵。康熙十七年,受薦博學鴻儒科,以死力辭。晚歲居陝西省華陰縣,全祖望為撰《神道表》稱:“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可見其認真嚴謹。著有《左傳杜解補正》三卷、《九經誤字》一卷、《音論》三卷、《詩本音》十卷、《易音》三卷、《唐韻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韻補正》一卷、《顧氏譜系考》一卷、《歷代帝王宅京記》二十卷、《營平二州地名記》一卷、《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昌平山水記》二卷、《山東考古錄》一卷、《京東考古錄》一卷、《譎觚》一卷、《求古錄》一卷、《金石文字記》六卷、《石經考》一卷、《日知錄》三十二卷、《菰中隨筆》三卷、《救文論格》一卷、《襍錄》一卷、《二十一史年表》八十卷、《肇域記》一百卷、《文集》六卷、《詩集》五卷等。
《亭林詩稿》六卷(光緒幽光閣據戴子高家藏潘耒手抄本排印本,上圖)、《蔣山佣詩集》六卷(清抄本,天一閣)、《亭林詩集》五卷(康熙刻本,南圖)、《亭林先生集外詩》四卷(孫詒讓輯,稿本、民國刻本,杭大)、《亭林先生餘集》一卷(乾隆三十八年長州彭紹升刻本,上圖)、《亭林先生詩箋注》十七卷《校補》一卷《集外逸詩》一卷(徐嘉輯注、李詳等校補,光緒二十三年徐氏味靜齋刻本,南大)、《顧亭林詩集匯注》六卷(王蘧常輯注、吳丕績標校,一九八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本)、《亭林文集》六卷《詩集》五卷(清吳江潘氏遂初堂刻亭林遺書本,晉圖;四部備要本;國學基本叢書本)、《顧亭林詩集》五卷《校補》一卷《文集》六卷《餘集》一卷(四部叢刊本)、《亭林詩集》五卷《文集》六卷《餘集雜錄》一卷《同志贈言》一卷(清初刻本,復旦)、《顧亭林詩文集》(一九五九年中華書局排印本)。

H
黃始

黃始,字靜御,號東吳廡客,江南吳縣人,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黃與堅

黃與堅(1620-1701),字庭表,號忍庵,江南太倉人。順治十六年進士,候選知縣。由江甯巡撫慕天顔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編修,纂《明史》。未幾,復命分修《一統志》。生平崇尚經術,輯解甚多,詞賦蓋其餘事。在史局慨然有志於班、馬、荀、袁,撰志、傳最有體要。其操行修潔,在京師杜門謝客,寂寂也。官至詹事府贊善。贊善以葬親乞歸,三十八年聖祖南巡,進所著《易學闡一錄》,賜“如松堂”額。著有《大易正解》、《易學闡一錄》、《諸經論說》、《月令輯要》、《忍庵集》一卷(順治刻太倉十子詩選本)、《忍庵集文稿》二十卷(清刻本,日本內閣)、《忍庵集》二十六卷(康熙十六年刻本,蘇大)、《願學齋文集》四十卷(清抄本,北圖)、《太倉州志》等。

黃虞稷

黃虞稷(1629-1691),字俞邰,號楮園,福建晉江人。其父黃居中,字明立,號海鶴,明季為南京國子監丞。虞稷七歲能詩,號神童。十六歲入縣學。年未二十,文章雅健,學問淵博。羅繼峰薦舉博學鴻儒,丁母憂未與試。困諸生三十餘年。因左都御史徐元文薦,與修《明史》和《一統志》,召入翰林院。著有《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楮園集》十卷、《明史藝文志稿》等。
《四庫全書總目·千頃堂書目提要》曰:“焦竑《國史·經籍志》既誕妄不足爲憑,傅維鱗《明書·經籍志》、尤侗《明史·藝文志稿》尤冗雜無緒,考明一代著作者,終以是書爲可據。所以欽定《明史·藝文志》頗採錄之。略其舛駁而取其賅贍可也。”
《千頃堂書目》附索引(瞿鳳起、潘景鄭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一年版)。

黃宗羲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梨洲,又號南雷,浙江餘姚人。父尊素,明御史,以東林黨人劾魏忠賢,與楊漣、左光斗等同死詔獄。宗羲年十九,袖疏入京,訟冤歸,忠臣孤子之聲聞都下。受業劉宗周,聞找馍鳘氈畬W,寧波績學之士數十人連袂稱弟子。重氣節,輕生死,為東林弟子領袖,參與作《南都防亂揭》,幾被殺。清兵南下,黃宗羲組義師抗擊失利,入四明山結寨自固,又依魯王入海圖只謴汀J聰『鬂撔闹觥G逋⑼逼利誘,屢經徵召,終不為所動,拒不赴應。詔徵博學鴻儒,葉公方藹先以詩慫惥。公卒以老病辭。魏象樞曰:“吾生平願見而不得見者三人,夏峰、梨洲、二曲也。”乃詔取所著書宣付史館。先生既不就舉,命子百家至京與修《明史》。二十九年,上以海內遺獻問,尚書徐乾學舉宗羲,但言其衰老,乃止。宗羲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氏之教,無不精研。學者稱爲梨洲先生。年八十有六卒。著有《易學象數論》六卷、《深衣考》一卷、《孟子師說》二卷、《明儒學案》六十二卷、《今水經》一卷、《四明山志》九卷、《歷代甲子考》一卷、《二程學案》二卷、《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約》四卷、《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明文案》二百卷、《待訪錄》一卷、《曆法》十卷、《匡盧遊錄》二卷等。
《南雷詩歷》四卷(康熙刻增修本,南圖)、《黃梨洲詩集》(一九五九年中華書局排印本)、《南雷文案》十卷《外卷》一卷(康熙十九年刻本,南開)、《南雷雜著》不分卷(稿本,上圖)、《南雷雜著真跡附釋文》(吳光整理釋文,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九〇年版)、《黃梨洲文集》(陳乃乾編,一九五九年中華書局排印本)、《南雷文定前集》十一卷《后集》四卷《三集》三卷《附錄》一卷《詩歷》三卷(康熙二十七年刻本,南開;四部備要本)、《黃宗羲全集》(沈善洪主編,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至一九九四年排印本)。

黃瑚

黃瑚(1635-1672),字夏孫,號大夏,江南無錫人。《無錫縣誌》載葉方藹以鴻博薦,遘疾,不行而卒。此誤也。夏孫與華天沐學泉爲中表,天沐云夏孫沒數年,天子下詔,求博學宏儒,而黃子死矣。顧棟高爲夏孫傳亦云:“先生爲葉公方藹所知,沒後七年爲康熙己未,內外臣僚舉博學鴻儒,葉公主其事,而先生早前沒。”其言皆確鑿可據。獨怪乾隆庚午修縣誌,棟高亦與纂修,自相矛盾,何耶?夏孫早入雲門社,以古文名,秦瀛嘗序其集。著有《黄夏孙遗集》等。
《黄大夏文》一卷(清抄本,南图,按:此本有刘师培跋)、《黄夏孙遗集》二卷(清刻本,北图)。

惠周惕

惠周惕(?-1696),原名恕,字元龍,號硯溪,別號紅豆主人、紅豆先生,江南長洲人。父有聲,字律和,明末歲貢生,與同里徐枋友善,以九經教授鄉里。周惕少傳家學,又從枋及汪琬遊,究心經學,工詩古文詞。既壯,阨於貧,遍歷四方,與當代名人交。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丁憂未與試。康熙三十年成進士,選庶吉士,以不習滿文散館外放,改密雲知縣,有善政,卒於官。吳中惠氏,三世以經學著稱,惠周惕為創始者。其子士奇、孫棟承其家學,世稱“吳門三惠”,亦曰“蘇州學派”。惠周惕善說詩,所作詩格兼唐宋,皆自出新意,豐神轉佳。著有《易傳》、《春秋三禮問》、《詩說》三卷、《硯溪詩文集》若干卷等。
《研溪先生詩集》七卷(康熙惠氏紅豆齋寫刻本,上海黃裳)、《硯溪先生遺稿》二卷(清惠氏紅豆齋鈔本,北圖;民國二十七年排印庚辰叢編本)、《硯溪先生全集》十一卷(清惠氏紅豆齋刻本,南圖)、《北徵集》(清寫刻本,上圖)。

侯七乘

侯七乘,字仲輅,山西汾西人。順治十五年進士,除福建武平縣知縣,調閩縣知縣,仲輅知閩及武平二縣,廉靜慈祥,能寬徭恤民,又善講學課士,頗有政績。以憂去,後擢廣信郡丞,遷江西廣信府同知。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著有《孝思堂全集》等。
《孝思堂文集》一卷《詩集》一卷《聯集》一卷(康熙九年刻本,中科院、華東師大,中科院藏本有鄧之瞻希ⅰ缎⑺继萌肥恚滴鹾钍峡瘫荆还饩w二十八年汾西縣令六安程長椿補刻本,北圖)。

胡周鼒

胡周鼒,字其章,江南太倉人。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榜姓周,官刑科給事中。其章負氣節,爲復社十哲之一。授給事甫三月,疏請封懿安張后,帝怒,下逡陋z,革職擬城旦,至福王時御史沈震荃疏薦不報,銓部嘗擬復原官,塚宰徐石麒寢之。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力辭不赴。著有《葵逄眉贰

J
嵇宗孟

嵇宗孟,字淑子,號子震,江南山陽人。崇禎九年舉人,授浙江餘姚縣知縣,官至杭州府知府。宗孟天資穎異,善屬文,詞采壯麗。由乙榜歷守杭州,遽乞歸。薦舉博學鴻儒,堅以疾辭。嵇美髯,眉間一寸。治杭州時,事無臣細,皆委曲周詳,夜以繼日,不以爲勞。郡有好古樂道之士,必折柬招之,不至,雖蓬蓽,親造訪焉。著有《立命堂集》二十卷、《立命堂二集》十三卷、《蠡史》一卷、《星路陽秋》一卷、《識小箋》一卷、《詩拇》一卷、《甌樂行舊錄》一卷、《詩餘》一卷。
《立命堂二集》六卷(康熙刻本,上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四五冊,齊魯書社,一九九七年版)、《楚江蠡史》不分卷(康熙十年嵇氏立命堂刻本,北圖)

嵇永福

嵇永福,字爾遐,號漪園,江南無錫人。順治乙未進士,授浙江嚴州府推官,左遷山東歷城縣縣丞。康熙十七年膺薦博學鴻儒,過山左,聞母病,欲告歸,不獲。有《述懷詩》六首。赴京與試,報罷。著有《漪園遺稿》。

紀炅

紀炅,字仲霄,號胐庵,直隸文安(今属河北)人。諸生,一作獻縣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以天性疏放,恐妨遊覽,稱疾不與試。性好游覽,足跡幾遍天下。好詩,所傳題詠最富。論者謂其詩如蒼松古柏,挺拔千仞。著有《桂山堂詩鈔》八卷。纪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八·如是我聞二》曰:
“族祖徵君公諱炅,康熙己未舉博學鴻詞,以天性疏放,恐妨遊覽,稱疾不預試。嘗至登州觀海市,過一村塾小憩。見案上一舊端硯,背刻狂草十六字,曰:萬木蕭森,路古山深;我坐其間,寫《上堵吟》。側書‘惜哉此叟’四字,蓋其號也。問所自來。塾師云:‘村南林中有厲鬼,夜行者遇之輒病。一日,兴牌涑觯直虛糁分烈荒苟鴾纭R蚬舶l掘,於墓中得此硯。吾以粟一斗易之也。’案《上堵吟》乃孟達作。是必勝國舊臣,降而復叛,敗竄入山以死者。生既進退無據,歿又不自潛藏,取暴骨之禍。真頑梗不靈之鬼哉!”
《桂山堂詩鈔》八卷(康熙元年刻本,中科院文研所;康熙六十年序刻五家詩鈔本,叢書綜錄;康熙敬事堂刻畿輔七名家詩鈔本,叢書綜錄補編)。

江闓

江闓,榜姓越,字辰六,安徽歙縣(一曰江蘇江都)人,貴州貴陽籍。康熙二年順天舉人,十八年荐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官至山西解州知州。王士禛弟子,吳綺婿。工詩詞古文辭,詩有奇氣。繪有《借書圖》,一時名公題詠殆遍。江闓淹貫古今,每與論史事,俯仰數千年,如指諸掌。早歲絕江淮,泛洞庭,南窮夜郎、盤瓠,發爲歌詩,浩浩有奇氣。《覽古詩》一卷,則康熙十六年適河東行役道路之所作。薦舉後,選益陽令,歷知解州,爲政簡靜不擾。先是,民多宿逋,一歲並徵,江闓詳請分年帶徵,民德之。著有《江辰六文集》、《春蕪詞》、《河汾集》等。
《江辰六文集》十四卷(康熙十一年刻本,上圖)、《江辰六文集》十六卷(康熙政在堂刻本,北圖)、《江辰六文集》十八卷首一卷(康熙政在堂刻本,南圖)、《江辰六文集》二十四卷首一卷(康熙政在堂刻本,南圖)、《江辰六文集》九卷(民國三十年排印黔南叢書本第六集,叢書綜錄)。

姜宸英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號湛園,浙江慈溪人。明末諸生,太常卿應麟曾孫,西溟生當熙代,潤色鴻業,留心文學,名達宸聰。康熙稱曰:“姜西溟古文,當今作者。”會徵博學鴻儒,東南人物,首及先生。崑山葉方藹與長洲韓菼約連名上,而葉適以宣召人禁中,浹月既出,則已無及已。韓慕廬《湛園未定稿序》曰:“余亟欲以先生薦,院長葉文敏約同署名,會文敏宣入禁中,遲之兩月。及余獨呈吏部,已不及期矣。西溟嘗有句云:‘北闕已成輸粟尉,西山猶貢采薇人。’蓋不能無感慨云。” 葉又薦之入《明史》館,食七品俸,仍許與試。西溟以古文名當世,其文滂沛英發,於蘇文爲多。未第時,以薦舉入《明史》館,分纂《刑法志》,極言明三百年詔獄、廷杖、立枷、東西廠衛、緹騎之害,其文痛切淋漓,不減司馬子長。康熙三十六年賜進士第三人,官翰林院編修。著有《江防總論》二十卷、《明史·刑法志》三卷、《列傳》四卷、《土司傳》二卷、《湛園未定稿》十卷、《湛園集》八卷、《真意堂文稿》一卷、《葦間集詩》十卷、《湛園劄記》二卷、《湛園題跋》四卷等。
《葦間詩稿》不分卷(稿本,上圖,有鄧實跋)、《葦間詩稿》五卷(康熙五十二年唐執玉刻本,南圖)、《湛園詩稿》三卷(嘉慶二十三年歲寒堂刻本,南圖)、《姜西溟先生文稿》不分卷(稿本,北圖)、《湛園未定稿》一卷(康熙刻本,蘇大)、《西溟文鈔》四卷(鈔本,北師大;康熙二老閣刻本,上圖)、《湛園集》八卷(四庫全書本)、《湛園未定稿》十九卷《西溟文鈔》四卷《真意堂佚稿》一卷《湛園藏稿》四卷《題跋》一卷《詩稿》三卷《詩詞拾遺》一卷《葦間詩集》五卷(光緒十五年毋自欺齋馮氏刻姜先生全集本,中科院)。

金居敬

金居敬,字榖似,一名式祖,江南長洲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康熙二十四年進士,授山西靈邱縣知縣,卒于官。詩歌頗有唐調,汪鈍翁北遊時,金來話別,值賓客盈坐,金都不敘語,竟出其所作送別長歌朗吟一遍,捧腹謂汪曰:“此詩何如高達夫?”舉坐默然,汪頷之而已。榖似出王阮亭之門,少負才名,邃於經史暨韓、柳、蘇、歐諸大家,制義取法歸震川,屢躓場屋,登第年已暮矣。嘗與孫致彌同修《幸魯盛典》。
《金榖似稿》一卷(清鈔名家制義本,北圖)、《金榖似辨真新稿》四卷(康熙刻本,日本尊經)。

K
柯崇樸

柯崇樸,字敬一,號寓匏,浙江嘉善人。通政使參議聳子,康熙十一年副貢生,官內閣中書舍人。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丁憂未與試。崇樸所居小幔亭,藏書甚富,嘗與簹谷、竹垞兩翁同輯《詞綜》,以未見周草窗《絕妙好詞》爲恨,屬從子煜于錢遵王處借鈔之,即爲刊行,可爲好古者矣。著有《振雅堂集》。
《振雅堂文稿》一卷《詩稿》六卷《詞》二卷(康熙二十五年刻本,北圖)。

柯維楨

柯維楨,字翰周,一字緘三,自號小丹邱,浙江嘉善人。崇樸弟,康熙十四年舉人。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丁憂未與試。舍人方正自持,翰周雍容爾雅。著有《小丹邱客譚》。
《小丹邱詩存》十八卷附《新樂府》一卷(民國二十年石印本,南圖)。

L
郎戴瓚

郎戴瓚,浙江錢塘人。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李因笃

李因笃(1631-1692),字天生,更字孔德,又字子德,号中南山人,陕西富平籍,山西洪洞人。布衣,康熙十七年,由内阁学士项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张云翼荐举博學鴻儒,试列一等第七名,授检讨,甫三日,以母老乞归,讲学朝阳书院。天生博聞強記,性朴直,尚氣節,名重于時,人尊為“關西夫子”,與盩厔李颙、郿縣李柏稱“關中三李”。讀書以經世致用為旨,論學必本于經,說經必貫于史。與顧炎武相友善。著有《唐韵正》四卷、《受祺堂诗集》三十四卷、《汉诗音注》五卷、《汉诗评》五卷、《古今韵考》四卷、《受祺堂文集》四卷、《受祺堂续集》四卷、《仪小经》一卷。
《受祺堂詩集》三十五卷(康熙三十五年田少華刻本,南圖)、《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不分卷《跋》一卷(在山草堂收藏鴛鴦七志齋刊行排印本,中科院;民國二十年中華書局排印本,無錫)、《受祺堂文集》四卷《續刻》四卷(道光七年至十年關中書院楊浚校都林拜石軒馮氏刻本,南開)。
亚权案:《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著录《受祺堂诗集》三十四卷。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九曰:“《受祺堂诗集》卷四既阙,二百年后,张鹏一得佚诗一卷,凡八首,由鸳鸯七志斋刻版,名曰《补佚》。于右任叙曰:‘第四卷之诗,即此手写诸篇。以时方鼎革,语多忌讳,故未敢刊行问世。’”其中有《同顾徵士恭谒天寿山十三陵长歌》并注,作于康熙七年。《天高五首》,伤明思宗之死。潘耒云:‘陵诗藏之箧中,绝不示人’,即此本也。”

李澄中

李澄中(1630-1700),字渭清,號(上雨下因)田,一號漁村,又號艮齋,四川成都籍,山東諸城人。康熙十一年拔貢生,由監察御史鞠珣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典試滇南,秉公持正,所得皆一時名彥。及致仕歸里,清白自實,足迹不入公門。遇有事關國計民生,即侃侃而談,一以興利除害爲念。官至翰林院侍讀。著有《白雲村文集》四卷《臥象山房詩正集》七卷(康熙四十四年龐塏等刻本,南圖)、《艮齋文選》(清刻本,天津師大)、《臥象山房詩集》二十四卷《文集》二卷《艮齋筆記》八卷《雜傳》一卷(稿本,魯圖)、《滇行日記》二卷、《滇南集附滇南日記》等。

李来泰

李來泰(?-1681),字仲章,號石薹,江西臨川人。順治九年進士。兵部觀政,授工部主事,出督江南學政,補江南蘇常道參議,裁缺候補。康熙十七年,由監察御史鞠珣薦舉博學鴻儒,召試列二等第一名,授翰林院侍講,二十年出典湖廣鄉試,歸,卒於京師。其詩平正通達,古文奧博,不肯一語猶人。居官有聲,錢謙益為作《去思記》。王士禛《居易錄》亟稱其《璿璣玉衡賦》,謂當名列第一,彭孫遹、陳維崧皆不及也。著有《石薹集》十五卷、《蓮龕集》四十卷及《明史》館諸傳稿。《蓮龕集》四十卷毀于兵火,雍正中從曾孫天申輯為十六卷,含賦一卷,詩三卷,文十二卷。又有《李石薹稿》一卷,清鈔本,現藏北圖。

李铠

李鎧(?-1706後),字公凱,號惺庵,又號艮齋,江南山陽(今江蘇淮安)人。順治十八年進士,授奉天蓋平縣知縣,調鐵嶺,丁憂歸。康熙十七年,由內閣中書王榖振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二等,授翰林院編修,與修《明史》,歷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李鎧少孤力學,篤於孝友。舉進士後,益博綜群籍,歷知綏陽、蓋平二縣,皆著循績。經筵講書,理明辭暢,當時謂不減范祖禹。一生清節,不名一錢,門無雜賓。生平於書無不窺,至老益勤。著有《艮齋詩文集》、《恪素堂集》、《惺庵集》、《史斷》、《讀史雜述》十卷等。

李颙

李颙(1627-1705),清代因避諱改書作容,字中孚,號二曲,別署二曲土室病夫,陝西盩厔(今周至)人,父名可從,為人慷慨,有志略,喜論兵,人稱李壯士。從汪喬年軍,征李自成,戰死于襄陽。時颙三歲,母守寡,撫之成立。因家貧,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詞,以年老不能赴京而罷。康熙四無力支付束修之費,乃輟學,發憤自學。自六經諸史,百家諸子,到佛經道藏、天文地理,無不通覽。數十年苦學,終成一代名儒。與李柏、李因篤友善,時稱三李。戊午,部臣以博學鴻儒薦,時詞科薦章遍海內,而先生獨以昌明絕學之目,中朝必欲致之。固稱病篤,舁其床至行省,水漿不入口者六日。拔刀自刺,乃得予假治疾。康熙四十二年,聖祖仁皇帝西巡,召容入見。時容已衰老,遣子慎言詣行在陳情,以所著《二曲集》、《反身錄》奏進。特賜御書“關中大儒”、“操志高潔”以獎之。顧亭林云:“堅苦力學,無師而成,吾不如李中孚。”著有《四書反身錄》六卷、《續補》一卷、《二曲集》二十二卷、《十三經糾繆》十卷、《廿一史糾繆》三十卷等。
《二曲集》二十六卷(康熙三十三年刻本,南圖)、《二曲全集》二十六卷(嘉慶十五年蘭山書院刻本,南圖)、《李二曲先生全集》二十六卷(光緒九年盩厔縣署刻本,湘圖)、《李二曲先生全集節鈔》(清鈔巾箱本,川圖)、《二曲集錄要》四卷首一卷(光緒二十六年聚珍版排印本,南京師大)、《李氏三稿》(石印本,洛陽)、《二曲集》(理學叢書本,陳俊民點校,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版)。

李念慈

李念茲,字屺瞻,號劬庵,一名念茲,以生十四日而母亡,其名字號皆志哀。陝西涇陽人。順治十五年進士,授河間府推官,改補廉州府推官,裁缺,改授山東新城縣知縣,緣事罷歸。後從軍荊襄,以唣A功再授天門縣知縣,調景陵縣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試不入格,報罷。性好風雅,與李颙、李因篤有“關中三李”之目。嗜游覽,自秦至晉,南游江淮,所遇山川風物,寄興抒懷,情隨境移,皆發之于詩。秦人詩自李空同、文太青皆有《車鄰》、《驛鐵》之遺聲,屺瞻行安節和,一唱三歎,有蒹葭白露,美人一方旨意,非秦聲也。錢謙益、王士禛、施閏章等均極賞其詩。著有《過嶺吟》、《谷口山房詩集》等。
《居東吟》一卷(康熙刻本,北圖)、《李劬庵詩》一卷(康熙福清魏氏枕江堂刻皇清百名家詩本,南圖)、《谷口山房詩集》三十二卷《文集》六卷(康熙二十八年楊素蘊刻本,北圖)。

李開泰

李開泰,順天大興人。康熙五年解元。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李芳廣

李芳廣,字蓼墅,河南柘城人。康熙三年進士,除山東壽光縣知縣,遷內閣中書舍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李瑞徵

李瑞徵,字中峰,直隸容城人。康熙十五年進士。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瑞徵學問該博,嘗與修《畿輔通志》,惜未見其遺著。

李大春

李大春,一名人椿,又名大椿,陝西西安人。舉人,候選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李良年

李良年(1635-1694),字武曾,一字符曾,號秋澹趺靶沼荩卒辏址ㄟh,浙江秀水(今嘉興)人,諸生。康熙市八年薦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初冒姓虞氏,名兆潢,故當時薦牘無良年名。朱彜尊所作《墓誌》僅載其原名,而未載其冒姓,亦偶疏也。與兄繩遠、弟符,言詩者稱三李。與朱彝尊、王翃、周筼、繆泳、沈進集里中為詩課,時相唱和。良年與朱彝尊齊名,稱“朱李”。良年九齡能作文,十齡解賦詩,持格律甚嚴。詞宗姜夔、吳文英諸家,故所作特穎異。古文長于議論,間作駢體,為汪琬所推許。築秋迳椒浚P其中,弟子著錄者日小@ド叫焐袝瑢W開書局於洞庭山,招往,助修《一統志》。自是歸,不復出,卒年六十。著有《秋迳椒考范十二卷、《外集》三卷、《秋迳椒吭~》二卷、《詞家辯証》一卷、《詞壇紀事》三卷等。
《秋迳椒考肥恚滴跞迥昀畛辟煽瘫荆V荨不諑煷螅ⅰ肚镥山房集》二十二卷《外集》三卷(康熙三十五年李潮偕刻乾隆二十四年金壽彭、金德輿續刻本,南圖)、《秋逦拟n》一卷(乾隆六十年刻國朝二十四家文鈔本,叢書綜錄)、《秋迳椒客饧罚ɡ畹┤A編,原刻本,南圖)。

李清

李清(1602-1683),字心水,號暎碧,又號棗園、碧水翁、天一居士,江南興化人。明大學士春芳元孫,禮部尚書思諏O,崇禎四年進士,授浙江寧波府推官,降浙江布政使照磨,擢刑科給事中,被劾歸。南明弘光朝,任吏科給事中,見時政日敗,屢上疏言時事,遷大理寺左寺丞。遣祀南鎮,行甫及杭州而清兵已下南京。遂間道歸故鄉,杜門著述,不與人事。康熙中,屢薦不起,湯文正贈詩云:“虎觀待鴻儒,丹詔下江城。老年難走趨,豈敢抗弓旌。”沈德潛謂即杜陵“聖朝無棄物,老病已成翁”意。惟暎碧但薦舉修史,似非以詞科薦。太倉顧張思入之《己未詞科題名》,云映碧爲都御史徐元文薦舉,姑從之,附記於此。著有《史論刪注》、《南北史南唐書合注》、《南渡錄》、《諸忠紀略》、《三垣筆記》、《讀史隨筆》(一名《公餘錄》)、《明史雜著》、《澹寧齋集》等。
《公餘錄》(一名《李映碧公餘錄》)二卷(明崇禎刻本,北圖;鈔本,北大)。

陆葇

陆葇(1630-1699),原名世枋,字次友,号义山,一号宜山,又号雅坪,浙江平湖人。康熙六年进士,除内阁典籍。康熙十七年,由兵部侍郎孙光祀荐举博學鴻儒,试列一等,授翰林院编修,分纂《明史》,历官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福建乡试正考官、顺天武乡试副考官、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衔总裁诸书局。工诗词,与朱彝尊为中表,时相唱和。著有《雅坪诗文稿》十卷首一卷、《雅坪诗稿》四十卷、《雅坪词谱》三卷、《选历朝赋格》十五卷、《东湖唱和集》一卷。
《雅坪山房集》(康熙刻百名家詩鈔本,北圖)、《雅坪詩稿》四十卷(康熙四十七年子陸凌勛刻本,上圖)、《雅坪文稿》十卷首一卷(康熙陸凌勛刻本,上圖)。

陸隴其

陸隴其(1630-1692),初名龍其,字稼書,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進士,授江南嘉定縣知縣。康熙十七年,先生年四十九,詔舉博學鴻儒,同郡主政吳源起准庵以先生應,薦語內有“理學深醇,久入程朱之室;文章鴻博,復登韓柳之堂”等語。先生曰:“此雖非余所敢當,然豈可不自勉!但見邱近夫、潘次耕諸君子同在舉中,此則可喜也。”(《年譜輯略》)丁憂未與試。服闋,補直隸靈壽縣知縣,行取擢監察御史。雍正二年,從祀孔廟。乾隆二年,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諡清獻。隴其為學專宗朱子,亦居敬窮理為本,排擊王守仁之學。間作韻語,皆粹然有德之言。著有《古文尚書考》一卷、《讀禮志疑》二卷、《四書講義困勉錄》三十七卷、《松陽講義》十二卷、《松陽鈔存》二卷、《續困勉錄》六卷、《戰國策去毒》二卷、《讀朱隨筆》十卷、《禮經會元注》八卷、《靈壽縣誌》十六卷、《一隅集》八卷、《三魚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錄》一卷、《三魚堂隨筆》四卷、《問學錄》若干卷等。
《陸隴其議據稿》一卷(稿本,上圖)、《三魚堂文集》十二卷(康熙刻本,南圖)、《三魚文鈔》(乾隆六十年刻國朝二十四家文鈔本,南圖)、《三魚堂文錄》一卷(道光十九年瑞州府鳳儀書院刻國朝文錄本,叢書綜錄)、《陸稼書先生文集》二卷(同治五年刻正誼堂全書本,鎮江;叢書集成初編本)、《三魚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錄》一卷(康熙四十年琴川書屋刻本,南圖;宣統三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南大;四庫全書本)。

陸舜

陸舜(?-1692),字元升,號吳州,江蘇泰州人。明諸生,崇禎十四年,與張幼學、張一僑等結曲江社。康熙三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遷郎中,歷官浙江提學。元升初任刑曹,多所平反,為前后兩任尚書所推重。十二年,官浙江提學道,每試士,命題必自製藝爲諸生程式。其文精湛雅馴,出入經史,競傳誦之。以疾乞休。十七年,荐舉博學鴻儒,托病不赴。家居二十年,詩文益富。著有《雙虹堂詩文集》、《吳州文集》、《石門諸山記》、傳奇《一帆記》、《雙鳶記》等。
《陸吳州集》不分卷(清抄本,南大;清陸氏雙虹堂刻本,南圖)。

陸次雲

陸次雲(約1636-?),字雲士,號北墅,浙江錢塘人。拔貢生,授河南郟縣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作吏郟縣,又以憂去官。薄遊沅湘洞庭間,盛作爲歌詩古文辭,以紀其歷覽見聞之迹。次雲詩極排奡,獨出新意,寧使人疑怪,終不爲禿屑俗下之調。而其爲文,騷則歌辨之遺,記序則曾王之緒。至其采風土之異,可以備輶軒;述山川之形,可以登皇覽。非僅文士筆墨,只以爲性靈陶寫之物已也。著有《尚論持平》二卷、《析疑待正》二卷、《事文標異》一卷、《八紘譯史》四卷、《紀餘》四卷、《八紘荒史》一卷、《峝溪纖志》三卷、《志餘》一卷、《澄江集》十卷、《皇清詩選》六十卷、《玉山詞》六卷、《北墅緒言》五卷、《湖壖記》一卷等。選清初詩,曰《詩平》。沈德潛曰:“詩本性情出之,故語多沉著,而所選詩轉在宋元,以之怡情,不以之為宗法。”(《清詩別裁集》)。
《澄江集》七卷(康熙十一年刻本,上圖)、《澄江集》一卷(康熙刻百名家詩鈔本,北圖)、《澄江集》二冊(康熙二十五年刻本,中科院文研所)、《北墅緒言》二卷(康熙二十三年宛羽齋刻本,清華)、《北墅緒言》五卷(康熙二十三年宛羽齋刻增修本,上圖;康熙二十三年刻陸士雲雜著本,杭大)、《北墅緒言》五卷《澄江集》七卷(抄本,日本靜嘉)。

陸元輔

陸元輔(1617-1691),一作陸元圃,字翼王,號菊隱,江南嘉定人,明諸生。少師黃淳耀,以敦篤之姿,精微之學稱之。元輔早年以存罩骶醋詣睿晾喜痪搿F鋵W博極群書,而要歸於六經。士大夫相語,往往稱陸先生,不舉其字也。康熙十七年,有以博學鴻儒薦者,元輔雅不欲違素志,以不入格,罷歸。先生入試之日,夢黃陶庵先生手書“碧血”二字以示,遂不終卷。徐東海尚書贈句云:“早年講舍依黃憲,壯歲生徒似李膺。”蓋傷之也。先生篤信好學,矻矻著書,東南耆舊並推碩果。周肇贈陸翼王詩:“君是左徒門下士,朅來相對哭途窮。遺孤袁粲纍愁日,亡命王成賃保中。書館三餘淹夜雨,客顔一瘦怯秋風。結交世上黃金滿,四海何曾識此公。”翼王爲黃陶庵高弟,當有保全遺孤事。著有《十三經註疏類鈔》、《續經籍考》、《禮記集說》、《補正衛道編》、《菊隱集》等。
《菊隱詩選》三卷附《蔚亭詩選》一卷(乾隆刻本,復旦,所附為陸宗濰撰)、《菊隱詩鈔》二卷《文集》四卷(道光鈔本,清人詩集敘錄)、《陸菊隱先生文集》十六卷《詩集》四卷(清鈔本,上圖)、《陸菊隱先生文集》十五卷《詩鈔》一卷(民國十九年據黃氏鈔本傳鈔本,北圖)。

黎骞

黎騫,字子鴻,號瀟僧,後字瀟雲,江西清江人。順治十一年拔貢生,由監察御史鞠珣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與修《明史》,能詩。《江西詩徵》、《晚晴簃詩匯》等皆選其詩。騫父名祖壽,前癸丑進士,南吏部郎中,入祀鄉賢。督學元寬爲騫從祖,亦臨江世族也。著有《玉堂集》若干卷。

龙燮

龙燮(1640-1697),字理侯,一字二為,号石楼,又号改庵、雷岸居士,江南望江人(今屬安徽)。廪监生,候补州同,由内阁中书王榖振荐举,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與修《明史》。擢中允,改刑部主事,左遷大理寺評事。官至工部屯田員外郎,卒于京師。能詩,與王士禛、龐塏等相唱和。又曾于康熙三十八年,與金壇于漢翔、太蒼吳憬、山東孔尚任等在京師仿明七子故事,以郎官結社。著有《和蘇集初集二集》(抄本,中科院)、《和蘇集三集》(《芙蓉記傳奇》抄本附,中科院)、《琼花梦传奇》、《望江縣志》十二卷。

勵杜訥

勵杜訥,字近公,直隸靜海人。以御賜試鍾王書法直南書房,賜同博學鴻儒考試。庚申授編修,累官禮部左侍郎,贈尚書,加太子太傅,諡文恪。

林堯英

林堯英,字蜚伯,號澹亭,福建莆田人。明禮部尚書堯俞弟。順治十六年進士,授江西饒陽縣知縣,擢戶部江西司主事。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後賜宴瀛台,晉戶部員外郎,轉刑部郎中,出視河南學政,以古學造士,人文丕振。又曾于康熙二十年充山東鄉試副考官。澹亭性好學,喜吟詠,與兄弟堯俞、堯光、堯華俱工詩。赴京後,與“燕薹十子”之列,《燕薹十才子詩略》,澹亭居其一。著有《澹亭詩略》二卷、《澹亭偶存》一卷等。


林以畏

林以畏,浙江錢塘人。布衣。膺康熙博學鴻儒荐,丁憂未與試。

林鵬

林鵬,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劉瑞遠

劉瑞遠,順天三河人。順治二年舉人,授江南海州知州。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不遇。

羅坤

羅坤,字宏載,號蘿村,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國學生。康熙十八年詔試博學鴻儒,罷歸。益肆力詩古文辭,名流咸推重之。嘗題楚中見嶽樓,有“一城樹色圍煙火,百里江聲送夕陽”句,爲時傳誦。其文大率記所遊,雖小品,善摹畫,每讀一首,如展畫一幀。又精小學,能篆刻,偶作竹木奇石,法老蓮。著有《蘿村詩詞稿》、《蘿村詩集》、《蘿村詞集》等。

李鄴嗣(補)

李鄴嗣(1622-1680),原名文胤,以字行,又字淼亭,學者稱爲杲堂先生。浙江鄞縣人。明諸生。“康熙戊午,浙之大吏皆欲以先生應詞科之薦,以死力辭。”(全祖望《續甬上耆舊詩傳》,詳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杲堂詩文集·附錄一》頁七七四至七七六。《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卷十一·李杲堂先生軼事狀》頁九四四至九四六)平生以著述為能事,賞問作文法于黃宗羲。著有《杲堂詩鈔》七卷、《文鈔》六卷、《文續鈔》五卷等。
《杲堂文鈔》六卷《詩鈔》七卷(康熙刻本,南圖)、《杲堂文鈔》不分卷(清笈讀居鈔本,中科院)、《杲堂內集》六卷《外集》四卷《文鈔》四卷(李厚建校,清衣德樓鈔本,天一閣)、《杲堂文續鈔》六卷《別錄》一卷(馮貞群校補寫本,浙圖)、《杲堂詩文集》(張道勤點校,一九八八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排印兩浙作家文叢本)。

M
米汉雯

米漢雯(?-1692),字紫來,一作子來,號秀巖,又號秀峰、漫園,順天宛平(今北京豐薹)人。明太仆萬鍾孫,順治十八年進士,授江西贛州府推官,改補建昌知縣。丁憂,起復,補長葛知縣,行取考選主事。康熙十七年,由大學士李蔚、杜立德、馮溥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二等第五名,授翰林院編修。二十年,充雲南鄉試正考官。二十六年充江南鄉試正考官,恰遇蝗蟲蔽天,回翔試院。當年所取又多紈絝子弟,好事者竟作檄文歌曲傳唱遠近。事聞削籍,時有“蝗蟲食米”之誚。久之,召入供奉內廷,遷侍講,賜宅西華門,尋卒。漢雯性放浪不羈,好學工詩,兼善小令,書畫承其家法,當時呼爲“小米”。著有《漫園詩集》一卷、《始存集》一卷、《始存詞》一卷。

毛奇龄

毛奇齡(1623-1716),一名甡,字大可,又字于一,號秋睛,一曰初晴、河右、晚晴、春莊、春遲、僧開、僧彌諸號,又以郡稱西河,學者稱西河先生,浙江蕭山人。明末廩監生,由浙江巡撫陳秉直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纂修《明史》。乙丑會試,充分校官。尋以葬親告歸,遂不出,年九十四終。奇齡當明末葉,有盛名。及召試,年已遲暮。時同入館者五十人,皆文學老儒,而奇齡與宜陳維崧尤卓傑,海內稱爲“毛陳大學士”。李天馥以奇齡詩擬之少陵,文擬之韓吏部,學擬之孔穎達、陸德明輩。而奇齡所自負者,獨在經學,其解經多與宋儒枘鑿。平生持論,喜事功,厭空談,數稱東漢人行誼,謂足見人真性情。學士守成見者,往往聞而驚之。然奇齡於九經、四子、六藝,旁及禮學、經曲、律呂諸事,皆能極根柢,而貫其枝葉,非苟然者。天性樂易,篤友朋,好獎成後進。遇有一得,津津不去口。或疑其歷詆古人,負氣難下。及親見風采,輒爽然出意外。西河湛深經學,著述等身,在國朝可稱多文爲富者。唯攻擊宋人,不遺餘力,至鐫書若干卷,以示旗鼓。所以不得爲醇儒,藝林惜之。著有《毛西河全集》五一四卷(康熙二十五年書留草堂刻本,人大)、《西河文集》(萬有文庫本,民國二十六年版)、《西河文集》一七九卷(四庫全書本)、《西河文選》(汪霦等選,乾隆四十八年萬卷樓刻本,南圖)。

毛升芳

毛升芳,字允大,號乳雪,一號質庵,浙江遂安人(今淳安)。康熙十一年拔貢生,由戶部主事方元啓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與修《明史》,以“名義至重,鬼神難欺”八字自警。分纂二十餘傳,嚴謹不苟。授經顯親王,見敬禮焉。家多藏書,皆三經批點,標其要領,原委詳明,旁通曲暢,人問之立應,時稱博物君子。著有《毛乳雪詩》一卷(康熙刻皇清百名家詩本,南圖)、《古獲齋駢體》、《竹枝詞》等。

毛際可

毛際可(1633-1708),字會侯,號鶴舫,晚號松泉老人,浙江遂安人。順治十五年進士,除河南彰德府推官,歷知固城祥符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第。回任,不久以事罷官,返里讀書著述。際可生有夙慧,九歲即能屬文,後又肆力于古文,與毛先舒、毛奇齡有“三毛”之稱,其學不及奇齡之博,而亦不如奇齡之強悍堅僻,與先舒則鴈行矣。著有《春秋五傳考異》二十卷、《安序堂文鈔》二十卷、《會侯文鈔》二十卷、《浣雪詞》、《黔遊日記》等。
《松皋文集》十卷(康熙十五年刻本,南圖)、《松皋文集》十二卷(康熙十五年刻本,人大,有清綸常題識)、《松皋文集》十四卷(康熙十六年刻本,上圖;康熙刻本,上圖,有邵瑞彭跋、葉景葵題識)、《安序堂文鈔》二十卷)(林雲銘、嚴允肇同評,康熙二十八年刻本,南大)、《安序堂文鈔》三十卷(林雲銘、嚴允肇同評,康熙二十八年刻本,南圖)、《震綺閣文集》十卷(康熙十年序刻本,日本內閣)、《鶴舫古文殘稿》一卷(舊鈔本,上圖)。

馬駿

馬駿,字圖求,江南山陽人。康熙八年舉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N
倪燦

倪燦(生卒年不詳),字闇公,號雁園,江南上元人。康熙丁巳舉人,由吏部尚書郝惟訥、吏部侍郎張士甄薦舉,試列一等第二名,授檢討,請假歸里。著有《雁園詩》,《宋史藝文志補》一卷,《補遼金元三史藝文志》一卷,《十家宮詞》十種十二卷,《揚雄太玄經校正》一卷,《雁園詞》一卷。闇公所著《明史藝文志序》窮流溯源,不下數千百言,可與姜西溟《刑法序》並稱傑作。書法詩格,亦秀絕一時。

P
彭孙遹

彭孙遹(1631-1700)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明御史宗孟孙。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由礼部尚书吴正治荐举,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第一。官至吏部左侍郎。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工词章,与王士禛其名,时称“彭王”。其词颇多纤艳之作。也能诗,著有《松桂堂全集》三七卷、《南暀(日应为氵)集》三卷、《延露词》三卷、《金粟词话》一卷、《词统源流》一卷、《词藻》四卷。
《南暀(日应为氵)集》三卷(康熙三年序刻本,南大)、《松桂堂全集》三十七卷(乾隆八年刻本,川圖)、《松桂堂全集》三十七卷《延露詞》三卷《南暀(日应为氵)集》三卷(乾隆八年刻本,南圖;四庫全書本;宣統三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南大)、《松桂堂全集》三十四卷(清刻本,南充師院)。

彭桂

彭桂(1631-?),原名倚,字爰琴,一字上馨,江南溧陽人。順治十一年諸生。康熙十六年,彭桂客揚州,刊行所著《初蓉詞》(見《京江耆舊集》)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以母疾辭不赴。二十三年,寓北京,與河南周在浚、寶應劉中柱、浙江朱彝尊等會(《曝書亭集》卷十二)。工詩詞,著有《初蓉集》六卷、《初蓉閣集》十五卷等。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曰:“陳學士子山攜《爰琴詩》見示,系鈔本,屬余選定,刪爲四卷,催取甚促,因節錄九章入《別裁集》,終以不能多取爲憾也。”
《彭桂詩》二卷(康熙慎墨堂名家詩品本,北圖、叢書綜錄補編)。

潘耒

潘耒(1646-1708),原名棟吳,字次耕,号稼堂,晚號止止居士,江南吴江人。布衣,由左春坊谕德卢琦、刑部主事谢重辉荐举,召試列二等第二名,授翰林院检讨,與修《明史》,尋充日講起居注官。二十三年降調,遂歸。四十二年起復,越三年將有荐起,謝止,遂不復出。兄檉章罹莊史之禍,家累戍邊。年十七送嫂北徙,間關千里,備歷艱辛。后又護其喪以還。乃變姓名為吳開琦,避地西山,從徐枋游。又北至太原,受業于顧炎武之門。潘耒精于經史詞章,歷算音韻,多所通曉。性好山水,篤于師誼。徐枋歿后,為刻《居易堂集》,並周恤余孤,務俾所得。顧炎武歿后,為刻《亭林遺書》及《日知錄》。又為其兄刻《過史考異》及《松陵文獻》。著有《遂初堂诗集》十五卷、《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稼堂文鈔》一卷、《遂初堂稿》二卷、《遂初堂外集》不分卷、《遂初堂外集詩文稿》二卷、《类音》八卷、《硯銘》一卷、《游西洞庭記》一卷等。
《遂初堂稿》二卷(稿本,北圖,有費馨蓮、俞震、袁寶樹、徐琢、徐康等跋)、《雁山百詠》(敬鄉樓鈔本,溫州)、《遂初堂詩集》十六卷(康熙四十九年刻本,南開)、《遂初堂外集》不分卷(稿本,上圖)、《遂初堂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康熙四十九年江蘇刻本,復旦)、《遂初堂詩集》十六卷《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康熙四十九年刻雍正三年初印本,南圖)、《遂初堂集外詩文稿》二卷(清抄本,大連;台北文海版明清史料匯編第六集)。

潘颺言

潘颺言,字陳伏,山東章邱人。順治九年進士,除吏部文選司主事,降調保舉湖廣軍前候用。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潘藩大

潘藩大,江南人。國學生,考選授江西宜春縣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潘江(補)

潘江,原名大漳,字蜀藻,號木崖、耐翁,安徽桐城人。生當明季,避亂金陵,亂定還里。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母老不赴,隱居著述自娛。優游吟詠者二十餘年,卒年八十四。工詩詞古文,四方從游者甚眾。著有《六經蠡測》、《字學析疑》、《記事珠》、《古年譜》及《木齋詩集》、《木厓詩集》、《木厓詞》等(《四部叢刊續編·嘉慶重修一統志》)。
《懷古軒詩鈔》(康熙四十七年刻本,上圖)、《木厓集》二十七卷(康熙十四年縣令王凝刻本,北圖;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一三二冊
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木厓續集》二十四卷《卷末》四卷(康熙二十五年河墅明山堂刻本,北圖,子目:《丙丁余草》一卷《萊戲草》三卷《倚廬草》三卷《卜築吟》二卷《河墅詩》十三卷)、《木厓文集》二卷(民國元年上海夢華仙館鉛印本,南大;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一三二冊
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木厓詩鈔》二卷《文鈔》二卷(潘義炳等編,雍正間張廷玉刻本;民國元年族孫陞排印本;民國二年上海夢華仙館重印本,禁錄)、《詩韻尤雅》五卷(潘江輯、潘義炳重訂,嘉慶間精刻本,販續)。


龐塏

龐塏(1639-1707),字霽公,號雪崖,晚號牧翁,直隸任邱(今屬河北)人。康熙十四年舉人,由刑部主事李模、內閣中書張星耀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改工部主事,出爲福建建甯府知府。雪崖幼失母氏,與諸弟友愛特甚,門內之雍睦,尤人所難者。讀《家庭紀懷》諸詠,淵然肅然,使人有自古在昔之思焉。塏爲詩主於平正沖澹,不求文飾,當王士禎名極盛時,能文之士率奔走門牆,假借志譽。塏獨落落不相親附,故士禎亦不甚稱之。著有《叢碧山房詩初集》十四卷《二集》六卷《三集》十一卷《四集》十卷《五集》五卷《和陶詩》一卷《文集》八卷《雜著》三卷(康熙刻本,南圖)、《楚辭注》一卷(抄本,善目)、《昭君怨詩集》一卷(抄本,善目)、《詩義固說》二卷。

Q
喬萊

喬萊(1642-1694)字子靜,號石林,別署畫川逸叟,江南寶應人,明御史可聘子。康熙六年進士,考授內閣中書,康熙十七年,由禮部主事趙隨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一等第五名,授編修,與修《明史》,主廣西鄉試,官至翰林侍讀,中蜚語罷歸。著有《喬氏易俟》十八卷、《喬氏易圖》一卷、《漓湘二水記》一卷、《柘溪草堂集》一卷、《直廬集》不分卷、《歸田集》不分卷、《應制集》一卷、《使粵集》一卷、《使粵日記》一卷及戲曲《香雪亭新編耆英會記》二卷、《康熙寶應縣誌》二十四卷等。
《直廬集》不分卷(康熙刻本,南圖)、《使粵集》一卷《使粵日記》一卷(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南大)、《歸田集》一卷(康熙刻本,北圖)、《直廬集》一卷《使粵集》一卷《使粵日記》一卷附《贈言》一卷(康熙刻本,南圖)、《柘溪草堂集》一卷(康熙二十一年刻本,復旦)、《應制集》(康熙刻本,中科院)

秦松齡

秦松齡(1637-1714),字留仙,一字漢石,號對巖,又號次淑,江南無錫人。順治十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國史院檢討,罷歸。康熙十七年,由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湖廣總督蔡毓榮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一等,授檢討,重入史館,有《明史稿》四卷。主甲子順天鄉試,得人甚盛。中蜚語罷歸。康熙癸未,聖祖南巡,給還原品。官至諭德。著有《毛詩日箋》六卷、《蒼峴山人文集》六卷、《詩集》五卷、《微雲詞》一卷等。

《對巖集》一卷(康熙刻百名家詩鈔本,北圖)、《蒼硯山人集》五卷(康熙刻本,南圖)、《蒼硯山人集》五卷《微雲集詩餘》一卷(康熙挺秀堂刻本,南圖;嘉慶四年秦瀛刻本,南圖)、《蒼硯山人集》五卷《微雲詞》一卷《文集》六卷(康熙至嘉慶刻本,北圖)、《蒼硯山人文錄》一卷(道光咸豐刻、光緒石印國朝文錄續編本,叢書綜錄)。


錢中諧

錢中諧(生卒年不詳),字宮聲,號庸亭,順天昌平籍,江南吳縣人。爲諸生時,請減蘇松浮糧,條議三吳水利,皆切於國計民生。順治十五年進士。康熙十七年,由庶吉士彭會淇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一等,授翰林院編修。巡撫湯斌贈額“奎壁凝暉”。能詩,工五七言近體。著有《三吳水利條議》一卷、《簏裀集》、《湘耘編》。

錢金甫

錢金甫(1638-1692),字越江,江南上海籍,華亭人。康熙十八年進士,授庶吉士,榜名金甫,中後復姓。由戶部主事邵延齡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二等,除翰林院編修,歷遷侍講、學士,卒官。十年兩旁並中者,惟金甫與浙江沈筠而已,以是名重一時。典試江西,有知人鑒。少負才藻,工詩古文,名盛一時。尤篤師友之誼,好行善事,著有《葆素堂稿》十卷(雍正九年刻本,粵圖;嘉慶六年大中堂重刻本,南圖)。

錢芳標

錢芳標,初名鼎瑞,字寶汾,一字葆馚,江南華亭人。明刑部侍郎士貴子,康熙五年順天舉人,授內閣中書。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撫臣薦爲“江南第一才人”,以丁內艱不赴。芳標弱冠即以詩名,豐神秀異,尤工詞,朱彝尊稱其詞“可方駕南北宋”。著有《金門稿》六卷、《湘瑟詞》四卷等。
《金門稿》六卷《望廬集句》一卷(康熙九年序刻本,上圖)

錢肅潤

錢肅潤(1619-1699),字季霖,一字礎日,號十峰,明諸生。幼從學於鄒忠餘期相,期相故攀龍弟子,鼎革後,隱居教授,當事見其衣冠有異執,而笞掠之,至折脛。笑曰:“夔一足,庸何傷?”因自號“跛足生”,然自此名益高,四方學者尊爲東林老都講。康熙戊午,詔舉博學鴻儒,宋相國德宜以肅潤名應,以足疾辭,年八十八,卒於家,崇祀東林道南祠。著有《十峰草堂集》。
《十峰詩選》七卷(抄本,無錫;康熙刻本,上圖)、《十峰詩選》七卷《二集》七卷《史論一編》七卷(康熙刻本,北圖)、《錢肅潤文集》(清稿本,台灣中圖)、《十峰文集》(抄本,無錫)。

丘象隨

丘象隨(1631-1701,字季貞,號西軒,江南淮安衛籍,湖廣宜城人。象升弟,兄弟齊名稱“二丘”。順治甲午拔貢生。康熙十七年,由監察御史羅秉倫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一等,授檢討,官至洗馬。著有《西軒詩集》六卷、《西山紀年集》五十卷、《淮安詩城》八卷等。西軒洗馬爲喬石林侍讀妻弟,李惺庵閣學爲洗馬之甥,同膺薦辟,入詞館與修《明史》,人並榮之。洗馬從子迥,號拙村,乾隆丙辰亦舉鴻博,爲江蘇巡撫顧琮所薦,報罷。
《西軒詩集》六卷(稿本,上圖)、《西軒紀年集》(抄本,南圖)。

邱鍾仁

邱鍾仁,字近夫,江南昆山人。諸生,幼育於朱,既長,復姓。應博學鴻儒,老不與試,特賜中書舍人。著有《春秋遵經集說》十六卷。亞權案:“邱鍾仁”,《鶴徵錄》作“朱鍾仁”。

R任辰旦

任辰旦(1623-1692),字千之,號待庵,浙江蕭山人。顺治十四年以第四人举於乡,康熙六年進士,以外氏籍,榜名韓燦,後復姓,改今名。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除江南上海縣知縣,行取擢工科給事中,轉兵科。二十三年,充湖廣主考,改大理寺丞。君性孝友,而峻於遇物。少以文名,自通籍後,即殫思吏治。著有《介和堂集》等。
《介和堂集》不分卷《補遺》二卷《附錄》一卷(清抄本,津圖)、《介和堂全集補遺》二卷(清刻本,南圖)。

S
沈珩

沈珩(1619-1695),字昭子,號耿巖,又號稼村,浙江海寧人。康熙三年進士,候補內閣中書。十八年,由大學士李蔚、杜立德、馮溥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二等第三名,授編修,充纂修《明史》官。二十年副順天主考。二十一年以病乞休歸,閉戶著書,手不停披。珩淡於榮利,素好古,嘗輯一書曰《十三經名文鈔》,凡所屬綴菑佘經訓,無一切遊談不根語。著有《耿巖詩集》、《耿巖文選》初集十卷二集十卷、《棲遲草》、《宏詞草》、《投閑草》及《消夏談詩》、《稼村偶見》、《甲辰策稿》等。
《耿巖文選初集》不分卷(康熙刻本,南圖)、《耿巖文存》十卷(管元耀重編,抄本,浙圖)、《耿巖文選初集》十卷《二集》十卷(康熙沈氏古慧居刻本,北圖)

沈筠

沈筠,字開平,號晴巖,浙江仁和人。康熙己未進士,改庶吉士,由戶部主事黃雲企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二等,授翰林院編修,纂修《明史》。爲文唾地立成,而選簡清綺。諸子百家,咸集腕下。其詩容與簡易,以陶徵士爲宗,然未嘗以摹仿傷格也。行醇學博,不竟其用,論者惜之。著有《鬥虹集》。

亞權案,秦瀛《己未詞科錄》卷九“叢話一”
引吳騫《尖陽叢筆》曰:“吾邑陳樹屏典簿于蕃藏銀爵五,傳爲仁和沈開平太史故物。太史名筠,康熙己未以庶常舉鴻博,除編修。值其父蘧翁生日,同年共制銀爵以介壽,每爵各鋟四人姓名。施閏章、尤侗、彭孫遹、袁佑爲一爵;秦松齡、汪楫、朱彜尊、沈珩爲一爵;李來泰、毛奇齡、錢中諧、黎騫爲一爵;方象瑛、龍燮、周慶曾、龐塏爲一爵;曹禾、李澄中、喬萊、曹宜溥爲一爵。凡二十人,未及其半也。周芚兮大令春嘗命工繢圖而歌詠之,騫與陳溦(去氵旁wei)貞萊孝、俞秉淵思謙、沈呂黃開勳、陳仲魚鱣、俞雲章寶華及樹屏皆有詩,頗爲好事所傳,謂之詞科餘韻云。”


施闰章

施閏章(1618-1683),字尚白,一字屺雲,號愚山,又號蠖齋,晚號矩齋,江南宣城(今屬安徽)人。順治六年進士,刑部觀政,授本部主事,累遷至江西湖西道參議,裁缺候補。康熙十七年,由大學士李蔚、杜立德、馮溥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二等第四名,授侍講,與修《明史》。二十二年遷侍讀,不久即病逝於京師。祖名鴻猷,字允升,郡學生。父詧,字述明。叔譽,號砥園,諸生。愚山幼失父,爲所育養。毛西河表愚山墓,稱君三世理學。王士禛論當代詩人,目曰“南施北宋”。著有《學餘堂文集》二十八卷、《詩集》五十卷、《外集》二卷、《蠖齋詩話》二卷、《矩齋雜記》二卷、《青原志略補輯》十三卷、《年譜》四卷、《施氏家風述略》一卷等。
《學餘集》二卷(稿本,北圖)、《愚山殘稿》一卷(稿本,北圖)、《施愚山先生詩集》五十卷(康熙四十七年楝亭刻本,上圖、蕪湖)、《施愚山先生學餘文集》二十八卷《學餘詩集》五十卷(康熙四十七年楝亭刻本,鎮江、揚州;四庫全書本;宣統二年國學扶輪社石印施愚山全集本,南大)、《施愚山先生外集》二卷(乾隆三十年刻本,安徽師大)、《施愚山集》(何慶善、楊應芹點校,一九九三年黃山書社排印本)。

施清

施清,字伯仁,浙江錢唐人。貢生,少穎悟,篤學嗜書,及長,工詩文,補博士弟子員,以選貢授國子監官學教習,課士嚴而有法,除陝西布政司經歷,尋知巴州。康熙十八年應詔舉博學鴻儒,罷歸。數年,起廣州判,以內艱歸,補永州嶽麗書院講席,學者雲集。著有《十三經異同解》、《攬雲集》、《懷新集》等。

邵吳遠

邵吳遠,字戒三,號戒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康熙甲辰進士,榜名吳遠,改歸本姓,名遠平。初選翰林,累遷光祿少卿。由江西巡撫佟國楨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侍讀,與修《明史》。辛酉典試廣東,轉庶子,充日講官,歷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講學士,與修《一統志》。致仕歸。息影湖庄,杜门谢客,琴史自娛。康熙南巡,書“蓬觀”二字以賜,因自號蓬觀子。嘗沿漢高經邦《弘簡錄》體例,撰《元史類編》(又名《續弘簡錄》)四十二卷,朱彝尊以為非官史所能及。工詩,《四庫全書總目》以為“酷摹唐音,頗見宏瞻”。著有《戒庵詩存》、《京邸》、《粵行》等集、《續宏簡錄》、《自著年譜》等。《戒三文存不分卷戒三詩存二卷河工見聞錄一卷熙朝聖德詩一卷》(康熙刻本,北圖)。

邵允彜

邵允彜,江南人。國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申维翰

申维翰,字周伯,江南江都人,廪监生。荐舉博學鴻儒,特授內閣中書舍人。

孫枝蔚

孫枝蔚(1620-1687),字豹人,號溉堂,陝西三原人,流寓江都。康熙己未舉博學鴻儒,以老病不能入試,授中書舍人,罷歸。(亞權案:或曰,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求罷不允,與試,不終幅而出,授司經局正字歸。待考)枝蔚於甲申亂時,曾結里中少年殺伲ё銐櫷量仓校也凰馈a嶂翉V陵學賈,三置千金。既而僦居董相祠,扃戶讀書,刻意爲歌詩。豹人身長八尺,聲如洪鐘,龐眉廣顙,以詩文名天下。應召入都,初以老病辭,不許。既將還籍,復有年老授銜之命。吏部集驗於庭,孫獨臥不往,旋受敦促,乃徐入逡巡。主爵者望見其鬢眉皆白,引之使前,曰:“君老矣。”孫直對曰:“未也,我年四十時即若此。且我前以老求免試,公必以爲壯。今我不欲以老得官,公又以爲老。何也?”薪阅啃ζ溆蓿瑢O固自若。豹人生當明清易代之際,所作詩詞,辭氣直率,不事摹擬,自成理路,特富秦人激越之聲。李天馥、陳維崧、魏禧、施閏章、王士禛等均評其詩曰波瀾老成,不務雕飾。著有《溉堂前集》九卷、《後集》六卷、《續集》六卷、《文集》五卷、《詩餘》二卷。
《溉堂文集》五卷(康熙刻本,南圖)、《溉堂前集》九卷《文集》五卷《後集》六卷《續集》六卷《詩餘》二卷(康熙十六年刻本,上圖;康熙六十年增刻本,復旦、華東師大;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圖藏康熙刻本影印清人別集叢刊本)。
亞權案:《詩·檜風·匪風》曰:“誰能烹魚?溉之釜鬵。誰將西歸?懷之好音。”姚際恒《詩經原始》解此詩曰:“此檜臣自傷周道之不能興復其國也。不料諸儒但以爲思周道之淩遲,則豈詩人意旨哉?”豹人《溉堂集》之寄託遙深,由此可窺一斑。

孫棨

孫棨,字曙東,浙江嘉善人。崇禎己卯舉人,除江南亳州知州,調開州知州,擢吏部郎中。曙東性穎異,頗究心天文、河渠,由孝廉授亳州牧,時經兵燹,勞來安集,墾田萬餘,建巨橋十一,以當蒗蕩之沖。轉開州,積谷三千以備荒歉,墾田七十頃。飛蝗入境,盡力掩捕,不爲患。人比之中牟三異。後擢吏部郎中。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

上官鑒

上官鑒,字金之,山西冀城人。順治三年進士,授潞安府教授,河南聘同考官,拔七人,五成進士。選國子監助教,再遷戶部主事,督餉陝西,散給軍士,不私秒忽羨餘。選吏部主事,司考功,銓政一新。擢郎中,出爲浙江嘉湖僉事,遷參議,河南督理河道,旋復以薦兼管開歸河三府,分守道事務,解組歸。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第。著有《一經樓集》。

宋實穎

宋實穎(1621-1705),字既庭,號湘尹,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順治十七年舉人。實穎少爲諸生,受知于徐汧,與吳下諸名人倡慎交社,聲譽籍甚,一时有江东独秀之目。後以江南奏銷案詿誤。康熙十七年,復還舉人。十八年,以博學鴻儒薦試,罷歸。久之,授揚州興化教諭。課士尚經術,斥浮誇,歷十六年,告歸,諸生祀之學宮旁。詩文曲雅爲詞壇名宿,宅心淳厚,喜獎拔後進,以故人益重之。年八十五,卒。先生爲吳下真孝廉,與吳江計東稱石交,遂以女字其子。著有《老易軒文集》三十卷、《春秋拾遺》十二卷、《讀書堂》、《玉磬山房》等集。
《老易軒文鈔》二十七卷(康熙江蘇刻本,川圖,缺卷二十、二十二至二十七)。

宋維藩

宋維藩,浙江建德人。明山西巡撫賢之子,貢生,候選州同知。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宋振麟(補)

宋振麟,字子禎,號中巖,陝西淳化人。順治間拔貢生。性至孝,為學博雅,與同邑姚開先、羅萬藻討論性命之學。郭九芝延居余園書館,顧炎武、李容皆執弟子禮。康熙十八年薦試博學鴻儒,不起。著有《中巖集》等。
《中巖文介先生文集》六卷(乾隆十六年王文昭福建刻本,南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三三冊,齊魯書社一九九七年版)

宋涵

宋涵,字叔邃,江南溧陽人,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宋昰

宋昱,字懼聞,一名祖昱,一名昰,浙江山陰人,布衣。博學工詞章。昱與弟西樵有“二珠”之稱,讀書具卓識,生平著述最富。學文於王處士於一,詩以香山爲宗,輕脫穠麗,不下千篇。時蕭山毛奇齡引爲忘年交,屬以推挽之任。有詩文集若干卷。懼聞康熙十七年爲中書朱尚隆荐為博學鴻儒,徵之不至。《鶴徵錄》誤入之“與試未用”之列。


T
湯斌

湯斌(1627-1687),字孔伯,號荊峴,一號潛菴,河南睢州人。順治九年進士,授宏文院庶吉士,歷陞江西嶺北道參政,告病回籍。康熙十七年,由戶部侍郎魏象樞、左都御史金鋐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一等。授侍講,歷官至內閣學士。二十三年出爲江寧巡撫,後二年,入爲禮部尚書,管詹事府,輔導東宮。二十六年轉工部尚書,卒諡文正。著有《洛學編》四卷、《常語筆存》一卷、《湯子遺書》十卷、《附錄》一卷、《補睢州志》一卷。
《湯文正詩翰》不分卷(稿本,北圖)、《湯文正文稿》不分卷(稿本,蘇州博物館,按:有清田蘭芳、吳大澂批,王廉跋)、《潛庵先生遺稿》五卷(康熙刻本,南圖;道光十九年玄孫湯巡重刻本,南大,按:附家書一卷)、《湯子遺書》十卷(康熙四十二年王廷燦日愛堂刻本,南圖;四庫全書本)、《湯子遺書》十卷《續編》二卷(同治九年蘇廷魁刻湯文正公全集本,南師大)。

田雯

田雯(1635-1704),字綸霞,一字紫綸,又字子綸,號漪亭,一號山薑,晚號蒙齋,山東德州人。康熙三年進士,授秘書院中書舍人,歷官至鴻臚寺卿,江蘇巡撫,調貴州巡撫,終戶部侍郎。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田雯少孤,天資高邁,承其母教誨。淬厲以學,記誦亦博。所爲詩如萬斛之泉,隨地湧出,不擇細流。早與十子並驅,晚年諸子凋零,獨爲海內所宗。汪鈍翁先生序其詩,謂與漁洋相頡頏。漁洋之詩,其詞雋逸,其旨清婉而和平。田雯尤縱橫跌宕,舉凡隨物寫形,緣情敍事,無不頓挫開闔,各臻其勝。間一出奇,則如夏雲之突兀,怪松之礌砢,未易名狀,所謂橫空硬語,妥帖排奡者,惟先生有之,非虛譽也。著有《古懽堂集》三十六卷、《黔書》二卷、《長河志籍考》十卷、《山薑詩選》十五卷等。
《古歡堂詩集》十三卷(康熙刻本,北師大)、《古歡堂詩選》二十二卷補刻一卷(清刻本,南大)、《古歡堂集》四十二卷(康熙刻本,南圖)、《古歡堂集》一〇八卷(清刻本,魯圖)、《古歡堂集雜著》八卷《序》四卷《題辭》一卷《記》二卷《銘表》二卷《傳》一卷《雜文》二卷(康熙三十七年刻本,北師大)、《古歡堂全集》五十卷(乾隆刻本,南圖)、《濟南田氏全集》(清刻本,山大)。

田茂遇

田茂遇,字髴淵,號楫公,又號樂飢居士,江南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順治五年舉人,授山東新城縣知縣,不赴。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罷歸。髴淵才辨器識,絕出流輩。讀書穿穴經傳,落筆爲詩歌古文,袞袞不能自休。與人交,好傾身爲之盡,窮達盛衰,誓不得而移。髴淵少受業於夏允彝,陳子龍一偉器稱之,以詩文雄壇坫。會試入京,與王崇簡、魏裔介諸公相唱和。晚築水西草堂,觴詠以老。著有《水西草堂集》、《淥水詞》、《清平詞》等。又與張淵懿同選《詞壇妙品》十卷,選有《燕薹文鈔》、《十五國風》、《高言集》等。
《水西近詠》十卷(順治刻本,上圖、皖博)、《田髴淵詩四種》(清匯印本,中科院)。

陶元淳

陶元淳(1646-1698),初名垣,字子師,一字紫司,號南崖,一號退庵,江南常熟人。康熙二十三年解元,二十七年進士,除廣東昌化縣知縣。元淳遊京師,徐健庵尚書雅重君,爲之延譽,名以日高。而其同邑翁尚書者亦羨君名,延邸第。然君性剛直,每與尚書忤,以是尚書轉銜之。康熙十八年開博學鴻儒科,光祿何公以元淳名上,已先期出都門,遺騎追君還,復以病告。時徐元文爲《明史》館總裁,欲留之,竟歸。著有《南崖集》四卷、《廣東志》十卷、《明史傳》二十卷、《廣東通志》等。
《子師先生集》不分卷(稿本,上圖)、《志學集》二卷(清抄本,上圖、常熟)、《子師先生文八十篇》(光緒十八年五柳草堂刻陶嘉祥輯虞山三陶時文合刻本,常熟)、《南崖集》四卷(康熙貽清堂刻本,南圖、常熟,常熟市圖藏本有翁同龢、楊沂孫跋;清寫刻本,上圖)、《陶子師先生集》四卷《南崖集》四卷(光緒七年海虞楊同福刻海虞三陶先生集合刻本,蘇大)。

譚吉璁

譚吉璁(1624-1680),字舟石,號築巖,浙江嘉興人。明太仆卿昌言孫,朱彝尊中表,少有孝行,以諸生試國子監第一,考補宏文院撰文、舍人。康熙九年遷陝西延安府同知,有守城功。十八年荐舉博學鴻儒,報罷。旋擢登州府知府,卒于官。平生勤于讀經,擅文,好著述。工詩,入手中唐,後學杜。文才更甚,近于歐、曾。顧炎武嘗謂:“我行天下,僅見此人”。著有《肅松錄》、《延綏鎮志》、《爾雅綱目》、《歷代武舉考》、《嘉樹堂集》等。
《鴛鴦瑚棹歌和韻》一卷《續鴛鴦湖棹歌》一卷(朱芳衡鈔本,北圖)、《鴛鴦湖棹歌》二卷(民國二十四年刻嘉興譚氏遺書本,蘇大)、《肅松錄》一卷(中書民國二十四年刻嘉興譚氏遺書本,嘉興)。

W
汪霦

汪霦(生卒年不詳),字朝采,號東川,浙江錢塘人。康熙丙辰進士,授行人司行人。由詹事府詹事沈荃薦舉,試列一等第四名,授編修,纂修《明史》。辛酉典試陝西,榜發皆知名士。遷贊善,擢祭酒,盡革太學陋規。歷遷內閣學士,編纂《佩文韻府》成,擢戶部右侍郎,旋命纂輯《佩文齋歷代詠物詩》。在戶部時,一塵不染。主順天鄉試,榜發,論者稱其明。歸田後,杜門掃軌,不與戶外事。霦性伉爽,與人交不設城府,不立崖岸,人以是樂親之。著有《東川日記》、《西泠倡和詩》二卷。


王頊龄

王頊齡(1642-1725),字顓士,一字容士,號瑁湖,晚號松喬老人,江南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御史廣心子。康熙十五年進士,授太常寺博士,由吏部尚書郝惟訥、吏部左侍郎張士甄薦舉博學鴻儒,召試列一等第六名,授編修,纂修《明史》,官至大學士,諡文恭。著有《世恩堂集》三十五卷,凡《詩集》三十卷,《經進集》三卷,《詩餘》二卷。《畫舫齋詩十集》口口卷、《畫舫齋詩五集》十卷、《華黍樓詩稿》一卷、《索笑簷詩稿》一卷、《紫芝山館詩稿》一卷、《賜詩樓詩稿》一卷、《清峙堂詩稿》一卷、《書經傳說彙纂》二十四卷。
《清峙堂詩稿》五卷(康熙九年刻本;康熙三十四年刻本,上圖)、《清峙堂詩稿》不分卷(雍正刻本,上圖)、《王瑁瑚詩》五卷(康熙刻本,上圖)、《畫舫齋詩》五集十卷(康熙四十二年刻本,販續)、《世恩堂詩集》三十卷《詞集》二卷《經進集》三卷(康熙刻本,北圖)、《華黍樓詩稿》一卷《索笑檐詩稿》一卷《紫芝山館詩稿》一卷《賜詩樓詩稿》一卷《清峙堂詩稿》一卷(康熙刻本,上圖)。

王方榖

王方榖,字金粟,直隶新城人,岁贡生。康熙十八年荐舉博學鴻儒,特授內閣中書舍人。

王弘撰

王弘撰(1622-1702),清代因避諱作宏撰,表字無異,又字文修,號山史,一號砥齋,又號待庵,陝西華陰人。少攻舉子業,為廩膳生員。後遭戰亂,于是狂惰自廢。痛有明之失國,入清不仕,隱居華山,築讀易廬,潛心治學,探研經史,博雅能文,酷好金石,擅長書法,被譽為關中四君子之一,為學者之聲氣領袖。康熙十七年,以博學鴻儒徵,雖勉強至京,終以病辭歸。山史敦實學,崇氣節。顧亭林嘗云:“好學不倦,篤於友朋,吾不如王山史。”著有《周易筮述》八卷、《正學隅見》一卷、《山志》六卷、《砥齋集》十二卷、《十七帖述》一卷、《孔子生卒考》一卷、《北行日札》、《待庵日札》、《西歸日札》等。
《砥齋集》十二卷(康熙刻本,南圖、中科院,中科院藏本有鄧之瞻希《砥齋集》十二卷附《山志初集》六卷《二集》六卷(光緒二十年敬義堂刻本,南圖、自藏)、《砥齋集題跋》一卷(康熙刻本,北圖)、《北行日札》一卷(康熙刻本,北圖;光緒二十年刻王山史五種本,叢書綜錄)、《西歸日札》一卷《待庵日札》一卷(李夔龍評,清抄本,北圖;康熙三十七年李夔龍刻本,北圖;光緒二十六年刻王山史五種本,叢書綜錄)、《砥齋文錄》一卷(道光十九年瑞州府鳳儀書院刻國朝文錄續編本,叢書綜錄)。

王嗣槐

王嗣槐,字仲昭,浙江仁和人,諸生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儒,老不與試,授內閣中書舍人以歸。王仲昭性簡脫,與俗忤,年過壯盛,鬱抑不得行其志,日偕友人散發袒裸,浮拍糟邱,意極興酣,嘻笑怒駡,不復知人間事。仲昭與同里吳農祥、吳任臣,海監徐林鴻,蕭山毛奇齡,宜興陳維崧,爲益都馮文毅延至邸第,稱“佳山堂六子”。著有《太極圖說論》、《桂山堂偶存》、《嘯石齋詞》等。《桂山堂集》一卷(康熙刻百名家詩鈔本,北圖)、,桂山堂文選》十二卷(康熙刻本,皖圖;用蒸青筠閣藏版本,廣西師大,存卷三之十二)。

王昊


王昊(1627-1679),字維夏,號碩園,江南太倉人。前明諸生,世懋曾孫。碩園少與兄曜齊名;人稱“婁東二王”。應博學鴻儒召至京,主葉文敏寓,力疾入試,報罷。詔授中書,回籍,已先數日卒矣。碩園爲鳳洲司寇之後,生有異稟,詩古文並如宿習。婁東十子中,尤錚錚有聲。嘗論歷科應舉之文,學者咸奉爲准的。碩園善詩歌、古文詞、樂府,吳梅村歎其才爲天下無雙。孫介夫遇維夏於刊關,執手道故,王固善飲,與入酒舍,洗岫茫M數十盡。初,座客閧甚,聞兩人聲奪耳,皆瞪眸迎視,氣爲不吐。著有《碩園詩稿》三十五卷、《當恕軒隨筆》等。
《碩園編年詩選》二卷(鈔本,上圖)、《碩園集》一卷(吳偉業選,順治刻《太倉十子詩選》本,《叢書綜錄》)、《碩園詩稿》三十五卷《詞稿》一卷(康熙四十二年王良谷鈔本,北圖;五石齋抄本,中科院,此本有王良谷跋、鄧之疹}記)、《碩園詩稿》三十卷(乾隆十二年王良谷寶香閣刻本,北圖、南京博物院)。

王榖韋

王榖韋,字鄂叔,號雲舟,浙江會稽人。明參政以寧孫,康熙九年進士,授內閣中書,遷戶部主事,歷轉員外郎,刑部郎中,出爲淮安府知府。膺博學鴻儒荐,丁憂未與試。著有《榖韋詩文集》等。
《榖韋詩文集》(鈔本,北大)。

王追騏

王追騏(一作驥),字逯雪洲,湖北黃岡人。順治十六年進士,授庶吉士,改禮科給事中,官至山東武德道僉事。雪洲由詞林入諫垣,建節山左,以伉直忤時。而其詩寄託遙深,絕不露侘傺無聊之概。宋琬比諸屈原,魏惟度稱其詩“新穎雋逸,不屑屑步趨古人”(《雪洲詩序》)。著有《雪洲詩集》。
《王雪洲詩》一卷(康熙福清魏氏枕江堂刻皇清百名家詩本,南圖)。

王岱

王岱,字山長,一字九青,號可庵,一號石史,又號戈山、了庵,湖廣湘潭人。明崇禎十二年舉人。入清,屢試不第,選安鄉縣教諭,康熙五年遷隨州學正,擢順天府教授。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二十二年,由舉人令澄海,清謹自持,捐貲積粟備饑,邑多曠土,岱招徠墾辟,興修水利,戢奸禁暴,訟牒鮮少。工繪事,好詩,受職後不復耽之。歿後,舉祀名宦。著有《了庵集》十卷、《且園近集》四卷、《且園近詩》五卷、《了庵文集》九卷等。
《了庵詩集》十卷《像贊》一卷(康熙刻本,南圖)、《了庵詩集》二十卷附二卷(乾隆十二年王恪刻了庵全集本,中科院)、《了庵文集》九卷(康熙四年刻本,中科院)、《了庵文集》九卷附《詩集》三卷(康熙四年刻本,中科院)、《且園近詩》五卷《近文》四卷(康熙刻本,中科院)、《浮槎文集》十一卷(清刻本,湘圖)、《了庵詩集》二十卷《像贊》一卷《文集》十五卷(乾隆十二年刻本,清人詩集敘錄)。

王紫綬

王紫綬,字金章,更字子紆,號蓼航,河南祥符(今開封)人。順治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纂修明清兩朝實錄,九年,書成,升中允。歷官至江西贛南巡道,調浙江糧儲道。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未遇。紫綬詩,七言古風層波百折,起伏頓挫,無迹可尋,而轉合矩度,不失毫黍。五七言近體,渾雄博大,矯健蒼老,可謂卓然自命者。著有《知咫堂詩集》。
《輿近園詩選》(康熙刻本,豫圖)、《王蓼航詩》一卷(康熙福清魏氏枕江堂刻皇清百名家詩本,南圖)。

王孫蔚

王孫蔚,字茂衍,陝西臨潼人。順治九年進士,歷官至湖廣糧儲道參議。丁憂,服闋,應康熙博學鴻儒之徵,未遇。王阮亭有《懷茂衍大參》詩。

王廷璧

王廷璧,字昆良,河南祥符(今開封)人。順治九年進士,改刑部主事,遷禮部郎中,督學廣東,擢浙江溫處道參議,降福建汀州府同知,晉陝西涼莊副使。康熙十八年曾舉博學鴻儒,未遇。廷璧居官伉直,有惠政。其文辭浩博而不失律令。著有《珠樹堂文集》十卷、《聚遠樓詩集》八卷。

王鉞

王鋮(1623-1703),字仲威,號任庵,山東諸城人。順治十六年進士,以母老不仕。母歿,康熙八年,選廣東西寧縣知縣。在任八年,境無訟事,日進諸生于庭,與論文藝。居官持平,峻絕請托,人不敢幹以私。每自公退食,憑閣著書,風流宏獎,人奉爲宗。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辭不赴。祀名宦。詩學宋人,而不流於纖靡,一丘一壑,亦自成結構。著有《朱子語類纂》十三卷、《粵遊日記》一卷、《星餘筆記》一卷、《暑窗臆說》二卷、《讀書叢殘》三卷、《世德堂集》四卷等。
《燕游草》一卷(稿本,上圖,有鄧之瞻希ⅰ妒赖绿梦募匪木怼端骷o略》一卷(康熙四十年刻本,北圖、復旦)、《世德堂文集》二卷(康熙五十三年刻世德堂遺書本,叢書綜錄)。

王祚興

王祚興,字遇於,山西永寧人。王士禛族侄。康熙六年進士,授廣東三水縣知縣,歷官至戶部郎中,湖廣提學僉事。

王揆

王揆(1619-1689)(亞權案:《清人別集總目》作1619-1696,待考),字端士,號芝廛,江南太倉人。明太常卿時敏子,麓薹侍郎原祁之父。順治十二年進士。梅村選《婁東十子詩》,十子謂周肇子俶、顧湄伊人、王揆端士、許旭九日、黃與堅庭表、王撰異公、王攄虹友、王昊惟夏、王忭懌民、王曜升次谷,一時風流文采稱極盛焉。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儒,江蘇巡撫慕天顔薦,辭不就。《彚徵錄》、《鶴徵錄》俱遺漏,顧張思《己未詞科題名記》載之甚詳。著有《芝廛集》。
《芝廛集》四卷(鈔本,上圖)、《芝廛集》十卷(鈔本,上海辭書出版社)、《芝廛集》一卷(順治刻太倉十子詩選本,叢書綜錄;民國二十二年太倉圖書館排印太倉十子詩選本,叢書綜錄)。

王含真

王含真,一名念真,字樸齋,號寅若,山西猗氏人。康熙十五年進士。幼穎悟,工文章,十七年舉博學鴻儒,時以父研徵齒高,不欲去。父趨之,不得已就試。試畢,即日馳歸。疾作,卒。念真學有根柢,與人言率本諸經,好義樂施,知舊多賴以舉火。嘗建尊經閣,聚邑文士月試之,如舉場例,猗氏文學滋興。父卒,雞骨苫居,見者胥歎其孝。歿之日,邑人無識不識,胥爲流涕。

王曾武

王曾武,字宏導,江南太倉人,諸生。明刑部員外發祥子,年十三,補諸生。以奏銷案罣誤,入太學,遊京師。長洲宋文恪德宜延以課子兼奏記,鴻文偉議,多出其手。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儒,爲侍御裘克美所薦,力辭不就,亦不造謝。弟吉武,字憲尹,康熙十五年進士,以戶部郎出守紹興,有《冰庵詩稿》。

汪楫

汪楫(1623-1689),字舟次,號悔齋,江南儀徵籍,徽州休寧人。始以歲貢生署贛榆縣教諭,由江寧、巡撫慕天顔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一等,授檢討,充冊封琉球正使,官至福建布政使。汪楫少即能詩,性狷介,不妄交人,與三原孫枝蔚、泰州吳嘉紀齊名。著有《悔齋詩》六卷、《山聞詩》一卷續集一卷、《觀海集》一卷、《京華詩》一卷、《消寒集》一卷、《中山沿革志》、《琉球竹枝詞》、《使琉球雜錄》五卷、《冊封琉球疏鈔》一卷。
《悔齋詩》六卷(稿本,北圖,按:有丁鈞跋)、《悔齋詩》不分卷(康熙三年刻本,贛圖)、《山聞詩》一卷《續集》一卷(悔齋集本,南圖)、《京華詩》一卷(悔齋集本,南圖)、《觀海集》一卷(悔齋集本,贛圖)、《消寒集》(悔齋集本,北圖)、《悔齋詩》《山聞詩》《山聞續集》《京華詩》(康熙精刻本,中科院文研所)。


汪琬

汪琬(1624-1691,字苕文,號鈍翁、堯峰,初號玉遮山樵,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順治乙未進士,授戶部主事,降兵馬司指揮,陞主事。病假回籍。由左都御史宋德宜、翰林學士陳廷敬薦舉,試列一等,授編修,與修《明史》。翌年冬乞歸,十年後卒。汪琬與侯方域、魏禧合稱清初散文三大家。著有《鈍翁前後類稿》一百十八卷、《堯峰文鈔》五十卷、《擬明史列傳》二十四卷、《姑蘇揚柳詞》一卷、《喪服或問》一卷、《古今五服考異》八卷、《東都事略跋》三卷、《迎駕始末》一卷《汪鈍翁題跋》一卷、《歷朝文鈔》不分卷等。
《堯峰文鈔》四十卷(林佶編,康熙三十二年林佶寫刻本,南圖;四部叢刊本)、《堯峰文鈔》五十卷(康熙三十二年林佶寫刻本,南師大;四庫全書本)、《堯峰文鈔》詩十卷文四十卷(康熙三十一年西園書屋刻本,南大)、《鈍翁類稿》六十二卷《續稿》五十六卷附《寸碧堂集》三卷《箐庵遺稿》一卷《姑蘇楊柳枝詞》不分卷《汪鈍翁類稿遺選》部分卷(清抄本,南圖;雍正石城閣刻本,南圖)。

汪懋麟

汪懋麟(1639-1688),字季甪,號蛟門,江南江都(今揚州)人。康熙二年舉鄉試,又四年成進士,授中書舍人,以刑部主事入史館,充纂修官。尋補刑部,仍直史館。歲戊午,膺博學鴻儒舉,以未終制,力辭久之。君詩才票姚趺蕩,其師法在退之、子瞻兩家,而時出新意,稱詩輦下,與田綸霞、宋牧仲、曹頌嘉、丁澹汝、王幼華、顔修來、曹升六、謝千仞、葉並叔相倡和,號十子。王士禛弟子,與汪楫並,有詩名,時稱二汪。歸田後,鍵戶謝賓客。晝治經,夜讀史,日有程課,銳意著述,成一家之言。著有《百尺梧桐閣集》二十六卷、《迳w集》若干卷等。
《百尺梧桐閣文集》十卷(康熙十七年刻本,蘇大)、《百尺梧桐閣詩》十六卷《文》三卷(康熙十七年自刻本,南圖)、《百尺梧桐閣集詩》十六卷《文》十卷(康熙十七年自刻增修本,南開)、《百尺梧桐閣集詩》十六卷《文》八卷《遺稿》十卷(康熙五十四年刻本,北大)、《百尺梧桐閣集》十六卷《迳~》一卷《文》一卷(康熙十七年自刻本,上圖)、《百尺梧桐閣集》不分卷(康熙刻本,中科院,此本有鄧之疹}記)、《百尺梧桐閣集遺稿》十卷(鈔本,南圖;康熙五十四年汪文蓍膽芑堂刻本,南圖)、《百尺梧桐閣集》八卷(康熙十八年汪荃刻本,中科院文研所)、《百尺梧桐閣集》二十二十五卷《遺稿》十卷(清人別集叢刊本,一九八〇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康熙刻本)、《百尺梧桐集三種》二十二卷(清匯印本,中科院)。

吳元龍

吳元龍,字長仁,號臥山,江南華亭人。康熙甲辰進士,授宏文院清書,庶吉士,歷工部郎中,回籍終養。由督捕理事張永祺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侍講,預修《明史》。官至侍讀學士。奉親以孝聞,子廷揆,字賓門,康熙癸巳進士,歷官太常少卿,才望甚著。著有《問月堂集》

吴任臣

吳任臣(?-1680),字志伊,一字爾器,初字徵鳴,號託園,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廩生,由內閣中書王榖振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與修《明史》。吳志伊志行端慤,博學而思深,兼精天官、奇壬之術,射事多中,時人比之管、郭。為顧炎武、吳百朋所推重。著有《周禮大義》、《禮通》、《春秋正朔考辯》、《十國春秋》一一四卷、《山海經廣注》、《字彙補》、《託園詩文集》、《明史·曆志》等。

吳之振(補)

吳之振(1640-1717),字孟舉,號橙齋,別號黃葉村農,浙江石門人。貢生,官內閣中書。之振淡于榮利,而好為施與。舉詞科,即歸隱。築黃葉村莊,為賓朋宴游之所,名流文酒,歲無虛日。師事錢謙益,而與呂留良交厚。著有《黃葉村莊詩集》,選有《宋詩鈔》、《八家詩鈔》等。
《黃葉邨莊詩集》八卷《續集》一卷《後集》一卷《和種菜詩》一卷《贈行詩》一卷(光緒四年六世孫康壽重刻本,上圖)、《黃葉邨莊詩集》八卷《續集》一卷《後集》一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三七冊,齊魯書社一九九七年版)。

吳雯

吳雯(1644-1704),字天章,號蓮洋,又號玉溪生、學無學人,奉天遼陽人,父允升官蒲州學正,遂著籍蒲州,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吳雯性至孝,鍵戶讀書,久之,於經史秦漢暨唐宋元明諸作者源流同異,悉能確指。其故不屑爲帖括家言。臨朐馮相國溥、新城王司寇漁洋讀其所作詩文,大加賞歎。晚年築室王官谷口,家日貧,詩日工。著有《蓮洋詩鈔》十卷、《別本蓮洋集》二十卷等。
《蓮洋詩鈔》十卷(乾隆二十九年刻本,南圖;四庫全書本)、《吳徵君蓮洋詩鈔》十卷(乾隆三十二年刻蘇爾詒等參訂本,上圖)、《吳徵君蓮洋詩鈔》不分卷(乾隆三十二年止軒刻本,上圖、徐州;清馬氏小玲瓏山館鈔本,北圖)、《蓮洋集》十二卷《補遺》一卷(乾隆十七年夢鶴草堂刻本,鎮江、泰州)、《蓮洋集》二十卷(翁方綱校定,抄本,復旦)、《蓮洋集》二十卷(乾隆三十九年荊圃草堂刻本,南圖)、《蓮洋集》十卷《附錄》一卷(四部備要本)。《别本莲洋集》二十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四册,齐鲁书社,一九九七年版)。

吳農祥

吳農祥(1632-1708),字慶百,號星叟,別號嘯薹、宜齋、大滌山樵,室名桂山堂、蕉園,浙江錢塘人。諸生,前明中允太衝子。康熙十七年舉博學鴻儒,農祥以大司空陳敱永薦,試卷在中中,已而不與。聖祖顧大學士舉所遺,首以星叟薦,又不與。或曰索其卷,無有,故罷。李文襄之芳聘入幕,甚重之。年七十七卒。農祥少時即為馬世奇所知。家富藏書,與弟登樓去梯,盡發所藏讀之。時與吳任臣齊名,有“二吳”之目。至京師,客大學士馮溥邸宅,與陳維崧、毛奇齡、吳任臣、王嗣槐、徐林鴻合稱“佳山堂六子”。生平淡于干祿,詩、文、詞、賦兼能。作詩甚豐,袁枚以為“古人詩集之多,以香山、放翁為最,本朝則未有多如吾鄉吳慶伯先生者”。馮溥評騭時人,古文推農祥、汪琬;駢文推農祥、陳維崧;詩賦推農祥、毛奇齡;小詞推陳維崧、彭孫遹,而又以農祥為首。為學條貫五經,尤精于《易》。著有《宣齋》、《南歸》、《雪鴻》等詩集一百三十四卷,《古文》一百四十卷,《駢體文》四十卷,《詩餘》二十四卷,《蕭薹集》二百四十卷,《梧園雜著》二十卷,《流鉛集》四十卷,《輿圖隸史彙考》,《錢邑志林補錄》,《文獻通考》,《嘯薹讀史錄》,《唐詩辨疑》,《詞苑》等書。
《流鉛集》十六卷(稿本,北大;清盧氏抱經堂鈔本,上圖,存卷一至三、六至十、十三至十四,有盧文弨校並跋;清鈔本,北圖,有劉履芬校)、《吳莘叟先生集》不分卷(鈔本,日本靜嘉)、《梧園詩選》十二卷(清丁氏嘉惠堂黑格鈔本,南圖)、《梧園文集》不分卷(清丁氏嘉惠堂黑格鈔本,有丁丙跋)、《梧園文集》不分卷(稿本,浙圖,有丁丙跋、吳慶題識)。

魏禧

魏禧(1624-1680),(亞權案:《清人別集總目》作1624-1681.1.6)本名益禧,又名際昌,字冰叔,一字叔子,號勺庭、裕齋,江西寧都人。明諸生,與兄際瑞、弟禮號“寧都三魏”,而禧最知名。從父兆鳳結廬翠微峰,與彭躬庵士望、林確齋時益、李力負騰蛟、邱邦士維屏、彭中叔任、曾青藜燦及兄善伯祥、弟和公禮同志九人,爲易堂學,號“易堂九子”,江西、福建從學者甚眾。三十七歲后出游江浙,以文會友,結納豪傑。康熙十七年,詔中外舉博學鴻儒,禧亦在舉中,以疾辭。郡縣督趣就道,乃舁疾至南昌,醫藥累月,稱疾篤,罷歸。後二年,赴維揚故人約,舟至儀徵,忽暴心氣病,一夕卒。年五十七。魏禧天資高邁,學文于丘維屏,取法三蘇,長于議論,多發前人之所未發,與侯方域、汪琬號稱“清初三家”。著有《左傳經世》二十卷、《魏叔子文集》二十二卷、《詩集》八卷、《日錄》三卷等。
《魏叔子文集外編》二十二卷(清刻本,皖圖)、《魏叔子文集外編》二十二卷《目錄》三卷《詩集》八卷(康熙易堂刻寧都三魏全集本,蘇州;道光二十五年寧都謝庭綬紱園書塾刻寧都三魏全集本,南京師大)、《魏叔子文》十二卷(康熙三十三年刻國朝三家文鈔本,安徽師大)、《魏叔子文集》三卷(日本三書房刻本,南圖)、《魏叔子文選要》三卷(日本文久三年刻本,南圖)。

魏學渠

魏學渠,字子存,號青城,浙江嘉善人。順治五年舉人,除成都府推官,遷刑部主事,出爲湖廣提學道僉事,擢江西湖西道參議。學渠少負雋才,爲柳州八子之一。擅駢文,兼善書法,名重于時。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時蜀中初定,招撫流亡,綏輯兵民,事事得宜。定嘉眉卭四州賦額,公私稱便。擢刑部主事,改定例過嚴者數十條。陞湖廣學道,江西湖西道,務從寬簡。屬令有苛政,劾去之。與王阮亭、田紫來相倡和。王士禛、彭孫遹各賦無題詩,合二刊之,稱《彭王唱和集》,學渠為之序。生平輕財好施,桐城錢澄之與學渠交最深,感德不忘,名其樓曰“懷青”。著有《青城詞》三卷等。

聞性道

聞性道,字天迺,蕊泉,浙江鄞縣(今寧波)人。諸生,性善弟。康熙十七年,巡道許宏勛以博學鴻儒荐,力辭不赴。著有《賀監紀略》四卷、《環流草堂集》及小說《四明龍會》等。
《蕊泉詩漸》五卷《文恆》十卷(清全祖望鮚埼亭鈔本,中科院,按:《文恆》存七卷)。

萬斯同

萬斯同(1643-1702)(亞權案:《清人別集總目》作1638-1702,待考),字季野,號石園,浙江鄞縣(今寧波)人。諸生,萬泰第八子,康熙十八年詔舉博學鴻儒,浙江巡道許鴻勛以先生薦,力辭不赴(全祖望《鮚埼亭集·萬貞文先生傳》)。生有異質,書過目不忘。八齡在客座中,背誦楊子《法言》如倒峽。十四五,遍讀父所藏書,尤精經史,從學於黃宗羲。大司寇徐乾學延請編纂禮書,大學士徐元文聘修《明史》,或詢以史事,則曰:“在某卷幾頁幾行。”如其言閱之,無一爽者。尤熟於明朝事實,橫雲王尚書《明史稿》實先生本也。桐城方望溪侍郎遊京師,先生勉以從事經學,卒成魁儒。性不樂榮利,見人惟以讀書勵名節相切劘。李鄴嗣嘆為學通古今,無所不辦。其功尤偉者,終在弘浙東史學之緒。著有《廟製圖考》一卷、《昆侖河源考》一卷、《儒林宗派》十六卷、《明代河渠考》、《歷代史表》五十三卷、《石經考》一卷、《聲韻源流考》若干卷、《歷代宰輔彙考》八卷、《書學彙編》十卷、《石園詩文集》八卷等。
《萬季野明樂府》不分卷(同治八年浙江陳魚門刻本,南通師院)、《新樂府》二卷(康熙趙氏又滿樓刻本,粵圖;民國昆山趙氏又滿樓刻本,南圖)、《石園藏稿》不分卷(清鈔本,中科院)、《石園存稿》一卷(清鈔本,中科院,又清徐時棟題記)、《萬季野先生遺稿》一卷《附錄》一卷(民國二十三年上虞羅振玉輯刻百爵齋叢刊本,叢書綜錄、旅大)、《石園文集》八卷(民國四明張氏約園刻四明叢書本,叢書綜錄、台灣史語)。

X
徐嘉炎

徐嘉炎(1631-1703),初名焉,字勝力,號華隱,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明兵部尚書必達曾孫,父肇森,爲黃道周從遊弟子。康熙十八年,國子監生,由戶部侍郎于可託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一等,授檢討,官至內閣學士。二十九年主貴州試,稱得人。嘉炎與朱彜尊同里同舉,以爭名故,不相得,然集中猶有《贈朱錫鬯詩》;而《曝書亭集》中則只字不及嘉炎。著有《抱經齋詩集》十四卷、《文集》不分卷。另有《說經》、《談史》、《五代史補注》、《明史辨證》、《見聞雜錄》等皆不傳。
《抱經齋詩集》十四卷(稿本,上圖;康熙刻本,浙圖)、《抱經齋詩集》十四卷《文集》不分卷(康熙三十八年刻本,故宮博物院)、《抱經齋詩集》十四卷《文集》六卷(康熙三十八年刻本,上圖)。

徐釚

徐釚(1636-1708),字電發,號拙存,又號虹亭,晚號楓江漁父,江南吳江人。國學生,由戶部尚書梁清標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纂修《明史》。少入慎交社,聲譽卓起。最工長短句,嘗編《續本事詩》,皆緣情綺靡之作。而《詞苑叢談》尤盛行於世。既入翰林,會忤權貴意,當外轉,遂拂衣歸。上南巡,兩賜御書,以原官起用,不就。年七十三,卒。著有《南州草堂集》三十卷、《續本事詩》十二卷、《詞苑叢談》十二卷、《菊莊詞》二卷、《南州草堂詞話》三卷、《嘯虹筆記》等。
《南州草堂集》二十卷(康熙十三年刻本,南圖)、《南州草堂集》三十卷(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南大;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七三年影印本)、《南州草堂集》三十卷《續集》四卷(康熙菊莊自刻本,蘇州文管會)、《南州草堂集》三十卷首一卷《續集》四卷《菊莊詞》二卷《詞話》一卷《楓江漁父圖題詞》一卷《青門集》一卷(康熙三十四年菊莊自刻本,南大)、《豐草亭詩》一卷(鈔本,國圖,善本)。

徐之凱

徐之凱,字子強,浙江西安人。順治十五年進士,授陝西桂陽縣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徐孺芳

徐孺芳,字蘭臯,浙江仁和人。順治十六年進士,除山西遙縣知縣,歷官至福建提學。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徐懋昭

徐茂昭,字仲協,一字晉公,浙江鄞縣人。康熙三年進士,授江南沛縣知縣,擢河南開封府同知。《寧波府志·陳鴻績傳》:“己未,同里御史黃斐舉爲博學鴻詞,應徵試詩賦,中選,授翰林院檢討。時同舉者有徐懋昭,字仲協,康熙甲辰進士,授沛縣知縣,素以淹雅工詞翰,斐並薦之,以病不能終卷,回任。”著有《澹园集》等。
《澹园集》八卷(康熙十四年刻本,北大)。

徐林鴻

徐林鴻,字大文,一字寶名,浙江海甯人,諸生。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儒,以鴻薦,與試不第,既而歸。掃一室,讀書其中。林鴻學通今古,凡山川險隘、錢谷鹽筴之出納,律令格式之寬嚴,皆總其要。尤工於作奏,以是督撫大吏,學使鹺使交引以自助。然取與不苟,館谷所入,不能治田園。所居破屋數間,清池半畝,時與故交把酒劇談以爲樂。居幕府,削赤牘,晝夜多至百函。善寫人胸臆,賦才瀏亮,古詩音逼齊梁,近體和平婉麗,獨不愛曲子,有強以填詞者,倚聲歌之,陰陽悉中律。嘗客貴州,勸巡撫因民之俗,立瞿公式耜、張公同敞祠,爲作神弦迎送之曲。其於史事尤練達本末,分撰《通志》,發凡立例,綱目秩然,論者以君不與纂修《明史》之列,交惜之。君善鑒賞,別書畫禮器真僞。兼善飲,嘗過顧御史豹文別業,御史知君大戶,出靁尊貯酒容一斗,賓客多避席,連舉者三。御史曰:“此何年制也?”君笑曰:“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避暑晉陽宮所作也”,驗其下款識,果然。著有《兩間草堂詩文集》四十卷。

徐咸清

徐咸清(?-1689),字仲山,浙江上虞人。明兵部尚書人龍子,蔭監生。生而慧,一歲識字,五歲通一經,甫蓄發,以官監生應鄉舉,有文名。長娶塚宰商周祚女,亦能詩。乃就稽山辟廣庭,構藥欄,設長筵,發所藏書散垛之,對坐縱觀。暇則抽牘各爲詩,如是有年。著小學一書,博取《訓纂》、《說文》、《玉篇》、《玉海》諸書,以正字形;取《切韻》、《唐韻》、《廣韻》、《集韻》諸書以正字聲。而縱考經史子集暨唐宋元諸大小篇帖,凡有系於釋文者,悉搜采以正字義。合若干卷,名之曰《資治文字》。毛奇齡稱為“古今巨觀”。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罷歸。後又為馮溥所荐,會有沮之者,遂止。著有《資治文字》等。

徐夜

徐夜(1611-1683),初名元善,字長公,以傾慕嵇叔夜,改今名,字嵇庵,一字東癡,山東新城人。明末諸生,入清不仕,縱游山水間。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力辭不就。著有《東癡詩鈔》。
《徐東痴詩》二卷(王士禛批點,康熙三十年刻本,上圖;康熙三十七年刻本,南圖)、《徐詩》二卷(王士禛選,清刻王漁洋遺書本,濟南)、《桓薹隱君詩集》四卷(民國二十三年桓薹索鎮徐氏刻本,魯博)、《徐夜詩集校注》(武潤婷、徐承詡校注,山東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版)。

許孫荃

許孫荃(1640-1688),字四山,號蓀友,一字生洲,江南合肥人。裔衡長子。康熙九年進士,改戶部主事,轉郎中,歷官翰林侍講,出爲陝西督學。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沈德潛稱孫荃詩激昂悲壯,多燕秦之聲。如《潼關》等作,非循行數墨家所能辦。著有《慎墨堂詩集》、《華嶽集》等。
《華嶽集》二卷(又名《思硯堂近草》,康熙刻本,北圖)。

許先甲

許先甲,字彜千,一名先聲,浙江仁和人。廩監生,授桐鄉縣訓導。許勉無子,勉無讀書,竟夜不輟。許每臥聽父讀書,旦輒默誦。父歎曰:“兒臥時,乃過我醒時。”先甲司訓桐鄉時,值盜警,城無守禦,邑令惶怖。曰:“是可先聲奪之。”命邑中火炬齊發,金鼓震撼。盜以有備,駭去。邑令歎曰:“公此舉雖古曳柴增炬,剪楮削木,何以過是?”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

許自俊

許自俊,字子位,號韞齋,一號潛壺,江南嘉定人。康熙九年進士,除山西聞喜縣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自俊知聞喜縣時,攜一子一仆,食脫粟飯,佐以青菜。往來郡省,策蹇而行。贄上官詩綾扇外無他物。用法甚平,民多勸輸。雅工詩文,名勝處題詠殆遍。尋以乞休歸,行李蕭然,當時稱爲清白吏。著有《潛壺》、《韞齋》等集,《左氏提綱》,《三通要錄》,《歷遊山水記》,《司詞全書》,《了公宗旨》等書。
《潛壺集》六卷(光緒五年嘉定許氏遲日草堂抄本,北大)、《潛壺集》五卷(清七世孫大霖抄本,上圖)、《潛壺集》不分卷(抄本,上圖)。

夏駰

夏駰,字文茵,號宛來、宛東,浙江烏程人。歲貢生。康熙十七年薦舉鴻學博儒,不與試。與趙黃門吉士友善,吉士令交山,有巨寇爲民患,設方略討平之,駰與有力焉。文工駢體,清壯頓挫,晚節詩益豪宕悲壯。宛來嘗采鐵鑄劍,三年而後成,常佩之以遊,有“青鋒三尺腰間雪,班管千枝夢裏花”之句。工古文,遊屐遍天下,所至徵歌命酒,懷古賦詩,遠近傳寫。著有《爛溪集》、《交山平寇本末》三卷、《附詩》一卷、《詳文》一卷、《書牘》一卷等。
《爛溪草詩集》六卷(清刻本,日本靜嘉)。

Y
嚴繩孫

嚴繩孫(1623-1702),字蓀,號蕅漁,江南無錫人。布衣,明司寇一鵬孫,由刑部主事俞陳琛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在《明史》館纂《隱逸傳》,容與蘊藉,蓋多自道其志行雲。歷官日講起居注官,山西鄉試正考官,遷中允,請假歸。繩孫讀書不務強記,案上惟置一編,終日不易他書。或數日才一易,既讀,終身不忘。爲文宗先秦兩漢,尤近范蔚宗。詩沖融澹易,閒雅深秀,如其爲人。弱歲能徑尺大字,晚於細楷尤工,間作小書,寸縑片紙,爲時珍賞。葉侍郎訒庵嘗言:君二十余棄諸生,優遊環堵,終年嘯傲,無動乎其中,亦無炫乎其外。通國之人,皆高其行,而君初不自知。侍郎爲君布衣交,其言信而有徵。君見俗儒緣飾外貌,高談性命,輒薄之。嘗語人曰:“吾一生所見真道學,惟睢州湯潛庵先生一人。”其志趣如此。君有墓田在邑西洋溪之上,溪有橋日蕅蕩,因自號蕅蕩漁人。蓀友爲貴公子孫,早歲拂衣蕭疏澹遠,脫然塵埃之外,識者目爲倪元鎮一流。詩篇意象超越,不爲綺靡之音,摘其一二語,猶當遺世獨立也。著有《秋水集》詩八卷、詞二卷、文七卷等。《秋水集》一卷(康熙刻百名家詩本,北圖)、《秋水集》四卷《詩余》一卷(清初刻本,北圖)、《秋水集》十卷(康熙與青草堂刻本,南圖)、《秋水文集》二卷《補遺》一卷(舊抄本,無錫)、《嚴繩孫詩文稿不分卷》(稿本,北圖)。

閻若璩

閻若璩(1635-1704),字百詩,號潛邱,山西太原人,徙居江南山陽,諸生。徵君少口吃,資頗鈍,讀書至千百過,未熟。十五歲冬夜讀書,有所疑,沈思堅坐,心忽開朗,自是穎悟異常。尤嗜吟詩,類張籍、王建擬古樂府,曉暢中義蘊宏深。山左趙秋穀嘗謂:“山陽閻百詩,學問博洽,前無古人。”康熙戊午,舉博學鴻儒,不第,留京師,與汪琬反覆論難。久之,卒。子永,進士,官中書舍人。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閻百詩先生事略》云:“天性頗好罵。詞科五十人中,獨許吳志尹之博覽、徐勝力之強記;于李天生,謂其杜撰故事;汪苕文,謂其私造典冊,劄記中多所微文。時賢如王阮亭、魏叔子、喬石林、朱竹垞、何義門,皆不免譏評。所服膺者曰黃太沖、顧寧人。然於《明夷待訪錄》,指其訛繆者不一;寧人出《日知錄》相質,即爲改訂數條,寧人虛己從之。”百詩精于地理之學,長于考証。著有《古文尚書疏證》八卷、《毛朱詩說》一卷、《四書釋地》一卷、《四書釋地續》一卷、《四書釋地又續》二卷、《四書釋地三續》二卷、《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潛邱劄記》六卷、《困學紀聞注》二十卷等。

袁佑

袁佑(?-1698),字杜少,號霽軒,直隸東明(今屬山東)人。康熙十一年拔貢生,授內閣中書舍人。由詹事府詹事沈荃、監察御史鞠珣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一等,授編修,歷官中允,康熙三十五年典浙江鄉試,後二年卒。袁佑著述甚富,名聞燕趙,才調華美,大類唐人。著有《霽軒詩鈔》五卷、《雪軒集》二卷、《袁杜少詩》一卷、《紀程詩》、《詩禮疑羲》、《左史後議》、《老子別注》、《離騷荀揚》、《文中子補注》、《莊子注》、《論杜詩》、《注五鹿詩選圖說》、《史餘集》、《補史集》、《予省集》、《馨聞偶記》、《袁氏族譜》。
《袁杜少詩》一卷(康熙福清魏氏枕江堂刻清百名家詩本,南圖)、《霽軒詩鈔》五卷(康熙五十六年陸師刻本,南圖)、《法華寺碑》拓片(清馮勖正書,國圖)。

尤侗

尤侗(1618-1704),字展成,一字同人,號悔庵,又號艮齋,晚號西堂老人,江南長洲(今江苏苏州)人。順治戊子拔貢生,除直隸永平府推官,以事降調。由兵部尚書王熙、工部尚書陳凱永薦舉,试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纂修《明史》,分撰列傳三百餘篇,《藝文志》五卷。居三年,告歸。家鍵居戶著書。求詩文者無虛日,侗亦應之不倦。己卯,聖祖南巡至吳,侗獻《平朔頌》、《萬壽詩》。御書“鶴棲堂”三大字賜之。癸未,駕復南巡,即家晉侍講。明年卒,年八十七。著有《西堂雜俎》一集八卷二集八卷三集八卷(清初學畬堂刻本,浙圖)、《艮齋倦稿詩集》十一卷《文集》十五卷《年譜》二卷(清刻本,上圖)、《艮齋雜記》、《西堂全集》(清兩儀堂刻本、華文堂刻本,南大)、《鶴棲堂稿》七卷(康熙刻本,北大)、《望古集》一卷(清鈔本,陝西文史館)、《看雲草堂集》八卷(康熙二十三自序刻本,上圖)、《尤西堂尺牘》一卷、《外國竹枝詞》一卷、《百末詞》、《明藝文志》、《宮閨小名錄》等。
《擬明樂府》一卷(清藝荊草堂抄本,上圖;康熙二十年刻本,粵圖)、《看雲草堂集》八卷(康熙二十三年自序刻本,上圖)、《西堂詩集剩稿》二卷《秋夢錄》一卷《小草》一卷《論語詩》一卷《右北平集》一卷《看雲草堂集》八卷《述祖詩》一卷《于京集》五卷《哀弦集》二卷(康熙刻西堂全集本,安徽師大)、《外國竹枝詞》一卷(嘉慶八年刻本,上圖)、《西堂雜俎一集》八卷《二集》八卷《三集》八卷(康熙刻西堂全集本,安徽師大)、《艮齋倦稿詩集》十一卷(康熙三十年序刻本,日本愛知)、《艮齋倦稿文集》十五卷(清刻本,皖圖)、《艮齋倦稿詩集》十一卷《文集》十五卷《年譜》二卷(康熙刻本,上圖)、《鶴棲堂稿》詩五卷文五卷(康熙寫刻本,上圖)、《西堂集詳注》四卷(尤世綸注,康熙四十五年鶴棲堂刻本,上圖)、《西堂全集》(清華文堂刻本,南大)。

葉舒崇

葉舒崇(1638-1678),字元禮,號謝齋,別號宗山,浙江平湖籍,江南吳江人。康熙十五年進士,授內閣中書舍人。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未試,卒。元禮爲仲韶先生孫,與葉燮並擅文譽,有“大小阮”之目。早歲漂零,倦遊京雒,嘗與仆人痛飲燕市,有“青山埋骨黃罏邈,紅豆關心綠發殘”之句。著有《宗山集》、《謝齋詞》、《哀江南賦注》等。

葉方蔚

葉方蔚,江南昆山人。侍郎方藹弟,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葉封

葉封(1623-1687),字井叔,號慕廬,晚號退翁,浙江嘉興人,湖北黃岡籍。順治十六年進士,除延平府推官,改登封縣知縣,遷西城兵馬指揮。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尋擢工部虞衡司主事,已前歿,年止六十有五。少讀書樊山下,為王澤弘所重。田雯、宋犖、曹禾、王又旦、顏光敏、丁重輝、丁煒、汪懋麟、曹貞吉等皆與唱酬,王士禛評次為十子,又定其集,取其嵩山諸詩序而刻之。以為格高韻古,不減古人。著有《慕廬詩集》、《嵩遊草》、《嵩山志》、《嵩陽石刻集記》等。
《慕廬詩稿》(王士禛評點,康熙刻本,北圖)。

葉灼棠

葉灼棠,一名灼裳,江南江寧人。貢生,官福建興泉道僉事。

葉奕苞

葉弈苞(?-1687),一名弈包,字九來,號二泉,室名鋤經堂,江南昆山人。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匿卷不呈罷歸。明工部國華子,鄉中頗有狂名,少師事臥龍山人葛芝及墨齋葉弘,務為根柢之學。與姜宸英、施閏章、陳維崧、歸莊等游,為時所推。好研治金石,兼擅書畫,亦能詩及戲曲。析産得繭園之半葺而新之,名半繭園。繭園廣六十餘畝,有大雲堂、據梧軒、小有堂、綠天逕諸勝,自爲賦《繭園雜詠》,陳確庵爲之序。九來所分,乃小有堂也,橫踞兩山之間。陳迦陵檢討有《半繭園賦》。著有《鋤經堂詩文集》、《續花間集》、《老客歸》、《長門賦》、《盧從史》、《燕子樓》、《金石錄補》二十七卷、《續跋》七卷、《金石小箋》一卷、《醉鄉約法》一卷、《賓告》一卷、《昆山志稿》等。
《鋤經堂詩稿》八卷《花信詩》一卷《詩餘》一卷《倡和詩》一卷《文稿》六卷《樂府》四卷(康熙刻本,上圖)、《鋤經堂詩稿》八卷《倡和詩》一卷《花信詩》一卷《北上錄》一卷《集唐人句》一卷《詩餘》一卷(康熙十七年序刻本,上圖)、《鋤經堂詩稿》十卷《詩餘》一卷《花信詩》一卷《北上錄》一卷《集唐人句》一卷《文稿》一卷《樂府》一卷《雜著》一卷(清刻本,華東師大)。

郁植

郁植,字大本,號東堂,江南太倉人,明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未試,卒。著有《東堂集草》。

應撝謙

應撝謙(1619-1687),(亞權案:《清人別集總目》作1615-1683,待考)字嗣寅,號潛齋,浙江錢塘人。明諸生。早歲在鄉里與虞畯民、張伏生、蔣與恆等為狷社,沉潛性理之學。入清,謝絕人事,閉戶不出,以教授生徒自給,暇則勤于著作。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儒,爲李天馥、項景襄所薦,以老病固辭。歿後崇祀鄉賢。子禮璧、禮琮遊陸隴其之門,亦有學行。撝謙殫心理學,窮極底蘊。家貧甚,環堵蕭然,而弟子日益進,立教惟以躬行實踐爲主。其學以不自欺爲持身涉世之本,於六經多所發明,尤精於《易》。嘗病世儒言《易》,失之穿鑿。歿後,巡撫河陽趙士麟刻其《性理》,儀封張伯行刻其《潛齋文集》行於世。著有《周易應氏集解》十三卷、《詩傳翼》十二卷、《禮學彙編》七十卷、《春秋集解》十二卷、《校補春秋集解緒餘》一卷、《春秋提要補遺》一卷、《古樂書》二卷、《禮樂彙編》四十卷、《論孟拾遺》十二卷、《學庸本義》四卷、《孝經辨定》四卷、《幼學養蒙編》二十卷、《朱子集要》二卷、《性理大中》二十八卷、《教養全書》四十一卷、《潛齋文集》二十卷。
《應潛齋文集》不分卷(康熙五十年應蒼璧刻本,南圖)、《應潛齋先生文集》十卷(清讀我書屋鈔本,復旦)、《應潛齋先生文集》六卷(鈔本,上圖)、《應潛齋先生集》十卷(咸豐四年刻本,南圖)

楊毓蘭

楊毓蘭,字東始,河南新鄉人。順治四年進士,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歷官湖廣衡永道參議。

楊還吉

楊還吉,字六謙,號蓉浦,別號蔗農,山東即墨(今平度)人。還吉志潔而行芳,才茂而年盛。其鄉皆稱之,而不肯就童子試。縣令張君琛折柬召之,強而後出,施閏章爲補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著有《味道樓集》。

Z
張烈

張烈(生卒年不詳),字武承,號莊持,順天大興籍,浙江東陽人。康熙庚戌進士,候補內閣中書,由禮部侍郎楊正中、刑部侍郎任克溥薦舉,試列一等第三名,授編修,與修《明史》、《四書講義》諸書。歷任會試同考官、右春坊右贊善。著有《讀易日鈔》六卷、《王學質疑》五卷附錄一卷、《孜堂文集》二卷。莊持預修《明史》,分撰朱之馮、金鈜、史可法、張羅彥、羅俊、金毓峒等傳,淋漓痛快,極得史遷筆意。
《孜堂文集》二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張鴻烈

張鴻烈,字毅文,號涇原,又號岸齋,江南山陽人。廩監生,新標子。由兵馬司指揮劉振基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纂修《明史》。疏請開支河轉漕以避河險。又,時興殿工,采木遠省,復有寬期減數之請。事悉施行,部議以不應密封,鐫級,除國子監助教,遷大理寺副,以憂歸。後聖祖南巡過淮上,鴻烈迎獻詩賦,復原職。鴻烈詞藻豐蔚,一時推爲大才。以憂歸。聖祖南巡,鴻烈獻詩,復原職。著有《淮南詩鈔》二卷(清刻本,北圖)。

張貞

張貞,字起元,號杞園,又號渠亭山人,山東安丘人。1680年前后在世。康熙十一年拔貢生,授翰林院孔目,不赴。康熙十八年荐舉博學鴻儒,以丁母憂未能與試。張貞博雅好古,精鑒別,工金石篆刻,尤工古文,兼能詞曲。不喜為詩,自稱生平好讀詩,而為之不似。嘗游施閏章之門,與王士禛有莫逆交。晚年居杞城故園,著述自娛。印古有杞宋無徵之嘆,遂博引古書,作《杞紀》二十二卷,王士禛稱其體大思精,得史遷家法。著有《杞田集》八卷、《杞紀》二十二卷、《游雲龍山記》一卷、《渠亭文稿》一卷、《或語》一卷、《潛洲集》一卷、《娛老集》一卷、《遺稿》一卷、《鄉賢傳》、《耳夢錄》、《畫衣記》等。
《潛洲集》不分卷(康熙峽雲粯錁强瘫荆祥_;康熙三十六年刻本,北圖)、《杞田集》(康熙四十七年刻本,南開)、《杞田集》十四卷《遺稿》一卷(康熙四十九年春岑閣刻本,北圖)、《娛老集》(康熙四十七年續夢堂刻本,安徽師大)、《渠亭文稿》一卷《或語》一卷《潛洲集》一卷《娛老集》一卷《遺稿》一卷(康熙二十八年至四十七年張氏峽雲粯錁强糖亭山人半部稿本,南圖、揚州)、《張杞園文集》(康熙四十七年刻本,山大)。

張九徵

張九徵,字公道,號湘曉,江南丹徒人。順治乙酉解元,丁亥進士,授行人司行人,考選史部文選司主事,驗封司員外,考功司郎中。丁憂,服闋,補稽勳司郎中,出爲河南按察司僉事,河南督學僉事。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儒,塚宰郝恭定惟讷、少宰通州張公列名上,比疏下,督撫促赴召。公引疾控辭,詔不許。公復懇辭,於是部議病痊赴召,詔報可。次子玉書總裁《明史》,稟承家學,官至大學士,諡文貞。孫宏敏,字訥夫,號紅洲。由庠生充武英殿供奉。康熙辛卯副貢,甲午舉人,官湖廣孝感縣知縣。乾隆丙辰,兵部侍郎王士俊亦以鴻博薦。著有《閩遊草》、《艾納亭存稿》、《文陸堂文稿》等。

張新標

張新標,字鞠存,號淮山,江南山陽人。明戶部主事世本孫,世承家學,早歲以文章名。順治丙戌舉於鄉,已巳成進士,授中書,官至吏部考工司郎中。與諸名宿尊酒論文,以學行相砥勵。擢主事,左遷歸。性孝友,母李太孺人早卒,終身哀慕。父農部公病,剮股籲天。喪服遵古禮,族多寒素,婚嫁病葬,賙恤無倦容。詔舉博學鴻儒,與其子張鴻烈同受辟命。鴻烈授檢討,新標以老疾罷歸。新標子鴻烈,由中書擢吏部主事,以文學吏才稱於時,與嵇宗孟姻親。父子翁婿並膺薦舉,士林傳爲佳話。新標文宗秦漢,詩古體出漢魏,五七言律法少陵。著有《淮山詩選》、《英華集》、《涉江集》、《黃嶽集》等。

張能鱗

張能鱗,字玉甲,號西山,順天大興人。順治四年進士,除浙江仁和縣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未遇。歷官至四川按察司副使。能鱗督學江南時,宗尚理學,一時人士,翕然向風。嘗於無錫惠山重葺邵文莊二泉書院,顧鏞詩曰:“使者端風教,猗歟彰往心。應從泗水遠,一溯二泉深。”爲能鱗作也。能鱗喜談理學,其詩文多率爾操觚,體裁未盡合於古。著有《詩經傳說取裁》十二卷、《莪眉志略》一卷、《理學宗要》二十九卷、《西山集》十卷等。
《西山集》九卷(康熙十六年刻本,販書偶記續編)。

張瑞徵

張瑞徵,字華平,山東萊陽人。順治九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宮允,外遷河南汝南道副使。十四年任浙江鄉試正考官。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汝南水旱頻仍,荊榛滿路,先生下車即修城垣,捐資賑濟,漸有生聚之帧F湔郦z明敏,能辨冤晰枉。光州僖u商城,會勦擒戮,先生之力居多。著有《玉署集》等。
《足餘居詩草》(一名《玉署集》)二卷(順治刻本,北圖;康熙刻本,南圖。按:該集實則詩文各一卷)。

張含煇

張含煇,字韞璘,山東掖縣人。順治九年進士,官至四川提學僉事。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張英

張英,字仲張,浙江海寧人,海監籍。康熙癸丑進士,授內閣中書舍人,官至廣東提學僉事。幼有“聖童”之目。博綜典籍,著述俱有根柢。戊午分校北闈,謫理藩院知事,居閑曹名更籍甚,膺薦與試博學鴻儒,未見錄。稍遷中書科,歷禮、戶二曹,以僉事提學廣東,將之官,丁母憂,歸。甲申,南遊,卒贛州旅舍。英禮闈出桐城張文端之門,才亦驂靳,時有“大小張英”口號。及戊午,文端子延瓚復出,英門雖因緣獲譴,而淵源針芥之合,至今傳爲佳話。

張霍

張霍,字亦衡,一字一衡,福建侯官人。副貢生,授光澤縣教諭。韓慕廬《有懷堂集·送張霍還侯官詩》曰:“往惠予琅瑲馀c江湖奔。真奇欣激賞,交臂不可諼。”又曰:“神物必騰躍,高鳥欻飛翻。三年泣和氏,百里豈士元。勿以再辱辭,恐虛一顧恩。魏公賢主人,咳唾吾道酋。倘疑此二柄,得與達者言。”時亦衡館魏象樞邸齋,象樞復薦舉博學鴻儒科,報罷。

章貞

章貞,字含可,浙江會稽人。順治乙未進士,除山東壽光縣知縣,降河南榮陽縣縣丞,遷湖廣棗陽縣知縣。含可兩世孤露,曾祖八十翁篤課之,工詩古文,歷知縣事,有惠政。薦博學鴻儒,行抵江寧,病歸。著有《東銘解》。

周清原

周清原(生卒年不詳),字浣初,一字雅楫,號且樸,又號蝶周,一號蓉湖,江南武進人。國子監生,由左春坊、左中允董訥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一等,授翰林院檢討,歷官浙江提學使、工部侍郎。工詩詞,善書。著有《浣初詞》一卷、《大司農王公騭年譜》一卷、《遊雁蕩山記》一卷、《借緣軒刪定湯霍林先生讀書譜》四卷、《司空遺集》、《歷代紀事年表》等。
《賜宴詩》不分卷(刻本,中科院)。

周慶曾

周慶曾(?-1684),字燕孫,號屺瞻,江南常熟人。順治十八年進士,兵部觀政,考授內閣中書,候補主事。由刑部主事俞陳琛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編修。甲子主浙闈,卒於公署。自吳至浙,哭聲與舟上下平生,好行其德。著有《研山堂詩草》一卷(清瞿氏恬裕齋鈔本,北圖)、《硯山遺稿》等。

周之道

周之道,一名起莘,浙江蕭山人,廩貢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曝書亭集》有《王尚書招同陸元輔、鄧漢儀、毛奇齡、陳維崧、周之道、李良年諸徵士讌集怡園》五言律詩六首。
《倚玉堂文鈔》不分卷(康熙九年刻本,南圖;抄本,日本靜嘉)。

周起萃

周起萃,字次修,浙江蕭山人。廩監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起萃詩有氣岸,嘗贈陳爾公云:“洛陽花近清明日,旅況蕭條鋏欲彈。金谷園中啼鴂滿,銅駝市里鬥雞寒。聽魚雪暖黃河度,並馬雲明華嶽看。別後相思君不見,幾時消息到長安。”《過臨卯弔司馬相如》云:“倦遊四海卻歸來,意氣淩雲五色開。盡道茂林能作賦,縣知漢武亦憐才。琴薹日暮多愁病,酒肆人間不貫才。誰有風流能斷此,古來奇遇獨徘徊。”

周容

周容(1619-1679),字茂三,一字鄮山,別署躄翁,亦稱躄堂,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明諸生。國變后,棄諸生,放浪湖山間,無日不酒,每飲必醉,而后狂歌痛哭,雜以詼諧,世人比之徐渭。嘗言:“我故勝國之諸生也,豈尚以筆墨干榮進哉!”後游京師,時舉博學鴻儒,朝臣爭相荐,以死力辭。(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編·周徵君墓幢銘》)《曝書亭集》有《人日同紀處士映鍾陸處士嘉涉周處士容集龔尚書鼎孳齋中得人字》詩,鄮山沒於京師,徐大文爲經紀其喪。其應薦舉,它無可考,僅見於《畫徵錄》,當必有據。生平負才使氣,足跡遍天下,所至皆有詩。交游頗廣,與巨鹿楊思聖、浙江查方舟、山右申鳧盟、傅青主,江右王于一,山左紀伯紫,福建許有介等友善。鄮山見知於黃宗羲,善書工畫,疏木枯石,自寫胸臆,蕭然遠俗,不拘拘於宗法。全祖望《春酒堂文集序》曰:“董次公謂七十一、畫二、書三、文四。”亦有稱其“畫勝于文,詩勝于畫,書勝于詩”者。閻若璩曰:“鄮山,吾家白耷山人(指沛縣閻爾梅)之儔,而詩過之。”著有《春酒堂集》、《春酒堂詩話》等。
《春酒堂詩》六卷(康熙三十六年董孫符鈔本,北圖)、《春酒堂選稿》不分卷(清鈔本,故宮博物院)、《春酒堂文集》(清鄭喬遷鈔本,中科院)、《春酒堂文集》不分卷(康熙三十三年陳鉒、陳錫綬鈔本,中科院;宣統二年上海國學扶輪社排印本,南大)、《春酒堂文存》四卷《詩存》六卷(民國四明張氏約園刻四明叢書本第一集,叢書綜錄)。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蘆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人,明太傅国祚曾孙。布衣,由总督仓场侍郎严沆、吏科给事中李宗孔荐举,试列一等,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康熙二十年充日讲官,知起居注,典江南乡试,称得士。二十三年以违例携仆入内廷抄书被劾谪官。二十九年复原职。三十一年再度被罢,遂赋归,著述以终。著有《竹垞文类》二十六卷、《瀛洲道古录》二十卷、《曝书亭集》八十卷、《经羲考》三百卷、《日下旧闻》四十二卷、《明诗综》一百卷、《词综》三十四卷、《五代史注》二十卷、《鹺志》八卷、《韵粹》一百七卷、《静志居诗话》十卷等。
《朱竹垞先生曝書亭詩集》存十一卷(范洪鑄箋注,稿本,復旦)、《曝書亭詩集》十一卷(清抄本,香港中文大學)、《曝書亭詩集》二十二卷(楊謙注,康熙五十三年楊氏木山閣刻本,南大)、《曝書亭詩錄》十二卷(江浩然注,乾隆二十七年惇裕堂刻本,南大)、《騰笑集》八卷(康熙二十五年曝書亭自刻本,南圖;一九七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人別集叢刊本)、《曝書亭集箋注》二十三卷(孫銀槎箋注,嘉慶五年三有堂刻本,南大)、《曝書亭集》八十卷附錄一卷(清刻本,南大;四庫全書本;四部備要本;四部叢刊本)、《曝書亭集》(杭世駿評選,抄本,中科院文研所)。

祝宏坊

祝宏坊,字子禮,浙江山陰人,康熙九年進士,選授陝西會寧知縣。舉博學鴻儒,未試致仕。

趙進美

趙進美(1620-1693),字嶷叔,一字韞退,號清止,山東益都人。前明參議振葉子,執信從祖。崇禎九年鄉試第一,十三年進士,順治初起太常博士,歷官至福建按察使。庚辰榜下,譽籍甚,與萊陽姜如須、宋荔裳,桐城方密之,華亭陳臥子、李舒章、宋轅文輩以詩名,雄視南北。甲申之變,僑居金陵,與荔裳避地吳閭嘉禾。皇清定鼎,補太常博士。在京師時,才名甚盛,而守之以謙,外和內介,不苟異同。故仕惟平進,位不卿宰,而亦鮮患禍。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早歲服官,特優文譽。及在西江,乃以兵略自見。關西河北,無赫赫之名。進美童年爲詩,頗好華豔。登第後,師友漸摩,遂踐信陽、歷下之庭。少爲詩清真絕俗,得王、孟之趣。使江西時,尤刻意二謝,其《放吟》一卷,皆樂府詩。丁明末造,多悲天閔人之思,顧盼跌宕,不主故常,有邯鄲生天人之歎。丙戌後,官京師,一變而高華,尚聲調。然《梨花》、《楓葉》諸篇,風致不減青邱、海叟;《使楚》一集尤爲藝林所貴重。有《清止閣集》,另有《瑤台夢》、《立地成佛》諸傳奇等。
《清止閣集》九卷(清初抄本,魯圖)、《清止閣集》十四卷(清抄本,北圖)、《清止閣集》三卷《詩餘》一卷《左掖疏草》一卷(清初刻本,台灣史語)、《清止閣詩》八卷《詩餘》一卷(順治刻本,北圖)、《趙蘊退詩選》一卷(鄒漪選,康熙七年序刻名家詩選本,叢書綜錄)。

趙廷錫

趙廷錫,一名廷颺,字玉譜,陝西膚施人。順治十八年進士,除浙江天臺縣知縣,調順天良鄉縣知縣,候補內閣中書舍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趙驪淵

趙驪淵,浙江上虞人,仁和籍。康熙八年舉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趙廷颺

趙廷颺,陝西膚施人。拔貢生,原授鞏昌府文縣教諭,候補國子監學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秦瀛《己未詞科錄》卷八案曰:“前既列趙廷錫,一名廷颺,陝西膚施人,此又列趙廷颺,膚施人。豈膚施果有兩趙廷颺同名姓,且同時膺薦耶?既並見於《吏牘存鈔》,且《鶴徵錄》竟作兩趙廷颺,一爲進士,官知縣,候補內閣中書舍人。一爲拔貢生,官教諭,候補國子監學正。其出身官爵迥殊,自係兩人,存以俟考。”

朱培

朱培,浙江人。歲貢生,考選訓導。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

朱士曾

朱士曾,浙江山陰人,布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士曾擅詩歌,工書法,朱彝尊嘗有《蘭亭行贈朱大》曰:“吾宗髯也書絕倫,頻過論書仍論文。臨池就我一題扇,世上俗學徒紛紛。”

仲治

仲治,字滌久,號潔厓,浙江秀水人。歲貢生。潔厓祖雲龍字心宇,萬曆二十五年舉人,有《山甫集》。父紹顔字爾膺,萬曆三十四年副貢,官光祿寺署正,有《少甫集》。潔厓淵源家學,少時即有文名,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儒,爲徐乾學所薦,力辭不赴。著有《寶日堂詩集》。